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吳寶林 馬超
高質量睡眠是健康的保障。三年疫情,睡眠障礙好像後遺症,儼然成為影響全球人類健康的一個突出問題。根據WHO公佈的數據顯示,全球睡眠障礙率達27%,中國睡眠研究會發布的《2023年中國健康睡眠白皮書》顯示,80.5%人群存在睡眠困擾,而且隨著年齡的增長,擁有「高質量」睡眠越來越難,約一半老年人存在睡眠障礙。隨著社會壓力的增大,該趨勢呈現年輕化。如何睡好覺,怎樣才算睡好覺?
本篇文章基於我們的臨床經驗,探討一些中醫治療方法和體會。
人的一生,約1/3時間都在睡覺,睡眠對人體健康至關重要。好的床,不能太軟不能太硬。床頭朝東西,對事業有幫助;南北對健康有幫助。正常人睡眠7-8小時,老年人5-7小時。
老年人睡得太多,臨床稱之為嗜睡,其實也是一種對身體不好的狀態。睡眠,甚至可以決定長壽指數。
睡眠,數量不能代表質量。好的睡眠,可以修復身體,對於很多疾病治癒有幫助。我們臨床治療憂鬱症與阿爾茨海默症效果彰顯,主要在睡眠上下了很大功夫。
失眠,中醫稱之為「不寐症」,指經常不能得到好的睡眠。隨著生活節奏加快,工作壓力增大,發病率越來越高,成為常見病,多發病種。和與憂鬱症、焦慮症有密切關系。魂不守舍、心神不寧。主要表現為睡眠時間和深睡眠不足,以及睡眠後不能消除疲勞、不能恢復體力。睡眠中時醒時睡、輾轉難眠、往事湧上心頭。或者醒後不能再睡,亦或徹夜不眠。
根據八綱辨證和溫病衛氣營血三焦辯證,失眠總體分為虛實兩類。
(一)虛症
第一類,心虛肝鬱證。心氣虛(四肢倦怠、懶言、多夢神不守舍)和心血虛(不能藏神,神不守舍則不能眠,內熱導致心、肝陰虛,一般為情志所傷、勞逸失度)。《證治準繩·不寐》曰:「陽氣自動而之靜,則寐。陰氣自靜而之動,則寤。不寐者,病在陽不交陰也」。此型多證見虛勞煩躁不眠、心悸盜汗、頭暈目眩、口舌乾燥,舌象多為紅,苔多為薄黃或黃膩。治則為養血安神、清熱除煩。代表方劑為酸棗仁湯。出自張仲景《傷寒論》。先祖吳鞠通在此基礎上多有化裁:炒棗仁24克,川穹12克,茯苓12克,知母10克,甘草6克(根據情況加夜交藤或合歡皮、香附、柴胡、芒硝,要因人因時因地加減化裁)。酸棗仁為君藥,養肝血寧心神;川穹為血中氣藥,可穿越腦血屏障。
第二類,心脾兩虛證。七情致病,心主神志,心為脾之母,此型為思慮過度、勞心傷心脾導致心血不足,或吐瀉,或暴飲暴食,使脾胃失和,氣血生化之源不足,致使心腦脾出現紊亂而不眠。張景嶽《景嶽全書·不寐》 曰:「慮太過者,必致血液耗亡,神魂無主,所以不眠」。此證多見於多夢易醒,心煩易燥,頭暈耳鳴,面色少華,飲食無味,四肢倦怠,舌淡苔薄白,脈細弱。治則為補益心血,健脾養心。代表方劑為歸脾湯。吳氏醫學化裁為:黨參(或西洋參)12克,黃芪24克,白朮6克,當歸10克,炙甘草6克,木香6克,香附12克,茯神24克,遠志12克,柏子仁10克,大棗劈3枚。該方可益氣補血、健脾養心、定志安神,心血脾神得以和合,母子(心脾)相望互守。臨床上,我們也單用「二仁」(酸棗仁、柏子仁),用於青少年類似高考壓力大導致的失眠多夢。
第三類,心腎不交證。素體虛弱、久病成因、腎陰耗損、不能上奉於心,水不濟火,則心陽獨亢,補之過急、心火內置、不能下交於腎,心腎失交,心火亢盛,熱擾神明,神之不寧,因而不寐。《傷寒論·少陰篇》雲:「少陰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煩,不得臥,黃連阿膠湯主之」。此證多見於心煩不寐,心神不寧,頭暈耳鳴健忘腰酸夢遺五心煩熱口乾舌燥舌紅少津少苔,脈細數。綜仲景先師之法,治宜滋陰降火交通心腎,代表方是黃連阿膠湯,交泰丸,黃連肉桂。先祖也用黃連阿膠湯。吳師加減化裁:黃連6克,黃芩12克,白芍10克,阿膠10克,當歸12克,炒棗仁24克,夜交藤24克,知母10克,生龍骨24克,生牡蠣24克。可以達到夢寐眠求的作用。
(二)實證
第一類,痰濁內擾證。痰熱上擾胃,氣不和以致不得安眠。《黃帝內經·素問逆調論》曰:胃不和則臥不安。闡明該病機,脈滑數,舌苔黃膩,一般都屬於暴飲暴食,生活不規律,宿食痰火,造成該症狀。治則是和中安神、化痰利竅。藥方以黃連溫膽湯化裁為:半夏、陳皮、茯苓、炙甘草、枳殼、竹茹(心神不寧)或淡竹葉(夜不能寐),黃連6克、石菖蒲24克、遠志12克,茯神24克,炒棗仁24克,夜交藤24克,生龍骨24克,牡蠣24克,最後二味先煎10分鐘。半夏為君藥,降逆和胃,燥濕化痰,對表裏不和、默默不欲飲食而導致失眠有效。竹茹為臣,化痰除煩。枳殼,行氣消痰,使痰隨氣下,陳皮理氣燥濕,茯苓健脾滲濕。黃連,清心火除煩。石菖蒲遠志茯神,化痰開竅凝神。龍骨牡蠣鎮靜安神。
諸藥合用,能使痰熱得清,中焦無滯,陰平陽秘,精神乃治,可暢中焦通達中焦。
第二類肝鬱氣滯證,此型多因情志所傷,憂鬱,肝怒不暢,肝失調達。氣血升降失和而導致肝鬱氣滯,傷及心脾。心失所養神失所藏,而不能寐。《普濟本事方·卷一》中記載:「平人肝不受邪,故臥則魂歸於肝,神靜而能寐。今肝有邪,魂不得歸,是以臥則魂揚若離體也」。證型多見於不寐,心情抑鬱,情緒不穩定,煩躁易怒,兩肋脹滿,脘腹滿悶噯氣,善太息,頭暈乏力,食少納呆,大便乾稀不不調,舌質淡暗,舌苔薄白,脈是細弦。
治則是疏肝解鬱,健脾安神,方劑是加味逍遙散(詳見《紫荊養生》2023冬季刊),化裁為:當歸12克,白芍20克,黃芩9克,柴胡6克,茯苓12克,白術20克,炙甘草6克,薄荷3克,石菖蒲24克,遠志24克。
當歸、白芍養血柔肝,當歸活血化瘀,補血行氣。白術健脾益氣,培土榮木。茯苓健脾利濕,還心神以寧靜。補心神,安定志,使運化有泉,氣血有源,健脾養肝。使魂歸七竅,魂歸其位,是該方子的要點。肝脾同治,氣血兼顧,肝氣得舒,肝鬱得解,肝血得復,脾氣得健,心神得養,睡眠則可復常。
第三類肝鬱內阻證。心主血、肝藏血、脾統血。三者兼顧,才能暢脾神利肝膽去濕熱。《丹溪心法》卷三-六鬱曰:氣血沖和,萬病不生,一有怫鬱,諸病生焉。心情不好的情況下,氣血失和,失眠心煩,心情抑鬱、焦慮恐懼,胸悶、心慌、氣短、頭暈,坐臥不寧,註意力不集中。柴胡加龍骨牡蠣湯,化裁為:柴胡10克,黃芩12克,半夏20克,黨參10克,茯苓15克,生龍骨牡蠣各24克,石昌蒲24克,遠志12克,茯神24克,炒棗仁24克。諸藥配伍,共奏和解舒肌,通陽化痰,共振安神之效。
疫後失眠
該症疫後普遍,我們總結四類:
(一)對於煩躁失眠易怒,尤其是深睡眠不好,心腎不交,我們主要用交泰丸:黃連、肉桂、黃連6克,然後肉桂9克。
(二)對於失眠,口舌乾燥,頭暈耳鳴的,肝鬱血虛,木不入土,肝胃不和,用龍膽瀉肝湯。龍膽草一般用6-9克就可以。
(三)對於失眠、氣短、乏力、神不守舍,痰濁困脾。用歸脾丸。
(四)對於失眠、食欲納呆、大便不調,脾虛納滯肝鬱血瘀,用血府逐瘀湯。
上述方若效果不理想,吳氏醫學慣加芒硝粉(約3克,因人而異),效果佳,是吳氏醫學治療失眠點睛之藥。
另分享四個治療失眠穴位(可按可針):印堂、百會、攢竹、神門穴。亦可灸足三裏神門。以及食療方:山藥(60克)芹菜(60克)粥、桂圓大棗茶、酸棗仁茶。
備註:
臨證之時,還要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進行適當的加減用藥,如心情抑鬱者,有時用丹參、郁金、合歡皮,以清心安神;悲傷欲哭者,用百合、浮小麥、大棗,以清心安神;神經不寧者,用炒棗仁、夜交藤、生龍骨、生牡蠣,意在重鎮養心安神。精神恍惚者,記憶力減退,則用石菖蒲、遠志、龜板,以寧心益智,淺鎮安神。更年期綜合症者,用桑葉、浮小麥、石斛。驚悸者,用酸棗仁、柏子仁。頭暈耳鳴者,加天麻、鉤藤,以平肝潛陽。
臨床要點--辯證施治。靶向治療,一把鑰匙開一把鎖,更有利於療效。在治療原則上,我們要根據病情的標本的緩急,急則治其標,緩則治其本,抓主症主病。臨證時要結合患者的實際情況,一定要靈活加減用藥,尊古方,而不拘泥於古方,拆屋建瓴。正如《靈樞邪客篇》所言,補其不足,瀉其有餘,調其虛實,以通其道,而去其邪。
此外,祝由也有奇效。要開導病人,保持心情樂觀的情緒,消除顧慮和緊張情緒。起床前、睡覺前先想自己最喜歡的人、顏色和音樂。現代醫學借助心理學、精神科等結合中醫,共同治療情緒疾病。
掃描二維碼分享到手機
+關註
文|吳寶林 馬超
高質量睡眠是健康的保障。三年疫情,睡眠障礙好像後遺症,儼然成為影響全球人類健康的一個突出問題。根據WHO公佈的數據顯示,全球睡眠障礙率達27%,中國睡眠研究會發布的《2023年中國健康睡眠白皮書》顯示,80.5%人群存在睡眠困擾,而且隨著年齡的增長,擁有「高質量」睡眠越來越難,約一半老年人存在睡眠障礙。隨著社會壓力的增大,該趨勢呈現年輕化。如何睡好覺,怎樣才算睡好覺?
本篇文章基於我們的臨床經驗,探討一些中醫治療方法和體會。
人的一生,約1/3時間都在睡覺,睡眠對人體健康至關重要。好的床,不能太軟不能太硬。床頭朝東西,對事業有幫助;南北對健康有幫助。正常人睡眠7-8小時,老年人5-7小時。
老年人睡得太多,臨床稱之為嗜睡,其實也是一種對身體不好的狀態。睡眠,甚至可以決定長壽指數。
睡眠,數量不能代表質量。好的睡眠,可以修復身體,對於很多疾病治癒有幫助。我們臨床治療憂鬱症與阿爾茨海默症效果彰顯,主要在睡眠上下了很大功夫。
失眠,中醫稱之為「不寐症」,指經常不能得到好的睡眠。隨著生活節奏加快,工作壓力增大,發病率越來越高,成為常見病,多發病種。和與憂鬱症、焦慮症有密切關系。魂不守舍、心神不寧。主要表現為睡眠時間和深睡眠不足,以及睡眠後不能消除疲勞、不能恢復體力。睡眠中時醒時睡、輾轉難眠、往事湧上心頭。或者醒後不能再睡,亦或徹夜不眠。
根據八綱辨證和溫病衛氣營血三焦辯證,失眠總體分為虛實兩類。
(一)虛症
第一類,心虛肝鬱證。心氣虛(四肢倦怠、懶言、多夢神不守舍)和心血虛(不能藏神,神不守舍則不能眠,內熱導致心、肝陰虛,一般為情志所傷、勞逸失度)。《證治準繩·不寐》曰:「陽氣自動而之靜,則寐。陰氣自靜而之動,則寤。不寐者,病在陽不交陰也」。此型多證見虛勞煩躁不眠、心悸盜汗、頭暈目眩、口舌乾燥,舌象多為紅,苔多為薄黃或黃膩。治則為養血安神、清熱除煩。代表方劑為酸棗仁湯。出自張仲景《傷寒論》。先祖吳鞠通在此基礎上多有化裁:炒棗仁24克,川穹12克,茯苓12克,知母10克,甘草6克(根據情況加夜交藤或合歡皮、香附、柴胡、芒硝,要因人因時因地加減化裁)。酸棗仁為君藥,養肝血寧心神;川穹為血中氣藥,可穿越腦血屏障。
第二類,心脾兩虛證。七情致病,心主神志,心為脾之母,此型為思慮過度、勞心傷心脾導致心血不足,或吐瀉,或暴飲暴食,使脾胃失和,氣血生化之源不足,致使心腦脾出現紊亂而不眠。張景嶽《景嶽全書·不寐》 曰:「慮太過者,必致血液耗亡,神魂無主,所以不眠」。此證多見於多夢易醒,心煩易燥,頭暈耳鳴,面色少華,飲食無味,四肢倦怠,舌淡苔薄白,脈細弱。治則為補益心血,健脾養心。代表方劑為歸脾湯。吳氏醫學化裁為:黨參(或西洋參)12克,黃芪24克,白朮6克,當歸10克,炙甘草6克,木香6克,香附12克,茯神24克,遠志12克,柏子仁10克,大棗劈3枚。該方可益氣補血、健脾養心、定志安神,心血脾神得以和合,母子(心脾)相望互守。臨床上,我們也單用「二仁」(酸棗仁、柏子仁),用於青少年類似高考壓力大導致的失眠多夢。
第三類,心腎不交證。素體虛弱、久病成因、腎陰耗損、不能上奉於心,水不濟火,則心陽獨亢,補之過急、心火內置、不能下交於腎,心腎失交,心火亢盛,熱擾神明,神之不寧,因而不寐。《傷寒論·少陰篇》雲:「少陰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煩,不得臥,黃連阿膠湯主之」。此證多見於心煩不寐,心神不寧,頭暈耳鳴健忘腰酸夢遺五心煩熱口乾舌燥舌紅少津少苔,脈細數。綜仲景先師之法,治宜滋陰降火交通心腎,代表方是黃連阿膠湯,交泰丸,黃連肉桂。先祖也用黃連阿膠湯。吳師加減化裁:黃連6克,黃芩12克,白芍10克,阿膠10克,當歸12克,炒棗仁24克,夜交藤24克,知母10克,生龍骨24克,生牡蠣24克。可以達到夢寐眠求的作用。
(二)實證
第一類,痰濁內擾證。痰熱上擾胃,氣不和以致不得安眠。《黃帝內經·素問逆調論》曰:胃不和則臥不安。闡明該病機,脈滑數,舌苔黃膩,一般都屬於暴飲暴食,生活不規律,宿食痰火,造成該症狀。治則是和中安神、化痰利竅。藥方以黃連溫膽湯化裁為:半夏、陳皮、茯苓、炙甘草、枳殼、竹茹(心神不寧)或淡竹葉(夜不能寐),黃連6克、石菖蒲24克、遠志12克,茯神24克,炒棗仁24克,夜交藤24克,生龍骨24克,牡蠣24克,最後二味先煎10分鐘。半夏為君藥,降逆和胃,燥濕化痰,對表裏不和、默默不欲飲食而導致失眠有效。竹茹為臣,化痰除煩。枳殼,行氣消痰,使痰隨氣下,陳皮理氣燥濕,茯苓健脾滲濕。黃連,清心火除煩。石菖蒲遠志茯神,化痰開竅凝神。龍骨牡蠣鎮靜安神。
諸藥合用,能使痰熱得清,中焦無滯,陰平陽秘,精神乃治,可暢中焦通達中焦。
第二類肝鬱氣滯證,此型多因情志所傷,憂鬱,肝怒不暢,肝失調達。氣血升降失和而導致肝鬱氣滯,傷及心脾。心失所養神失所藏,而不能寐。《普濟本事方·卷一》中記載:「平人肝不受邪,故臥則魂歸於肝,神靜而能寐。今肝有邪,魂不得歸,是以臥則魂揚若離體也」。證型多見於不寐,心情抑鬱,情緒不穩定,煩躁易怒,兩肋脹滿,脘腹滿悶噯氣,善太息,頭暈乏力,食少納呆,大便乾稀不不調,舌質淡暗,舌苔薄白,脈是細弦。
治則是疏肝解鬱,健脾安神,方劑是加味逍遙散(詳見《紫荊養生》2023冬季刊),化裁為:當歸12克,白芍20克,黃芩9克,柴胡6克,茯苓12克,白術20克,炙甘草6克,薄荷3克,石菖蒲24克,遠志24克。
當歸、白芍養血柔肝,當歸活血化瘀,補血行氣。白術健脾益氣,培土榮木。茯苓健脾利濕,還心神以寧靜。補心神,安定志,使運化有泉,氣血有源,健脾養肝。使魂歸七竅,魂歸其位,是該方子的要點。肝脾同治,氣血兼顧,肝氣得舒,肝鬱得解,肝血得復,脾氣得健,心神得養,睡眠則可復常。
第三類肝鬱內阻證。心主血、肝藏血、脾統血。三者兼顧,才能暢脾神利肝膽去濕熱。《丹溪心法》卷三-六鬱曰:氣血沖和,萬病不生,一有怫鬱,諸病生焉。心情不好的情況下,氣血失和,失眠心煩,心情抑鬱、焦慮恐懼,胸悶、心慌、氣短、頭暈,坐臥不寧,註意力不集中。柴胡加龍骨牡蠣湯,化裁為:柴胡10克,黃芩12克,半夏20克,黨參10克,茯苓15克,生龍骨牡蠣各24克,石昌蒲24克,遠志12克,茯神24克,炒棗仁24克。諸藥配伍,共奏和解舒肌,通陽化痰,共振安神之效。
疫後失眠
該症疫後普遍,我們總結四類:
(一)對於煩躁失眠易怒,尤其是深睡眠不好,心腎不交,我們主要用交泰丸:黃連、肉桂、黃連6克,然後肉桂9克。
(二)對於失眠,口舌乾燥,頭暈耳鳴的,肝鬱血虛,木不入土,肝胃不和,用龍膽瀉肝湯。龍膽草一般用6-9克就可以。
(三)對於失眠、氣短、乏力、神不守舍,痰濁困脾。用歸脾丸。
(四)對於失眠、食欲納呆、大便不調,脾虛納滯肝鬱血瘀,用血府逐瘀湯。
上述方若效果不理想,吳氏醫學慣加芒硝粉(約3克,因人而異),效果佳,是吳氏醫學治療失眠點睛之藥。
另分享四個治療失眠穴位(可按可針):印堂、百會、攢竹、神門穴。亦可灸足三裏神門。以及食療方:山藥(60克)芹菜(60克)粥、桂圓大棗茶、酸棗仁茶。
備註:
臨證之時,還要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進行適當的加減用藥,如心情抑鬱者,有時用丹參、郁金、合歡皮,以清心安神;悲傷欲哭者,用百合、浮小麥、大棗,以清心安神;神經不寧者,用炒棗仁、夜交藤、生龍骨、生牡蠣,意在重鎮養心安神。精神恍惚者,記憶力減退,則用石菖蒲、遠志、龜板,以寧心益智,淺鎮安神。更年期綜合症者,用桑葉、浮小麥、石斛。驚悸者,用酸棗仁、柏子仁。頭暈耳鳴者,加天麻、鉤藤,以平肝潛陽。
臨床要點--辯證施治。靶向治療,一把鑰匙開一把鎖,更有利於療效。在治療原則上,我們要根據病情的標本的緩急,急則治其標,緩則治其本,抓主症主病。臨證時要結合患者的實際情況,一定要靈活加減用藥,尊古方,而不拘泥於古方,拆屋建瓴。正如《靈樞邪客篇》所言,補其不足,瀉其有餘,調其虛實,以通其道,而去其邪。
此外,祝由也有奇效。要開導病人,保持心情樂觀的情緒,消除顧慮和緊張情緒。起床前、睡覺前先想自己最喜歡的人、顏色和音樂。現代醫學借助心理學、精神科等結合中醫,共同治療情緒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