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北京 李君如
在中國改革開放歷史上,從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始,每屆中央三中全會都把主題聚焦到改革開放上。這次二十屆三中全會依然保持了這一傳統,“改革”或“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作為二十屆三中全會最靚麗的關鍵詞,鮮明體現了中國共產黨人“將改革進行到底”的勇氣和決心。
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300多項改革舉措
之所以說二十屆三中全會通過的《決定》鮮明體現了中國共產黨人“將改革進行到底”的勇氣和決心,不僅是因為這次全會確定了到2035年的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並且提出了300多項改革舉措,而且是因為這300多項改革舉措都具有鮮明的問題導向,有的解決了過去改革帶來的新問題,有的破解了多年來想解決而沒有解決的難題,有的面對新問題作出了新的重大改革決策,儘管其中有些改革要求還是方向性的,但全會作出的改革決策和舉措都是實打實的。比如對於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實施以來出現的新問題,全會既明確“有序推進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後再延長三十年試點,深化承包地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分置改革”,又針對農村人口進城落戶的新情況提出“保障進城落戶農民合法土地權益,依法維護進城落戶農民的土地承包權、宅基地使用權、集體收益分配權,探索建立自願有償退出的辦法”。比如對於多年來爭論不休的農民宅基地、農業轉移人口及其子女的社會保障、住房制度改革、要素市場、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等等,這次全會都給予了明確的回答,其中像多年來爭論的關於國有資本和民營企業投資領域問題,這次全會明確要“推動國有資本向關係國家安全、國民經濟命脈的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集中,向關係國計民生的公共服務、應急能力、公益性領域等集中,向前瞻性戰略性新興產業集中”(即“三集中”);同時明確“深入破除市場准入壁壘,推進基礎設施競爭性領域向經營主體公平開放,完善民營企業參與國家重大項目建設長效機制”,等等。比如面對新的發展趨勢,特別是面對新質生產力發展的要求,提出了一系列重大改革舉措,尤其是強化了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強調要“建立培育壯大科技領軍企業機制,加強企業主導的產學研深度融合,建立企業研發準備金制度,支持企業主動牽頭或參與國家科技攻關任務”,還明確提出“支持有能力的民營企業牽頭承擔國家重大技術攻關任務,向民營企業進一步開放國家重大科研基礎實施”,同時明確“賦予科學家更大技術路線決定權、更大經費支配權、更大資源調配權”,“建立專家實名推薦的非共識項目篩選機制”,以及“允許科技人員在科技成果轉化收益分配上有更大自主權”,等等,都是前所未有的重大改革。這些實打實的改革措施,都體現了中國共產黨人“將改革進行到底”的勇氣和決心。
“將改革進行到底”勇氣和決心的
五個來源
中國共產黨人“將改革進行到底”的勇氣和決心來自何處?
一是來自46年改革開放的歷史經驗。46年改革開放的歷史證明,改革開放是黨和人民事業大踏步趕上時代的重要法寶。正如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通過的歷史決議所指出的:“‘文化大革命’結束以後,在黨和國家面臨何去何從的重大歷史關頭,黨深刻認識到,只有實行改革開放才是唯一出路,否則我們的現代化事業和社會主義事業就會被葬送。”在46年堅持不懈的改革開放中,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是劃時代的,開啟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也是劃時代的,開啟了新時代全面深化改革、系統整體設計推進改革新征程,開創了我國改革開放全新局面。改革開放這46年,我們成功開創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並頂住了國內外政治風波的巨大壓力,我們實現了從生產力相對落後的狀況到經濟總量躍居世界第二的歷史性突破,我們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從此進入了不可逆轉的歷史進程。“將改革進行到底”的勇氣和決心,就是這樣來自中國共產黨的偉大覺醒和歷史經驗。今年3月27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集體會見美國工商界和戰略學術界代表時,就已經以鮮明的語言說過:“中國的改革不會停頓,開放不會止步。我們正在謀劃和實施一系列全面深化改革重大舉措,持續建設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一流營商環境,為包括美國企業在內的各國企業提供更廣闊發展空間。”
二是來自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以來中國改革開放的新鮮經驗。歷史告訴我們,改革永遠在路上,改革開放在各個發展階段都有著各個發展階段要解決的問題及要實現的目標。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以來的改革,是一個“啃硬骨頭”的過程。這裡講的“硬骨頭”,就是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確定的全面深化改革總目標提出的“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問題。比如,為了完善以憲法為核心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完善立法體制,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要建立基層立法聯繫點。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在全國推出4個基層立法聯繫點試點單位,它們分別是湖北省襄樊市、江西省景德鎮市、甘肅省定西市臨洮縣、上海市長寧區虹橋街道辦事處。由於這一民主立法的試點工作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在2020年7月,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又把江蘇省昆山市、浙江省義烏市、河北省正定縣正定鎮和中國政法大學確定為第二批基層立法聯繫點。接著,2021年又新增第三批12家立法聯繫點。截至2021年6月,各聯繫點對109部法律草案、立法工作計劃等提出近6,600條建議,經認真分析研究,許多意見均被吸收採納。其中,上海市長寧區虹橋街道的立法聯繫點是設在城市街道的基層立法聯繫點。這個街道後來又先後成為上海市人大常委會和上海市人民政府的基層立法聯繫點。在這裡,有外籍居民深有感觸地說,我在中國除了沒有公民才有的選舉權和被選舉權,作為社區居民的其它民主權利我都享受到了,我們外籍人士的聲音也可以直達全國人大常委會進入立法程序。習近平總書記關於“人民民主是一種全過程的民主,所有的重大立法決策都是依照程序、經過民主醞釀,通過科學決策、民主決策產生的”的重大論斷,就是在這裡提出的。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在總結這10年改革的成功經驗時指出的: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團結帶領全黨全軍全國各族人民,以偉大的歷史主動、巨大的政治勇氣、強烈的責任擔當,衝破思想觀念束縛,突破利益固化藩籬,敢於突進深水區,敢於啃硬骨頭,敢於涉險灘,堅決破除各方面體制機制弊端,實現改革由局部探索、破冰突圍到系統集成、全面深化的轉變,各領域基礎性制度框架基本建立,許多領域實現歷史性變革、系統性重塑、整體性重構,總體完成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確定的改革任務,實現到黨成立一百周年時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取得明顯成效的目標,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黨的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提供有力制度保障,推動我國邁上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將改革進行到底”的勇氣和決心,就是來自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以來積累的這些新鮮經驗。
三是來自去年全黨主題教育時進行的務實深入的調查研究。2023年是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的開局之年,也是三年疫情後經濟恢復發展的一年。為了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用黨的創新理論統一思想、統一意志、統一行動,中共中央政治局在去年3月底召開會議,在全黨部署開展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主題教育。這次主題教育,強調把理論學習、調查研究、推動發展、檢視整改貫通起來。各地圍繞“學思想、強黨性、重實踐、建新功”的總要求,不僅增強了對創新理論的政治認同、思想認同、理論認同、情感認同,而且按照黨中央關於大興調查研究之風的工作方案,撲下身子、沉到一線,深入農村、社區、企業、醫院、學校、“兩新”組織等基層單位,做了大量的調查研究。調查出來的問題,能馬上改的立即改,不能馬上改的經過梳理匯總起來,通過進一步深化改革來解決。我們堅信,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前途命運的關鍵一招,新時代遇到的各種挑戰和問題也一定能夠通過深化改革得到解決。可以說,去年在全黨開展的主題教育為今年作出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既奠定了思想理論基礎,又形成了問題清單和解決問題的思路,堅定了“將改革進行到底”的勇氣和決心。
四是來自去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前後關於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認識及其作出的決策部署和會後全黨凝心聚力的改革實踐。自從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一直在探索如何從高速度增長轉向高質量發展新階段。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建黨100周年大會上提出“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這一重大理念後,在黨的二十大對中國式現代化的“中國特色”“本質要求”“重大原則”作了充分闡述。在學習貫徹二十大精神的時候,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們已經初步構建了中國式現代化理論,找到了中國式現代化這一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唯一正確道路。接著,他在2023年12月11日至12日舉行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進一步提出“必須把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作為最大的政治”。根據黨對中國式現代化這一深刻認識,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必須把堅持高質量發展作為新時代的硬道理,堅持穩中求進的工作總基調,以進促穩,先立後破,強化宏觀政策逆周期和跨周期調節,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加強政策工具重新和協調配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後,各地紛紛優化營商環境、調整房地產政策、推出以舊換新等新舉措,推動改革創新。事實上,在籌備召開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之際,2023年11月,中央政治局已經決定成立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文件起草組。12月8日,文件起草組已經召開第一次全體會議。習近平總書記說,在決定稿起草過程中,我們重點把握以下幾點:一是總結和運用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新時代全面深化改革的寶貴經驗,確定遵循原則,堅持正確政治方向;二是緊緊圍繞推進中國式現代化、落實黨的二十大戰略部署來謀劃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堅持問題導向;三是抓住重點,突出體制機制改革,突出戰略性、全局性重大改革,突出經濟體制改革牽引作用,凸顯改革引領作用;四是堅持人民至上,從人民整體利益、根本利益、長遠利益出發謀劃和推進改革;五是強化系統集成,加強對改革整體謀劃、系統布局,使各方面改革相互配合、協同高效。也就是說,我們在認識到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是新時代最大政治的同時,已經決定通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來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實現。
五是歸根到底,來自新時代新征程堅持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和中國式現代化事業的新要求。實踐充分證明,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我國大踏步趕上時代,靠的是改革開放。黨的十八大以來,黨和國家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靠的也是改革開放。新時代新征程上,要開創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新局面,仍然要靠改革開放。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的,中國式現代化是在改革開放中不斷推進的,也必將在改革開放中開辟廣闊前景。今天,我們面對紛繁複雜的國際國內形勢,面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面對人民群眾新期待,必須繼續把改革推向前進。這是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必然要求,是貫徹新發展理念、更好適應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的必然要求,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讓現代化建設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的必然要求,是應對重大風險挑戰、推動黨和國家事業行穩致遠的必然要求,是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在百年變局加速演進中贏得戰略主動的必然要求,是深入推進新時代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建設更加堅強有力的馬克思主義政黨的必然要求。改革開放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全黨必須自覺把改革擺在更加突出位置,緊緊圍繞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這裡強調的“三個面對”“六個必然要求”,既體現了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對於開創新時代新征程新輝煌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也體現了新時代中國共產黨人“將改革進行到底”的雄心壯志和堅定意志。
(作者係中國國家創新與發展戰略研究會學術委員會常務副主席、中央黨校原副校長,本文發布於《紫荊》雜誌2024年9月號)
https://res.youuu.com/zjres/2024/8/29/y0s38n8wcAAyoXAliVNvS4tXoFluXWeVely.jpg
掃描二維碼分享到手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