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桑干
王琦說:“把魚畫到水裡,很有個性,我還是頭一次看到”;吳青霞說:他為大眾創造了美的新形式”;鄭乃珖說:“畫魚的畫家很多,他最得魚之神韻”……。上世紀八十年代,很多著名畫家、評論家、學者都曾對陳義水畫的魚給予過高度的評價,陳義水也因畫魚而享譽畫壇。那些年,陳義水還先後在台灣、香港、新加波、馬來西亞等地舉辦展覽,引起轟動,作品也成為收藏家爭相追逐的對象,一幅小畫都價值不菲,筆者亦私心仰慕,常品、常看,成了他作品的“知音”。
陳義水,1940年生,福州長樂人,自幼喜歡繪畫,青年時期,參軍入伍,因能書、善畫,在部隊擔任文化兵,後擔任宣傳幹部,13年的軍旅生涯,錘煉了品格,磨礪了意志,也開啟了繪畫人生。轉業之後,深得著名畫家鄭乃珖、潘主蘭、唐國光、吳青霞、王琦等名家青睞,並受諸先生指授,轉益多師,兼收並覽,專攻畫魚,自成一貌,卓然而立。其經歷很多評論家皆已述備矣,在此不再贅述,僅觀其魚而聊心得,窺豹一斑,以供參考。
如果說鄭板橋畫“竹”、齊白石畫“蝦”,青史留名,黃胄畫“驢”、李可染畫“牛”,載入史冊,那麼,陳義水畫“魚”也必將有其一席之地。陳義水畫魚有著“質沿古義,文變今情”的時代感,有著“美美與共,美美互通”的審美性。幾十年以來,陳義水借助“魚”這個象徵性的符號,通過生動的筆觸、鮮活的樣式、祥和的寓意,入身、入心、入情,繪覽物所得、繪所寵所養,以自由之魚、歡娛之魚、祥瑞之魚表達精神象徵、表現文化內涵,以魚喻人、喻己,寫魚通神,寄物言情,把魚這一主題性藝術作品表現到了極致狀態。儘管筆墨無聲,觀者卻有意,鑒者也生情,即便在國外也能實現“互通共美”的心靈感應。
由於陳義水畫魚“不以師說為上智,不以粉本為規矩”,所以陳義水畫的魚不同於吳青霞、吳作人等近代名家,也不同於黃慎、華嵒、惲壽平、八大山人等歷代名家,而具有獨創性、具有革新精神。可是,陳義水又從傳統之中走來,一看就知道他畫的魚是中國畫的表現特質、中國畫的表現形式,卻不拘一品、不拘一態、不拘一法,而是恪守著中國畫的主流正脈之道,堅守傳統、篩選傳統、跳出傳統,走自己的路,也走出了自己的路。尤其近二十多年,陳義水足跡遍布了各大博物館,眼界搜盡了中外經典,技法融通了古今精華之後,他畫的魚也進入了化境狀態,他以“魚水相融的手法”表現“池魚漣漪,樂魚魚悅”的藝術樣式,詮釋出“當隨時代”的藝術追求,既立了時代潮頭,也彰顯了時代精神。顯然,這是放眼歷代名家而結合自己才情所形成的思辨意識,也是“眼高萬代古無比、書法畫法前人前”的審美考量。正因如此,陳義水畫的魚才以傳統之法、繪自己之情、出自己之貌,而別具一品,既有別於古人,也有別於今人。
縱覽陳義水的魚,可以發現,他有著深厚的筆墨功夫、高超的敷色能力,也有著嫺熟的造型手段。陳義水的筆墨,老筆秋風,墨如春澤,卻不泥古法之法,不落古人窠臼,而是筆筆生發,酣暢淋漓,恣肆痛快;他用色,隨類賦彩,氣韻生動,細膩的、流動的、變幻的,簡潔處,用筆虛靈,敷彩神逸,厚重處,色彩交融,點染渾成,卻不生、不澀,又能雅、能清,意全而韻古,凝練而氣足;魚的形態在他筆下,或動、或靜、或虛、或實,應物象形,搜妙創真,若以形寫神,則神形兼備,若以神寫形,則咄咄逼人,雖在楮素之間,卻呼之欲出。不管是遠觀、還是細品,哪怕在畫廊裡,無意間掃上一眼,馬上就可以知道那是陳義水的風神,鮮明的辨識度衝擊眼球,過目留戀。
鮮明的辨識度主要源於眼中之美到胸中之美再到筆端之美的轉換過程。筆者不能確定陳義水畫的魚是否寫生而來,但可以肯定的是,他畫魚乃“外師造化、中得心源”的結果,而非閉門拼湊,更非憑空臆造,否則不足以如此鮮活、如此生動。事實上,幾十年以來,陳義水始終做兩手準備,即一手伸向傳統,一手伸向生活。陳義水認為“傳統不是自己,創新才有出路”。是的,學傳統只能讓自己入門,找出路才能登堂入室,而藝術源於生活,唯有從生活中提煉藝術,藝術才能不程式、不套路,才能靈動自然、畫風鮮活,也才能“傳得開、留得下”。
五十多年以前,當陳義水確立以“魚”作為畢生追求之時,他就篤定恒心,發誓追求卓遠,期間,雖然有過“望盡天涯路”的寂寞、有過“衣帶漸寬”“人憔悴”的煎熬,也有過“驀然回首”“燈火闌珊”的領悟,但是,陳義水始終沒有因難而放棄追求,相反,他知難而進,在立足傳統之時,把觀察、妙悟作為探索藝術的主功方法,他如韓幹畫馬一樣“內廄馬,皆之師也”,如金農畫梅一樣“自種老梅,朝夕觀摩,頗有心得”。幾十年的汗水伴隨著智慧,山重水復的困惑伴隨著柳暗花明的喜悅,“廢畫三千”之後,他“方得其真”。如齊白石畫螞蚱、魚蝦、草蟲一樣,得了天然之趣。
正是源於眼中之美,陳義水的魚才很真實,又很有意境,很多評論家皆稱之為“魚水相融”,這一定是他的絕招,也是他最引人注目的風神。面對陳義水的畫面,猶如凝望錦鱗游泳的魚池,亦如欣賞一幅色墨交融的抽象畫,而放眼歷代畫家畫魚,要麼如黃慎、華嵒一樣,一條大魚“跳龍門式”佔據整個畫面,雖然奪人眼球,卻嚇人一跳;要麼如齊白石、吳作人、吳青霞一樣,大面積留白,美其名曰,留白處給人想像的空間,卻不知想像源於何處?如果不是出自名家之手,觀者真不知畫家意欲何為?傳統畫家之所以或留白、或一條大魚高高懸空,皆因沒有系統訓練過色彩、光陰、透視、造型等表現語言的緣故,說白了就是不會畫、畫不好,非要扭扭捏捏,“強說愁”,也只能“逸筆草草,不求形似”了。
當代畫家身處一個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時代,如果再高舉傳統的局限,奉為經典,實屬自欺欺人,當代畫家應該直面不足,才能實現突破,才能“筆墨當隨時代”,走向未來。反觀陳義水畫魚,則有水、有魚,水因魚而動,魚因水而活,生動的魚、流動的水在色彩、光影的映襯中相互交融,有具象、有意象、有抽象、有寫實,當具象與意象神遇跡化,具象之魚得乎寰中,意象之水超於象外,當抽象與寫實統合一體,則有意趣、有真實,亦有想像空間,意趣不失真實,真實卻不面面俱到,而是各臻其妙,各得其所,看似不經意,卻實現了“致廣大、盡精微”的藝術昇華。
也許性格使然,在陳義水的筆道裡,好像有使不完的勁。每一條魚、每一處水,都從心底出發、都呈現著他的心境,他體內也仿佛充盈著巨大的能量,總有著畫不完的畫,也總是不斷與自我較勁,一處筆墨、一抹色彩、一個造型都是他的精力所在、情感之所,在那裡,他皴擦、點彩、渲染,一遍遍揮灑情感、一次次釋放情緒,直至完美,才甘休,好像唯有如此,才對得起自己,對得起自己的藝術。正因如此,陳義水很珍惜自己的作品,甚至每一張作品都捨不得銷售,即便哪位真誠的收藏家有幸求得一幅小品,雖然尺幅較小,卻也是他的精心之作,也是他的一面鏡子,他絕不含糊,絕不應酬。
行文至此,筆者不由感慨,任何引起矚目的藝術都絕非一朝之功,而是積年苦修的結果,陳義水也不例外。探尋在“池魚漣漪,樂魚魚悅”的藝術道路上,陳義水蓄素守中,追求卓遠,從不被名利蔽目,更不被浮雲遮眼,他積大道於心源,處靜心於深邃,年過八十依然躬耕求索,不知疲倦,寧靜中,他真力彌漫,淡泊中,他畫魚、畫自己的情感,一次次錘煉,一次次心緒凝結於丹青而昇華,漸悟、漸進、漸變,他成為一位真正的藝術家、一位純粹的藝術家,他的藝術樣式也為中國畫增添了一種新的表現手法,為後學者提供借鑒和參考。
https://res.youuu.com/zjres/2024/9/23/d6GiSBOCuKFtUAaAxbRxvXhupGqsuHjKDVr.png
掃描二維碼分享到手機
+關註
文 | 桑干
王琦說:“把魚畫到水裡,很有個性,我還是頭一次看到”;吳青霞說:他為大眾創造了美的新形式”;鄭乃珖說:“畫魚的畫家很多,他最得魚之神韻”……。上世紀八十年代,很多著名畫家、評論家、學者都曾對陳義水畫的魚給予過高度的評價,陳義水也因畫魚而享譽畫壇。那些年,陳義水還先後在台灣、香港、新加波、馬來西亞等地舉辦展覽,引起轟動,作品也成為收藏家爭相追逐的對象,一幅小畫都價值不菲,筆者亦私心仰慕,常品、常看,成了他作品的“知音”。
陳義水,1940年生,福州長樂人,自幼喜歡繪畫,青年時期,參軍入伍,因能書、善畫,在部隊擔任文化兵,後擔任宣傳幹部,13年的軍旅生涯,錘煉了品格,磨礪了意志,也開啟了繪畫人生。轉業之後,深得著名畫家鄭乃珖、潘主蘭、唐國光、吳青霞、王琦等名家青睞,並受諸先生指授,轉益多師,兼收並覽,專攻畫魚,自成一貌,卓然而立。其經歷很多評論家皆已述備矣,在此不再贅述,僅觀其魚而聊心得,窺豹一斑,以供參考。
如果說鄭板橋畫“竹”、齊白石畫“蝦”,青史留名,黃胄畫“驢”、李可染畫“牛”,載入史冊,那麼,陳義水畫“魚”也必將有其一席之地。陳義水畫魚有著“質沿古義,文變今情”的時代感,有著“美美與共,美美互通”的審美性。幾十年以來,陳義水借助“魚”這個象徵性的符號,通過生動的筆觸、鮮活的樣式、祥和的寓意,入身、入心、入情,繪覽物所得、繪所寵所養,以自由之魚、歡娛之魚、祥瑞之魚表達精神象徵、表現文化內涵,以魚喻人、喻己,寫魚通神,寄物言情,把魚這一主題性藝術作品表現到了極致狀態。儘管筆墨無聲,觀者卻有意,鑒者也生情,即便在國外也能實現“互通共美”的心靈感應。
由於陳義水畫魚“不以師說為上智,不以粉本為規矩”,所以陳義水畫的魚不同於吳青霞、吳作人等近代名家,也不同於黃慎、華嵒、惲壽平、八大山人等歷代名家,而具有獨創性、具有革新精神。可是,陳義水又從傳統之中走來,一看就知道他畫的魚是中國畫的表現特質、中國畫的表現形式,卻不拘一品、不拘一態、不拘一法,而是恪守著中國畫的主流正脈之道,堅守傳統、篩選傳統、跳出傳統,走自己的路,也走出了自己的路。尤其近二十多年,陳義水足跡遍布了各大博物館,眼界搜盡了中外經典,技法融通了古今精華之後,他畫的魚也進入了化境狀態,他以“魚水相融的手法”表現“池魚漣漪,樂魚魚悅”的藝術樣式,詮釋出“當隨時代”的藝術追求,既立了時代潮頭,也彰顯了時代精神。顯然,這是放眼歷代名家而結合自己才情所形成的思辨意識,也是“眼高萬代古無比、書法畫法前人前”的審美考量。正因如此,陳義水畫的魚才以傳統之法、繪自己之情、出自己之貌,而別具一品,既有別於古人,也有別於今人。
縱覽陳義水的魚,可以發現,他有著深厚的筆墨功夫、高超的敷色能力,也有著嫺熟的造型手段。陳義水的筆墨,老筆秋風,墨如春澤,卻不泥古法之法,不落古人窠臼,而是筆筆生發,酣暢淋漓,恣肆痛快;他用色,隨類賦彩,氣韻生動,細膩的、流動的、變幻的,簡潔處,用筆虛靈,敷彩神逸,厚重處,色彩交融,點染渾成,卻不生、不澀,又能雅、能清,意全而韻古,凝練而氣足;魚的形態在他筆下,或動、或靜、或虛、或實,應物象形,搜妙創真,若以形寫神,則神形兼備,若以神寫形,則咄咄逼人,雖在楮素之間,卻呼之欲出。不管是遠觀、還是細品,哪怕在畫廊裡,無意間掃上一眼,馬上就可以知道那是陳義水的風神,鮮明的辨識度衝擊眼球,過目留戀。
鮮明的辨識度主要源於眼中之美到胸中之美再到筆端之美的轉換過程。筆者不能確定陳義水畫的魚是否寫生而來,但可以肯定的是,他畫魚乃“外師造化、中得心源”的結果,而非閉門拼湊,更非憑空臆造,否則不足以如此鮮活、如此生動。事實上,幾十年以來,陳義水始終做兩手準備,即一手伸向傳統,一手伸向生活。陳義水認為“傳統不是自己,創新才有出路”。是的,學傳統只能讓自己入門,找出路才能登堂入室,而藝術源於生活,唯有從生活中提煉藝術,藝術才能不程式、不套路,才能靈動自然、畫風鮮活,也才能“傳得開、留得下”。
五十多年以前,當陳義水確立以“魚”作為畢生追求之時,他就篤定恒心,發誓追求卓遠,期間,雖然有過“望盡天涯路”的寂寞、有過“衣帶漸寬”“人憔悴”的煎熬,也有過“驀然回首”“燈火闌珊”的領悟,但是,陳義水始終沒有因難而放棄追求,相反,他知難而進,在立足傳統之時,把觀察、妙悟作為探索藝術的主功方法,他如韓幹畫馬一樣“內廄馬,皆之師也”,如金農畫梅一樣“自種老梅,朝夕觀摩,頗有心得”。幾十年的汗水伴隨著智慧,山重水復的困惑伴隨著柳暗花明的喜悅,“廢畫三千”之後,他“方得其真”。如齊白石畫螞蚱、魚蝦、草蟲一樣,得了天然之趣。
正是源於眼中之美,陳義水的魚才很真實,又很有意境,很多評論家皆稱之為“魚水相融”,這一定是他的絕招,也是他最引人注目的風神。面對陳義水的畫面,猶如凝望錦鱗游泳的魚池,亦如欣賞一幅色墨交融的抽象畫,而放眼歷代畫家畫魚,要麼如黃慎、華嵒一樣,一條大魚“跳龍門式”佔據整個畫面,雖然奪人眼球,卻嚇人一跳;要麼如齊白石、吳作人、吳青霞一樣,大面積留白,美其名曰,留白處給人想像的空間,卻不知想像源於何處?如果不是出自名家之手,觀者真不知畫家意欲何為?傳統畫家之所以或留白、或一條大魚高高懸空,皆因沒有系統訓練過色彩、光陰、透視、造型等表現語言的緣故,說白了就是不會畫、畫不好,非要扭扭捏捏,“強說愁”,也只能“逸筆草草,不求形似”了。
當代畫家身處一個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時代,如果再高舉傳統的局限,奉為經典,實屬自欺欺人,當代畫家應該直面不足,才能實現突破,才能“筆墨當隨時代”,走向未來。反觀陳義水畫魚,則有水、有魚,水因魚而動,魚因水而活,生動的魚、流動的水在色彩、光影的映襯中相互交融,有具象、有意象、有抽象、有寫實,當具象與意象神遇跡化,具象之魚得乎寰中,意象之水超於象外,當抽象與寫實統合一體,則有意趣、有真實,亦有想像空間,意趣不失真實,真實卻不面面俱到,而是各臻其妙,各得其所,看似不經意,卻實現了“致廣大、盡精微”的藝術昇華。
也許性格使然,在陳義水的筆道裡,好像有使不完的勁。每一條魚、每一處水,都從心底出發、都呈現著他的心境,他體內也仿佛充盈著巨大的能量,總有著畫不完的畫,也總是不斷與自我較勁,一處筆墨、一抹色彩、一個造型都是他的精力所在、情感之所,在那裡,他皴擦、點彩、渲染,一遍遍揮灑情感、一次次釋放情緒,直至完美,才甘休,好像唯有如此,才對得起自己,對得起自己的藝術。正因如此,陳義水很珍惜自己的作品,甚至每一張作品都捨不得銷售,即便哪位真誠的收藏家有幸求得一幅小品,雖然尺幅較小,卻也是他的精心之作,也是他的一面鏡子,他絕不含糊,絕不應酬。
行文至此,筆者不由感慨,任何引起矚目的藝術都絕非一朝之功,而是積年苦修的結果,陳義水也不例外。探尋在“池魚漣漪,樂魚魚悅”的藝術道路上,陳義水蓄素守中,追求卓遠,從不被名利蔽目,更不被浮雲遮眼,他積大道於心源,處靜心於深邃,年過八十依然躬耕求索,不知疲倦,寧靜中,他真力彌漫,淡泊中,他畫魚、畫自己的情感,一次次錘煉,一次次心緒凝結於丹青而昇華,漸悟、漸進、漸變,他成為一位真正的藝術家、一位純粹的藝術家,他的藝術樣式也為中國畫增添了一種新的表現手法,為後學者提供借鑒和參考。
https://res.youuu.com/zjres/2024/9/23/d6GiSBOCuKFtUAaAxbRxvXhupGqsuHjKDVr.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