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檢測鼻咽癌患者血漿中的遊離EB病毒脫氧核糖核酸(即cfEBV DNA)的含量,醫生就能實時監測患者的治療效果。記者從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以下簡稱「中腫」)獲悉,該院醫生孫穎、馬駿、呂佳蔚團隊在國際頂級腫瘤期刊《癌細胞》上發表了這項利用「液體活檢」技術對鼻咽癌患者進行無創實時風險動態監測的新研究成果。
「這項研究成功實現了對患者治療療效轉移復發的實時監控,為患者個體化治療提供了一個很好的生物標誌物。」中國科學院院士、中腫副主任馬駿表示。據了解,這項研究的成功,不僅為鼻咽癌患者帶來了新的希望,也為其他癌癥的無創檢測和治療提供了新的思路。
拓展新興
「液體活檢」技術應用範圍
作為腫瘤精準醫學的新興工具,「液體活檢」是利用人體體液作為標本來源檢測獲取腫瘤相關信息的技術,是一個無創的疾病診斷和監測工具,目前主要應用於疾病篩查和殘留病竈檢測。「液體活檢」能否應用於腫瘤患者治療療效和疾病復發風險的實時監測?中腫團隊就此進行了探索。
放療、化療、靶向治療等在殺滅腫瘤細胞的同時,也會觸發腫瘤細胞及其所在微環境的不斷演進,導致影響療效,令腫瘤出現復發轉移。為了動態監測患者的復發轉移風險,重復進行腫瘤組織活檢是最為可靠的方案,但因為它屬於有創檢查,導致臨床應用受到限製,患者也難以接受。
利用鼻咽癌細胞可以釋放遊離病毒DNA進入血液的特性,中腫團隊通過開展一項前瞻性、大樣本的觀察性隊列研究,共收集了1000例接受根治性放化療的鼻咽癌患者治療過程中12個時間點的外周血,並首次完整地繪製了誘導化療以及放療過程中cfEBV DNA的動態變化圖譜。這12個檢測時間點分別是:治療開始前、每程新輔助化療後、放療期間每周、放療結束後1周以及放療結束後1~3月。
根據檢測結果
對治療方案做「加減法」
據該研究的共同第一作者呂佳蔚介紹,通過檢測鼻咽癌患者在新輔助化療階段cfEBV DNA在外周血中的清零情況,可以反映患者的治療響應性和復發轉移風險。研究發現,cfEBV DNA快速清零的患者,腫瘤迅速縮小,治療響應性好;而cfEBV DNA持續升高的患者,腫瘤則不斷增大,治療響應性差。此外,患者的3年無病生存率會隨著cfEBV DNA清零的延遲而呈現持續下降的趨勢。
團隊還探究了在化療各時間點cfEBV DNA清零和未清零患者潛在有效的治療策略,提出利用檢測結果幫助患者定製個體化治療策略,根據不同患者的情況對治療方案「做加減法」。
中腫副院長、放療科教授孫穎表示,該研究成果已經在中腫臨床常規使用,該院正在牽頭該檢測的國家標準建設。
https://res.youuu.com/zjres/2024/8/27/ifz5K1Ypkhpj3rKMe7CBujPndA1jqxnWzjq.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