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記者 雍黎 通訊員 陳薔
8月29日,記者從陸軍軍醫大學新橋醫院獲悉,近日,《國際外科學雜志》在線發表該院研究團隊論文,揭示了腹腔灌注壓(APP)在評估腹腔高壓患者生存風險中的關鍵作用,這為腹腔高壓患者的治療與管理提供了全新的視角和有力的科學依據。
腹腔高壓作為腹部感染等危重病人的常見併發症,其高死亡率一直是醫學界亟待解決的難題。造成腹腔高壓的原因多種多樣,包括腹部外傷、腸瘻、嚴重腹腔感染以及創傷後大量液體復甦導致的內臟水腫等。傳統上,醫生主要依賴平均動脈壓(MAP)、腹腔內壓(IAP)和中央靜脈壓(CVP)等監測指標來評估患者狀況,但這些指標在預測腹腔高壓患者死亡風險時往往存在局限性。該院普通外科邱遠副主任醫師、生物醫學信息研究與應用中心肖晶晶高級工程師合作,通過深入分析數據庫平台中的1354例確診和疑似腹腔高壓患者數據,成功建立了能夠精確預測患者7日內生存預後的模型。
邱遠介紹,腹腔灌注壓(APP),即平均動脈壓減去腹腔內壓,是反映內臟血流灌注情況的關鍵指標。在腹腔高壓狀態下,即使全身血流動力學尚處於穩定階段,APP的降低也可能預示着內臟已發生缺血缺氧性損傷,進而增加患者的死亡風險。該研究通過大數據分析,首次證實了APP在預測腹腔高壓患者生存預後中的獨特價值,特別是在APP低於60mmHg時,患者的28天和90天長期生存率均顯著降低。這也是全球首次在超大規模的隊列中對以上循環壓力指標進行比較和評估的研究,預示着在臨牀中對有腹腔壓力升高風險的患者進行APP監測的重要性。
“該研究不僅在臨牀應用中具有重要意義,更在技術上實現了創新突破。”肖晶晶介紹,研究團隊利用最前沿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技術,深度挖掘臨牀樣本信息,通過可解釋人工智能技術,打破了傳統數據分析的“黑盒”現象,實現了患者預後的精準建模。這一技術不僅提高了預測結果的準確性,還極大地擴展了預後模型的應用場景、應用條件和應用範圍,提高臨牀醫生對預測結果的信任度,使得缺乏高端檢查設備的基層醫療機構也能受益,為更多患者提供及時有效的治療指導。
https://res.youuu.com/zjres/2024/8/30/lZUiHi0CdR5LChecdvbajP9RNxyhfbOitl2.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