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記者 張清語
9月3日,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香港海防博物館改設為香港抗戰及海防博物館。對於此次改設,香港歷史博物館總館長張銳森、香港抗戰及海防博物館館長張雅茵表示,希望通過增加更多有關香港抗戰歷史的展覽,讓香港年輕人更深切地認識家國歷史,了解老戰士們的親身經歷,珍惜和平的來之不易。
香港抗戰及海防博物館
香港抗戰及海防博物館開放於2000年,是香港歷史博物館分館之一,由鯉魚門炮台改建而成,是香港本地以軍事為主題的博物館。建館以來,主要向公眾介紹香港海防歷史,在改設以後,將會進一步側重於介紹香港抗戰歷史,講述抗日故事。
鯉魚門炮台歷經逾百年風雨,有重要的歷史價值。這座歷史遺蹟,本身便承載著香港的海防記憶與抗戰痕跡。香港歷史博物館總館長張銳森表示,鯉魚門地處險要,曾是重要的軍事據點,可通過該地控制維港東面入口。早在英軍登陸香港之前,明朝《粵大記》就有對該地名的記載。在抗日戰爭時期,鯉魚門炮台也在駐守香港島方面發揮過重要作用,當地守軍曾抵抗日軍進攻。目前,香港抗戰及海防博物館的常設展覽“香港海防故事”設有11個展覽廳,包括“聲影說抗戰”、“日軍侵華.攜手抗敵”、“日軍侵港”、“抗日游擊隊與敵後活動”四個展廳介紹抗日歷史,記錄了從1931年日軍入侵東北起港人對祖國內地抗日的積極支援,以及1941年12月日軍侵佔香港後,抗日游擊隊英勇抗敵的故事。2024年9月開放的新專題展覽以東江縱隊及港九大隊(後稱港九獨立大隊)的故事為主題,與深圳市文化廣電旅遊體育局合辦展覽,聚焦港深兩地的抗戰歷史。
香港抗戰故事:港深兩地合作歷史
據《香港志.總述 大事記》記載,日軍於1941年12月8日入侵香港,至1945年日本宣布投降。在日佔時期,港九獨立大隊有115名烈士為保衛香港而犧牲,香港抗戰及海防博物館館長張雅茵向我們講述了秘密大營救等發生於西貢、新界等港深交界地的抗戰歷史。
秘密大營救
1937年左右,大量文化界人士移居香港。日軍入侵香港後,為避免這些愛國文化人士的安全受到日軍的威脅,中共地方黨組織和游擊隊於1942年初開展大規模的秘密營救行動。“文學家茅盾、鄒韜奮及漫畫家丁聰、戲劇家梅蘭芳等知名人士都曾在秘密營救行動中被幫助過。”張雅茵表示,對這些知名人士的成功營救,離不開東江縱隊在港深兩地的活動,通過一個個通訊員的努力,將情報傳遞出去,游擊隊一路護送他們前往位於現在深圳地區的東江縱隊總部及大後方。歷時200餘天,跨越2萬餘里,將愛國民主人士、文化界人士及其家屬等800餘人送進更安全的區域,免於日寇荼毒。
幫助盟軍
東江縱隊共營救國際友人89人,其中大部分由港九獨立大隊營救。1944年2月11日,美國陸軍第14航空隊克爾中尉在指揮轟炸啟德機場時座機中彈,跳傘降落在機場北面觀音山。“好運的是,克爾中尉被當時港九獨立大隊的一個‘小鬼’通訊員發現。”日軍出動大隊人馬搜索克爾中尉的下落,港九獨立大隊將克爾護送到石壟仔村的山洞,等日軍逐漸放棄搜索後,又將其轉移到位於深圳的坪山東江縱隊司令部。張雅茵表示,在護送克爾中尉的過程中,需要整個東江縱隊的協同合作,亦需要港深兩地的密切配合。
廣九鐵路
廣九鐵路也曾是重要的游擊戰場。“在和平時期,廣九鐵路是重要的運輸工具,但在戰爭時期,日軍控制廣九鐵路後,倘若連接粵漢、平漢、北寧鐵路,將會對抗戰局勢造成極大不利影響。”為拖慢日軍侵華的腳步,東江縱隊在日軍的不斷“掃蕩”、“清鄉”下,仍打出累累戰果,從1943年至1945年,不斷打擊、殲滅駐紮於鐵路沿線及站點的日軍、偽軍,阻止日軍修復被炸毀的鐵路。“現在我們搭高鐵的時候,也仍舊能夠看到一些出現在歷史中的站名。從經濟到歷史,港深兩地都緊密相連。”張雅茵也十分感謝內地博物館為此次展覽提供的資料。
展覽亮點
本次參展的展品中,有許多由老戰士們捐獻、借出的展品,都承載著重要的歷史與回憶。張雅茵表示,這些展品大多極難收集,因當時游擊隊條件艱苦,許多東西都得就地取材,很難保存,目前留存下來的,有毛氈、布包一類,雖然簡樸,也可以從中看出在艱難環境中游擊隊員們利用有限資源頑強抗日的堅貞與不屈。
老兵故事
張銳森告訴我們,此次展覽中,年代較近的一件展品是一枚由港九獨立大隊老戰士林珍惠借的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紀念章。林珍出生於香港,1943年,年僅8歲的林珍隨母親、哥哥一同參加東江縱隊港九獨立大隊,先在大隊部擔任小鬼交通員,負責傳遞情報,隨後在大隊部醫院擔任護理員,照顧傷兵。
林珍曾負責看護在安裝地雷時被炸傷眼睛的戰友,那位戰士面部的傷勢嚴重,好不容易睜開眼睛,林珍將手指放在他的眼前晃幾下,問他看不看得見,已經失明的傷員只能搖頭。沒有辦法醫好戰友,林珍十分傷心,對方卻安慰她:“等打完仗後你回到香港,做白衣小天使,再幫我治好這對眼。”為躲避日軍掃蕩,當時的戰地醫院總要轉移,在轉移過程中,這位戰友只能一手扶著林珍,一手拿著竹竿,在林珍的指引下上山坡、跨過溝、過小溪,也有因為行動不便而摔倒的時候。這段記憶一直伴隨了林珍多年。60歲那年,林珍回到香港,投入原東江縱隊港九獨立大隊老游擊戰士聯誼會的工作。
在本次展覽中,也會以視頻形式介紹老戰士們的故事,觀眾可以通過這些視頻,了解如林珍等抗日老戰士們的親身經歷。
漫畫家丁聰的作品:《東江百日雜憶》
張雅茵提到,新專題展覽內容包括由深圳美術館提供的丁聰於1987年創作的漫畫《東江百日雜憶》(亦稱《東江縱隊一百天》)圖片。丁聰是知名漫畫家,抗日戰爭期間為《救亡漫畫》雜誌作畫,編輯《良友》、《大地》、《今日中國》等畫報。《東江百日雜憶》根據丁聰在“秘密大營救”行動中的親身經歷創作而成,共有十幅。“這些漫畫記錄了‘秘密大營救’中的許多細節,比如輪流站崗放哨,為了掩人耳目而裝扮成回鄉難民,年紀小小的‘小鬼隊’成員怎樣一邊引路一邊奏樂等各類場景。”張雅茵談到,這些漫畫以相對輕鬆的方式讓觀者感受到那個艱險、困苦的時代,以及當時游擊隊員們與被營救者之間的親切感情。
香港抗戰歷史:保護與傳承
兩位館長坦言,當時只有8、9歲的“小鬼”游擊隊員們,現在已都步入耄耋之年,關於香港抗日戰爭的記憶正在不斷失落。而因為當時游擊隊員們的物資多是就地取材,相關文物極難保存,目前港深兩地的博物館都遇到了展品不足的問題。香港抗戰及海防博物館在加緊進行口述歷史項目的同時,也希望能夠收到來自香港乃至內地、海外的文物捐獻,讓這些不斷凋零的歷史記憶能夠被保存、展示、流傳。2024年9月至2025年8月,博物館會舉行“抗戰文物徵集行動”,鼓勵市民捐贈與抗戰及東江縱隊港九獨立大隊相關的歷史文物及照片,結合民間力量協力保存抗戰歷史。
為保存香港抗戰記憶,香港歷史博物館、香港抗戰及海防博物館已開展相關口述歷史項目,如已完成的“三年零八個月口述歷史”研究計劃以及“沙頭角抗戰文物徑研究計劃”。同時,香港抗戰及海防博物館將繼續開展各類活動,將愛國精神與抗日歷史植根於香港青少年的心中。2024年6月至12月,博物館與教育局合作,舉辦“學博多材─新手策展人培訓班”,讓參與學生們通過培訓講座和戶外考察等方式,以策展人的身份,嘗試為館內抗戰主題展覽廳籌劃相關教育、宣傳或導賞活動。通過這一過程,讓學生們能夠深切感受香港抗戰歷史。學生們所製作的導賞視頻、書冊等,也有機會在博物館內展出。
張銳森、張雅茵均表示,愛國主義精神應從小培養。香港抗戰及海防博物館通過運用多樣方法讓年輕人與鮮活、生動的歷史對話,接觸、了解老戰士們為了國家與現在的和平所做的貢獻,將愛國主義的種子播撒於每個參觀者的心中。
抗戰文物徵集行動
徵集日期
2024年9月至2025年8月
徵集範圍
與抗戰及東江縱隊港九獨立大隊相關的抗戰歷史文物
文物種類
1)游擊隊隊員用品:服裝、旗幟、望遠鏡等
2)文件:日記、書信、畫作、報紙、宣傳海報等
3)戰後紀念物品:徽章、紀念旗、榮譽證書等
4)歷史照片
捐贈方法
請將文物的資料,如捐贈者姓名、聯絡方法、建議捐贈物件的描述和相片通過以下途徑遞交至博物館:
電話 : 2569 1500
傳真 : 2569 1637
電郵 : hkmwrcd@lcsd.gov.hk
郵寄:
香港筲箕灣東喜道175號
香港抗戰及海防博物館
“抗戰文物徵集行動”
https://res.youuu.com/zjres/2024/9/3/3QejwikDho07gYm4TyHwgflINJrsjDQRpa2.png
掃描二維碼分享到手機
+關註
文|本刊記者 張清語
9月3日,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香港海防博物館改設為香港抗戰及海防博物館。對於此次改設,香港歷史博物館總館長張銳森、香港抗戰及海防博物館館長張雅茵表示,希望通過增加更多有關香港抗戰歷史的展覽,讓香港年輕人更深切地認識家國歷史,了解老戰士們的親身經歷,珍惜和平的來之不易。
香港抗戰及海防博物館
香港抗戰及海防博物館開放於2000年,是香港歷史博物館分館之一,由鯉魚門炮台改建而成,是香港本地以軍事為主題的博物館。建館以來,主要向公眾介紹香港海防歷史,在改設以後,將會進一步側重於介紹香港抗戰歷史,講述抗日故事。
鯉魚門炮台歷經逾百年風雨,有重要的歷史價值。這座歷史遺蹟,本身便承載著香港的海防記憶與抗戰痕跡。香港歷史博物館總館長張銳森表示,鯉魚門地處險要,曾是重要的軍事據點,可通過該地控制維港東面入口。早在英軍登陸香港之前,明朝《粵大記》就有對該地名的記載。在抗日戰爭時期,鯉魚門炮台也在駐守香港島方面發揮過重要作用,當地守軍曾抵抗日軍進攻。目前,香港抗戰及海防博物館的常設展覽“香港海防故事”設有11個展覽廳,包括“聲影說抗戰”、“日軍侵華.攜手抗敵”、“日軍侵港”、“抗日游擊隊與敵後活動”四個展廳介紹抗日歷史,記錄了從1931年日軍入侵東北起港人對祖國內地抗日的積極支援,以及1941年12月日軍侵佔香港後,抗日游擊隊英勇抗敵的故事。2024年9月開放的新專題展覽以東江縱隊及港九大隊(後稱港九獨立大隊)的故事為主題,與深圳市文化廣電旅遊體育局合辦展覽,聚焦港深兩地的抗戰歷史。
香港抗戰故事:港深兩地合作歷史
據《香港志.總述 大事記》記載,日軍於1941年12月8日入侵香港,至1945年日本宣布投降。在日佔時期,港九獨立大隊有115名烈士為保衛香港而犧牲,香港抗戰及海防博物館館長張雅茵向我們講述了秘密大營救等發生於西貢、新界等港深交界地的抗戰歷史。
秘密大營救
1937年左右,大量文化界人士移居香港。日軍入侵香港後,為避免這些愛國文化人士的安全受到日軍的威脅,中共地方黨組織和游擊隊於1942年初開展大規模的秘密營救行動。“文學家茅盾、鄒韜奮及漫畫家丁聰、戲劇家梅蘭芳等知名人士都曾在秘密營救行動中被幫助過。”張雅茵表示,對這些知名人士的成功營救,離不開東江縱隊在港深兩地的活動,通過一個個通訊員的努力,將情報傳遞出去,游擊隊一路護送他們前往位於現在深圳地區的東江縱隊總部及大後方。歷時200餘天,跨越2萬餘里,將愛國民主人士、文化界人士及其家屬等800餘人送進更安全的區域,免於日寇荼毒。
幫助盟軍
東江縱隊共營救國際友人89人,其中大部分由港九獨立大隊營救。1944年2月11日,美國陸軍第14航空隊克爾中尉在指揮轟炸啟德機場時座機中彈,跳傘降落在機場北面觀音山。“好運的是,克爾中尉被當時港九獨立大隊的一個‘小鬼’通訊員發現。”日軍出動大隊人馬搜索克爾中尉的下落,港九獨立大隊將克爾護送到石壟仔村的山洞,等日軍逐漸放棄搜索後,又將其轉移到位於深圳的坪山東江縱隊司令部。張雅茵表示,在護送克爾中尉的過程中,需要整個東江縱隊的協同合作,亦需要港深兩地的密切配合。
廣九鐵路
廣九鐵路也曾是重要的游擊戰場。“在和平時期,廣九鐵路是重要的運輸工具,但在戰爭時期,日軍控制廣九鐵路後,倘若連接粵漢、平漢、北寧鐵路,將會對抗戰局勢造成極大不利影響。”為拖慢日軍侵華的腳步,東江縱隊在日軍的不斷“掃蕩”、“清鄉”下,仍打出累累戰果,從1943年至1945年,不斷打擊、殲滅駐紮於鐵路沿線及站點的日軍、偽軍,阻止日軍修復被炸毀的鐵路。“現在我們搭高鐵的時候,也仍舊能夠看到一些出現在歷史中的站名。從經濟到歷史,港深兩地都緊密相連。”張雅茵也十分感謝內地博物館為此次展覽提供的資料。
展覽亮點
本次參展的展品中,有許多由老戰士們捐獻、借出的展品,都承載著重要的歷史與回憶。張雅茵表示,這些展品大多極難收集,因當時游擊隊條件艱苦,許多東西都得就地取材,很難保存,目前留存下來的,有毛氈、布包一類,雖然簡樸,也可以從中看出在艱難環境中游擊隊員們利用有限資源頑強抗日的堅貞與不屈。
老兵故事
張銳森告訴我們,此次展覽中,年代較近的一件展品是一枚由港九獨立大隊老戰士林珍惠借的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紀念章。林珍出生於香港,1943年,年僅8歲的林珍隨母親、哥哥一同參加東江縱隊港九獨立大隊,先在大隊部擔任小鬼交通員,負責傳遞情報,隨後在大隊部醫院擔任護理員,照顧傷兵。
林珍曾負責看護在安裝地雷時被炸傷眼睛的戰友,那位戰士面部的傷勢嚴重,好不容易睜開眼睛,林珍將手指放在他的眼前晃幾下,問他看不看得見,已經失明的傷員只能搖頭。沒有辦法醫好戰友,林珍十分傷心,對方卻安慰她:“等打完仗後你回到香港,做白衣小天使,再幫我治好這對眼。”為躲避日軍掃蕩,當時的戰地醫院總要轉移,在轉移過程中,這位戰友只能一手扶著林珍,一手拿著竹竿,在林珍的指引下上山坡、跨過溝、過小溪,也有因為行動不便而摔倒的時候。這段記憶一直伴隨了林珍多年。60歲那年,林珍回到香港,投入原東江縱隊港九獨立大隊老游擊戰士聯誼會的工作。
在本次展覽中,也會以視頻形式介紹老戰士們的故事,觀眾可以通過這些視頻,了解如林珍等抗日老戰士們的親身經歷。
漫畫家丁聰的作品:《東江百日雜憶》
張雅茵提到,新專題展覽內容包括由深圳美術館提供的丁聰於1987年創作的漫畫《東江百日雜憶》(亦稱《東江縱隊一百天》)圖片。丁聰是知名漫畫家,抗日戰爭期間為《救亡漫畫》雜誌作畫,編輯《良友》、《大地》、《今日中國》等畫報。《東江百日雜憶》根據丁聰在“秘密大營救”行動中的親身經歷創作而成,共有十幅。“這些漫畫記錄了‘秘密大營救’中的許多細節,比如輪流站崗放哨,為了掩人耳目而裝扮成回鄉難民,年紀小小的‘小鬼隊’成員怎樣一邊引路一邊奏樂等各類場景。”張雅茵談到,這些漫畫以相對輕鬆的方式讓觀者感受到那個艱險、困苦的時代,以及當時游擊隊員們與被營救者之間的親切感情。
香港抗戰歷史:保護與傳承
兩位館長坦言,當時只有8、9歲的“小鬼”游擊隊員們,現在已都步入耄耋之年,關於香港抗日戰爭的記憶正在不斷失落。而因為當時游擊隊員們的物資多是就地取材,相關文物極難保存,目前港深兩地的博物館都遇到了展品不足的問題。香港抗戰及海防博物館在加緊進行口述歷史項目的同時,也希望能夠收到來自香港乃至內地、海外的文物捐獻,讓這些不斷凋零的歷史記憶能夠被保存、展示、流傳。2024年9月至2025年8月,博物館會舉行“抗戰文物徵集行動”,鼓勵市民捐贈與抗戰及東江縱隊港九獨立大隊相關的歷史文物及照片,結合民間力量協力保存抗戰歷史。
為保存香港抗戰記憶,香港歷史博物館、香港抗戰及海防博物館已開展相關口述歷史項目,如已完成的“三年零八個月口述歷史”研究計劃以及“沙頭角抗戰文物徑研究計劃”。同時,香港抗戰及海防博物館將繼續開展各類活動,將愛國精神與抗日歷史植根於香港青少年的心中。2024年6月至12月,博物館與教育局合作,舉辦“學博多材─新手策展人培訓班”,讓參與學生們通過培訓講座和戶外考察等方式,以策展人的身份,嘗試為館內抗戰主題展覽廳籌劃相關教育、宣傳或導賞活動。通過這一過程,讓學生們能夠深切感受香港抗戰歷史。學生們所製作的導賞視頻、書冊等,也有機會在博物館內展出。
張銳森、張雅茵均表示,愛國主義精神應從小培養。香港抗戰及海防博物館通過運用多樣方法讓年輕人與鮮活、生動的歷史對話,接觸、了解老戰士們為了國家與現在的和平所做的貢獻,將愛國主義的種子播撒於每個參觀者的心中。
抗戰文物徵集行動
徵集日期
2024年9月至2025年8月
徵集範圍
與抗戰及東江縱隊港九獨立大隊相關的抗戰歷史文物
文物種類
1)游擊隊隊員用品:服裝、旗幟、望遠鏡等
2)文件:日記、書信、畫作、報紙、宣傳海報等
3)戰後紀念物品:徽章、紀念旗、榮譽證書等
4)歷史照片
捐贈方法
請將文物的資料,如捐贈者姓名、聯絡方法、建議捐贈物件的描述和相片通過以下途徑遞交至博物館:
電話 : 2569 1500
傳真 : 2569 1637
電郵 : hkmwrcd@lcsd.gov.hk
郵寄:
香港筲箕灣東喜道175號
香港抗戰及海防博物館
“抗戰文物徵集行動”
https://res.youuu.com/zjres/2024/9/3/3QejwikDho07gYm4TyHwgflINJrsjDQRpa2.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