文|陳雪儀
最近中共二十屆三中全會的召開,當中不但可以研究國家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研究發展路向,也對香港未來的發展、長治久安至關重要。其中特別值得我們注意的是深化粵港澳大灣區工作的策略,讓香港在國家改革開放中扮演積極的角色!
進入廿一世紀,正處於“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國際形勢,由於美國為保經濟霸主地位,利用關税打壓、限制出口等各種手段,遏制中國崛起,甚至企圖損害香港的經濟發展,鼓勵西方資金和人才撤離香港等,並且美國政客和媒體不斷抹黑香港的人權、自由、法治和投資環境,希望削弱香港在聯繫中國與世界的橋樑角色,在這形勢下,我們上下一心、團結一致是非常重要,正如二十屆三中全會文件中在“粵港澳大灣區”的規劃中“粵港澳合作”成為主軸,希望通過互相交流合作,形成一體化的產業群和共同的生活家園的概念。如突破香港土地空間狹小、市場規模有限等問題,且發揮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區域交通樞紐、文化交流平台、科技研發中心等優勢,促進香港經濟民生的升級轉型。
事實上,《廣東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也提出“全力推進粵港澳融合發展”,大灣區的文化融合是灣區發展最基本、最深層次和最持久的力量。由於粵港澳大灣區內地緣文化相近,都是基於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意識,如廣府、客家、潮汕、香港、澳門等,都是經濟相連、生活相近,互補性較強,在文化上融合具有天然的優勢。
以香港為例,原屬華南地區廣東版圖,開埠之前,華南地區內的文化中心是廣州,所以香港文化與廣州等地的嶺南文化是一脈相承,例如從粵、港考古出土的宋元瓦當可見,此時流行著相似的花卉紋飾,見證了嶺南人民的審美觀與生活追求,又例如使用粵語為主要語言方面,在香港成為英國殖民地之前聚居的圍頭人、客家人和水上人,當中圍頭人和水上人所說的圍頭話和水上人話,都是屬於粵語的分支。
香港曾經歷百多年的殖民地後,受到中西文化相互影響、碰撞、融合,甚至逐漸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例如香港電影走過的足跡,雖然看到搞笑文化、無厘頭文化和惡搞文化等的港式幽默,加上對白口語化及挖掘本土俚語的笑料,甚至拳拳到肉功夫片的精彩場面,然而我們更被影片背後的中國傳統文化所感動,也是全球華人渴望獲得的文化精神的力量,例如《倚天屠龍記》張無忌的俠義精神,並且《神鵰俠侶》楊過與小龍女矢志不渝、盪氣迴腸的愛情,這正是導人“向善”、“向上”的傳統道德教化儒家價值取向,也是《周易》追求向上精神等,更甚是李小龍的一句 : “中國人不是東亞病夫”的電影對白,震撼了全世界,成為香港電影的一大經典,這種民族情感精神力量影響至今,不會因為時代的過去而消失!
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也是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因素。今天,我們在大灣區的背景下,區內城市不僅地緣接近,彼此亦擁有相近的語言、文化和風俗,有利共同探索在文化藝術產業的交流和合作,期望大家努力積極推動大灣區的發展,擴大自身的限制與範圍,團結一致,對抗西方的壓迫,例如特區政府可以舉辦大灣區考察團,幫助本港業界與當地同業合作與交流,更重要是與中央及各地方政府加強溝通。
另外,大灣區未來除了可為粵港澳居民帶來適合創業、居住、升學等不同的環境外,更重要可以通過各種各樣的藝術形式,營造我們同出一轍的文化氛圍,因為民族文化精神是我們的根本,有了這穩固的立足點,才可以建立文化自信,為未來大灣區攜手合作及團結一致奠定基礎,共同創造更美好的新世界。
(作者係香港藝術發展局藝術教育主席,文章僅代表個人觀點)
https://res.youuu.com/zjres/2024/8/14/MiQq4TEsKfK2K3V37ZGE4yYA3lt756sYjtY.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