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記者 黃鈺洁
近日,國家主席習近平給包陪慶、曹其鏞等祖籍寧波的香港企業家回信,對他們予以親切勉勵。習近平指出,多年來,你們傳承先輩愛國愛鄉的優良傳統,積極創新創業、捐資助學,為家鄉建設和國家發展貢獻力量,用實際行動詮釋了薪火相傳的愛國心、桑梓情。習近平強調,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需要全體中華兒女凝心聚力、攜手奮鬥。希望你們繼續發揮各自優勢,積極主動融入國家改革開放大局,為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添磚加瓦,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作出新的貢獻。
近代以來,一大批寧波人走出寧波、重工興商,逐漸形成了心繫祖國、步履四海的商人群體,為祖國和家鄉的建設作出積極貢獻,他們被稱為“寧波幫”。1797年,寧波人在上海的第一個同鄉團體“四明公所”建立,而後,勇於拼搏、篳路藍縷的寧波商人,推動了中國近代工商業的發展,開創眾多第一:第一家華商銀行、上海第一家證券物品交易所、第一家中資輪船航運公司等,“寧波幫”亦發展成為中國傳統“十大商幫”之一。著名愛國愛鄉人士包玉剛、王寬誠、邵逸夫、董浩雲、曹光彪、李達三等都是“寧波幫”的代表人物。
今年是鄧小平同志提出“把全世界的‘寧波幫’都動員起來建設寧波”號召40周年,習近平主席在浙江工作期間,亦多次對“寧波幫”人士表示關心並寄予殷切期望。站在這一歷史節點,我們回望在這波瀾壯闊的歷史長河大浪淘盡後,金石般歷久彌新的“寧波幫”精神。
故事從一根跳繩、一家毛紡廠、一座教學樓說起
一根跳繩,牽繫起中英兩國。1955年,包玉剛從一艘舊貨船開始,在香港白手起家,環球航運集團由此創立並迅速發展壯大,他本人也成為全球第一大私人船東。1976年,他作為封面人物登上美國《新聞周刊》,其“世界船王”的稱號,即是由此而來。上世紀80年代初,中英兩國就香港回歸談判曾一度陷入僵局。據包玉剛長女包陪慶回憶,父親得知此事後,專程拜訪撒切爾夫人,送上一根普通的跳繩作為“神秘大禮”,表示作為首相要關心身體健康,將撒切爾夫人逗樂,化解了尷尬氣氛。實際上,包玉剛是借此向撒切爾夫人帶來自己已向英國訂購價值1億英鎊的造船訂單的消息。在當時,英國造船業已陷入倒閉窘境,英國政府面對著無法負荷船廠運營成本、亦難以接受大批工人失業後果的兩難困境。包玉剛的這筆訂單,無疑成為全球航運界效仿的風向標。他還邀請撒切爾夫人以非官方身份至上海為自己定制的輪船剪彩,實際是希望對方可以實地看看改革開放後迅猛發展的中國,讓其知道,香港回歸才是正確的道路。最終,中英談判出現轉機。1984年,中英簽署聯合聲明,包玉剛親眼見證這一歷史時刻,並在後來受政府邀請擔任基本法起草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整合社會各界資源推動工作,為香港回歸不遺餘力。而包玉剛等捐建的寧波大學,則開啟了改革開放後僑胞捐資創辦內地高校的先河。
一家毛紡廠,建起了外界對投資中國的信心。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尚未召開之時,內地仍百業待興。曹光彪在拜會時任中國紡織品進出口總公司總經理陳誠宗,了解到國家希望把國產毛紡產品銷往海外以多創外匯後,當即決定在內地投資開辦一家毛紡廠——這對於當時已成為“毛紡大王”、所創辦的永新公司業務遍及全球的他來說,並不是一筆穩妥的決定。工科出身的曹光彪長子曹其鏞曾向父親提出再觀望的建議,但“哪怕虧掉所有投資也值得做,因為這對國家發展有用”,曹光彪幼子曹其東回憶父親當時曾這樣說道。建廠的材料不足,就從境外運,生產的技術不夠,就帶著工人出去學,一步一步地,這座由香港出資、內地辦廠,開創了“三來一補”貿易先河的香洲毛紡廠,在珠海建立起來了。投資700多萬,曹光彪為國家打開了創收外匯的新渠道,他也因此成為首位在內地投資設廠的港商。1985年港英時期,英資對航權實行壟斷,面對港英當局的有意打壓,曹光彪仍堅持從一架飛機做起、從在利潤客流低的航線做起,一路坎坷地創辦起了一家華資主導的航空公司,見證了當時香港人在民航事業的理想。臨終時,他則囑托將自己名下的財產全部捐贈予清華大學,以助力其“服務國家富強、民族復興、人民幸福”。秉持著“中國未來發展在於科技”,他在晚年於寧波老家投資收購了一家光學儀器廠,立志發展高端科研儀器,投資創辦寧波永新光學股份有限公司。“國家有需要”,這正是曹光彪貫穿一生的信念。
一座教學樓,庇護了萬千學子的求學夢。作為香港電影製作人、邵氏兄弟電影公司創辦人之一,邵逸夫見證了香港電影從上世紀50年代的起飛到80年代中期的繁華,更留下了華人近現代史上的影視傳奇。1985年開始,邵逸夫持續捐助內地。他認為,“教育為立國之本”,只有提高國民的教育水平,才是從根本上解決中國的問題。據統計,邵逸夫捐贈內地的科教文衛事業合計近47.5億港元,捐建項目總數超6,000個,其中80%以上為教育項目,修建逸夫大樓近3萬座,遍布31省市區,在廣袤的神州大地上點亮一片教育之光。2002年,在夫人邵方逸華的全力支持下,被譽為“東方諾貝爾獎”的邵逸夫獎成立,以激勵和表彰醉心科研的科學家,並嘉獎他們的科學發現。2014年1月7日,邵逸夫逝世時,有網友發悼詞:“你或許不認識邵逸夫,但你的生命中或許會有一座‘逸夫樓’。”
國之所需,己之所求。這樣的愛國愛港“寧波幫”企業家,還有很多。在波瀾壯闊的時代洪流中,他們化自身為磐石,為橋墩,為祖國與香港,為國家與世界,建起了堅實的一架橋樑。而“寧波幫”精神,經時代的磨礪而愈發突顯,並被後人所薪火相傳。
“寧波幫”精神在後人身上延續
回歸當下,“寧波幫”後人在從父輩手中接過重擔的同時,亦以父輩之基業為根基,繼承父輩將自身前途和祖國命運緊密聯繫的“寧波幫”精神。
現任香港環球航運有限公司董事的“世界船王”包玉剛長女包陪慶,熱心內地教育事業,在浙江大學成立“包玉剛國際基金”“包氏講座教授基金”,面向海內外招聘知名學者來校任教,先後為寧波大學捐贈兩棟教學樓。在香港回歸祖國10周年之際,創辦了以中國傳統文化為底色,融合國際教育理念的上海包玉剛實驗學校。2023年,由包陪慶發起的紫荊匯項目落成“啟航”,作為一個非牟利機構,其名取自香港而坐落於寧波,寓意其匯聚海內外“寧波幫”人士、溝通長三角地區與粵港澳大灣區交流合作,為寧波和香港的繁榮發展作貢獻的初心。在收到習近平主席的回信後,她表示:“感動,感恩!習近平主席的回信,是對寧波籍香港企業家的厚愛和關懷。此刻,我的內心湧動著難以言喻的激動與溫暖。習近平主席在回信中勉勵我們繼續發揮各自優勢,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作出新的貢獻。我們將秉承父輩愛國愛港愛鄉傳統,積極融入國家改革開放發展大局,充分發揮香港在人才、金融、航運上的優勢,進一步搭建好甬港交流平台,加強交流的頻度,提升交流的高度,加快交流的速度,匯聚更多更大的力量來發展寧波、建設國家。教育興則國家興,教育強則國家強。我將繼續為提升內地教育水平貢獻力量,培養更多具有家國情懷、國際視野的青年。”
香港永新控股集團有限公司副董事長、中國僑商投資企業協會副會長、香港百賢教育基金會創始人曹其鏞在收到回信後表示,“由衷感謝國家主席習近平給我們一眾祖籍寧波下一代人的勉勵,習主席的回信令人深感激動和鼓舞。今天,國家的發展是幾代人努力不懈的辛勞成就。父親曹光彪一生只不過做了每個中國人應該做的貢獻。我們很榮幸近年在永新光學研發製造的中國第一台太空顯微實驗儀,在中國空間站實現了太空課堂。現在,香港進入由治及興的新階段,展望未來,機遇挑戰並存。我們會繼續傳承上一代愛國愛港的精神,在自身領域努力,服務和貢獻香港和國家所需,更好融入國家發展大局。”
曹光彪幼子曹其東如今是全國政協委員,現任寧波永新光學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永新投資控股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永新光電實業有限公司董事等。他曾積極開展調研,積極建言,提出加快科學儀器自主創新等建議。此次收到習主席回信後,他將其稱為自己“一輩子中最為特殊、最為珍貴的經歷”。他提到,“習近平主席的回信,讓我倍感幸福、深受鼓舞,堅定了我們科技創新、實業報國的決心和信心。中國共產黨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要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這為我們下一步發展指明了方向。‘永新’的含義,就是永遠創新;‘永新’的使命,就是科技強國。我們將牢記習近平主席的關懷和囑托,持續創新,深入推進跟內地高校的合作,向全世界的先進企業學習,更好融入全球發展,以更高水平的科技實力實現更高質量的發展,在競爭中和全球夥伴實現互贏,為中國式現代化建設貢獻自己的力量。”
甬港兩地情誼歷久而彌新
寧波與香港這兩座城的故事,還在被後人接力續寫。世界中華寧波總商會、香港寧波同鄉會、香港甬港聯誼會等組織積極推動深化兩地合作,“香港浙江周”開展、甬港經濟合作論壇等各類活動舉辦、組織兩地青年團互訪交流、深化甬港兩地教育交流合作,甬港情誼日益加深,也因這群人的血脈相連與赤子之心而日益牢固。
世界中華寧波總商會會長李德麟表示,“世界中華寧波總商會將牢記習近平主席的勉勵和囑托,進一步發揮聯繫海內外甬商的優勢,凝聚更大的力量,互敘友情,共謀發展,吸引動員更多全球甬商投資寧波、建設國家,為民族復興大業、香港長期穩定繁榮、家鄉建設凝聚起最廣泛的力量”。
香港寧波同鄉會會長范久祥表示,“香港寧波同鄉會將牢記習近平主席的囑托,發揮同鄉會的獨特優勢,始終心懷家國,始終心繫寧波,始終團結鄉親,組織更多香港年輕人到內地學習參觀,開拓視野,增進了解,讓愛國心、桑梓情薪火相傳,引導廣大寧波鄉親服務家鄉、服務浙江、服務全國發展,讓一代代寧波籍海內外人士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為民族復興作出貢獻”。
香港甬港聯誼會會長孫榮良表示,“我們要將感恩感動轉化為實際行動。長輩一直教育我們,要愛國、愛鄉、愛港。我們將在習近平主席重要回信精神指引下,把年輕人培養好,讓前輩的優良傳統薪火相傳。習近平主席在回信中強調,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需要全體中華兒女凝心聚力、攜手奮鬥。香港甬港聯誼會將對標落實習近平主席重要回信的殷切期望,推動甬港兩地更高層次的‘雙向奔赴’,實現兩地的共同繁榮、共同進步。同時,積極服務國家整體發展大局,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作出更大貢獻”。
而新一代的“寧波幫”青年,也正不斷續寫“合力興家鄉、襄助遍寰宇”的時代新篇。從獅子山腳,回到甬江之畔,對於爺爺曹光彪,曹志欣印象最深的是:“從小到大,爺爺經常教導我們,一個國家的基礎是實業,一個成功的企業家也要從基層做起。”在香港長大的他,選擇回到寧波工作,從永新光學市場部最基層的工作做起。在他眼裡,“寧波幫”精神中最重要的就是務實和敢為。“船王”包玉剛的外孫包文駿,上海包玉剛實驗學校的創辦人,通過辦學推動國際教育事業。著名愛國實業家包達三曾孫、第四代“寧波幫”代表包鴻勳與父親包言正一同在香港創立非營利公益組織“包達三基金會”,啟動“共創未來香港青年內地交流計劃”,為海峽兩岸暨港澳地區的青年加深聯繫、深入了解祖國提供廣闊平台,並為他們發掘更多學習和就業創業機會……
從甬江之畔,來到獅子山腳,從白手起家奮發圖強,到深耕不輟實業興邦,他們從零開始,以商業作為起點,卻以無窮盡的家國情無私回饋故鄉的故事不勝枚舉,亦在此刻不斷發生、延續。而使這份情感跨越山海、跨越時代,得以在代代後人間薪火綿延的,正是他們以個人之拼搏,服務國家之所需的拳拳赤子心和悠悠愛國情。
(本文根據公開資料綜合整理,本文發布於《紫荊》雜誌2024年9月號)
https://res.youuu.com/zjres/2024/8/29/H8kMFDKLfM1mfUO6xjOo8ZDd9ktN60S0BN6.png
掃描二維碼分享到手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