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8日下午,極地博物館基金創辦人李樂詩博士為“希望與行動的種子”展作嘉賓特別講座,主題為“尊重生命”。李樂詩博士是著名的極地探險家和環保活動家,曾多次到三極探險,她所作出的貢獻為極地科學考察和環境保護帶來了正面且深遠的影響。
“希望與行動的種子”展從9月5日至30日,於香港國際創價學會文化會館舉辦。此展由國際創價學會(SGI)與國際地球憲章(ECI)共同發起,已在十六個國家和地區展出,獲社會各界的熱烈迴響。展覽強調人與自然界之間的相互聯繫,以及每一個人都可以為環境保護作出積極的改變。是次展覽邀請了多位在可持續發展、環境保護和教育等領域的專家主持特別講座。
講座上,李博士用了四個二十年來回顧人生考察之路。她從小對世界充滿了好奇心,尤其對地理和古文明有著濃厚的興趣。年輕時,她憑藉一個簡單的背包和睡袋開始了環遊世界的夢想,並將見聞記錄在旅遊雜誌中。她的環球之旅啟發了她對自然和文化的深入思考,最終促使她投身極地探險和科學考察。
於四十歲前,她毅然參與中國的南極考察,克服了重重困難,對極地的熱情和執著讓她成為中國第二次南極科考察隊的成員,跟隨考察隊拍攝了大量的珍貴的記錄相片作科研參考。
李博士在講座中強調,極地是首當其衝受全球氣候變化的影響。並指出,極地的冰川融化對全球海平面上升、氣候變遷以及生物多樣性造成了嚴重且無法逆轉的影響。她曾多次乘坐直升機拍攝冰山融化的過程,拍攝了大量與氣候變遷相關的照片。這些照片對科學研究具有重要意義,還為世人對自然環境的過度開發與破壞所帶來的後果作出警示。
她提到,極地的科學考察不單是為了揭示氣候變遷的問題,還包括對極地生物的觀察和研究。她談及科學家如何通過冰層樣本,分析過去幾千年來的氣候變化情況,從而理解目前的全球變暖的嚴重性。
李博士舉出了南極的企鵝、北極的北極熊因氣候變化導致失去居所及獵食的問題,以及喜瑪拉雅山的冰川融化的問題,意味著全球暖化已到了不可逆轉的狀況。
李博士認為,現代社會的消費主義和過度消耗資源是導致環境惡化的重要原因。她倡導節約資源、減少浪費,並提倡個人應該從自身做起,積極參與環保行動。李博士指出,極地的探險經歷讓她深刻理解到天、地、海之間的關係。她強調:“我們必須尊重天、地、海,若沒有天、地、海,植物、動物等所有生命都不可能存在。”她認為,人類應該尊重大自然,尊重其他生命,因為地球上的每一個生命都與整個生態系統息息相關。這種對自然的敬畏和熱愛,讓她決心不斷呼籲世人重視環境保護,並通過行動去減少對自然的破壞。她說:“通過簡樸生活、減少消耗,我們可以為地球的可持續發展做出實質貢獻。”
最後,與現場觀眾互動,解答大家的提問,並寄語青年:“只要確立自己正確的理想,便會有勇氣讓自己堅持走下去。”
https://res.youuu.com/zjres/2024/9/12/80RoZ7y0pfNCacvn82l7BKd9AZdVOypPcTt.JPG
https://res.youuu.com/zjres/2024/9/12/YPiNEIdCDWfsFOM8NLpCLqDi98XDCiQOnaP.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