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葉刀》社論 | 猴痘病毒正不斷發生人際傳播,需要國際社會共同應對
2024年8月14日,由於感染和死亡人數激增,世界衛生組織再次宣佈猴痘疫情為“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柳葉刀》(The Lancet)最新社論指出,此次宣佈猴痘成為“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旨在促進國際社會協力採取應對措施,給予政治關注、採取行動並提供資金支持,以幫助阻止疾病傳播並結束疫情。現在,國際社會必須承擔起相應的責任,同心協力,共同應對。
上一次針對猴痘的“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結束後,世界衛生組織呼籲制定長期監測與防控計畫。公共衛生專家和病毒學家警告稱,目前我們對猴痘的流行病學特徵仍然知之甚少。在擴大疫苗生產、改進診斷工具或投資疫苗及抗病毒藥物臨床試驗方面,幾乎沒有開展任何實際措施。自上次猴痘“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結束以來,國際社會對猴痘的忽視顯得愈發嚴重。目前可用的診斷方法少之又少,而且據報導,用於治療猴痘的抗病毒藥物特考韋瑞(tecovirimat)在一項臨床試驗中顯示對“分支1b”毒株無效。猴痘疫苗的供應[5]也是有限的。歐盟委員會和美國已承諾捐贈疫苗,但現在看來,少數幾個高收入國家已經壟斷了疫苗,損害了最需要疫苗的國家的利益。與COVID-19一樣,我們正面臨著另一場不公平的疫苗爭奪戰,而人們的健康將因全球未能達成一項具有約束力的、公平的大流行協議而遭受損害。
《柳葉刀-精神病學》| 英國接受精神衛生服務的進食障礙患者的自殺率有所下降
《柳葉刀-精神病學》(The Lancet Psychiatry)發表一項研究,旨在比較英國英格蘭地區因自殺導致死亡的進食障礙患者與其他精神疾病患者的特徵,並研究其發生率隨時間變化的趨勢。儘管已有研究表明,進食障礙患者的自殺風險較高,但多數研究集中在自殺意念和自殺企圖方面。針對因自殺導致死亡的進食障礙患者的特徵及其時間變化趨勢的研究相對較少。本研究旨在比較英國英格蘭地區因自殺導致死亡的進食障礙患者與其他精神疾病患者的特徵,並研究其發生率隨時間變化的趨勢。研究描述了迄今為止文獻中最大的進食障礙患者自殺死亡樣本。研究發現,1997年至2021年期間,進食障礙患者的因自殺導致的死亡人數有所增加,但隨著越來越多的進食障礙患者接受精神衛生服務,因自殺導致死亡的發生率則有所下降。
《柳葉刀-身體活動專輯》 | 將身體活動融入日常生活,設定合理目標,堅持付諸行動
《柳葉刀》“身體活動專輯(Physical Activity)”指出,全球在處理身體活動不足的問題方面尚未取得足夠的進展,青少年和殘障人士是最難達到世界衛生組織(WHO)身體活動指南標準的兩大人群。全球促進身體活動的努力停滯不前,每年由身體活動不足而導致的總死亡人數仍超過500萬。身體活動不足與心臟病、糖尿病和某些癌症等非傳染性疾病(NCDs)的風險增加有關,由此每年至少產生540億美元的直接醫療費用,其中310億美元由公共部門支付。促進全球範圍內身體活動的工作進展緩慢,而COVID-19大流行則使其進一步受挫,封鎖很可能與世界範圍內整體的身體活動減少有關。此外,身體活動不足者和NCDs患者一旦罹患COVID-19,他們住院或死亡的可能性要比一般人群大很多。《柳葉刀》呼籲優先進行研究調查並採取公共衛生措施,從而在全球範圍內加強身體活動,確保將身體活動融入人們的日常生活中。更多的規劃以及公共衛生方面的努力,促使人們在奧運會或其他大型體育賽事過後可以增加更多身體活動。《柳葉刀》“身體活動專輯”指出,將身體活動融入到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從而身體活動的選擇可能會變成生活中的默認選擇,這通常是更健康和更環保的選擇,比如使用公共交通、積極出行、學校體育必修課及課後活動等。宣導人們合理融入其日常生活的身體活動水準,比如每天步行的時間,可以很好的管理預期成果。如果把每日活動量的目標定得太高,不容易堅持;設定一個合理的目標,才可能付諸行動。
《柳葉刀-發現科學》:對於超重或肥胖的成年人,與持續能量限制或非干預飲食相比,間歇性禁食可能對一系列健康結局產生有益影響
《柳葉刀-發現科學》(The Lancet Discovery Science)發表重要的初期研究論文指出,間歇性禁食(Intermittent fasting, IF)對健康相關結局的益處已在多項隨機對照試驗(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s, RCTs)中得到證實。來自中國醫科大學附屬盛京醫院的宮婷婷及其同事旨在系統分析並綜合現有的因果證據,評估間歇性禁食對特定健康相關結局的影響,並評估其證據品質。作者重新計算了每個Meta分析的效應量,記作均值差(mean difference, MD)或標準化均值差(standardized mean difference, SMD),並附有相應的95%置信區間(confidence intervals, CIs)。同時,對基於糖尿病、超重或肥胖以及代謝綜合征三種特定狀態的人群進行了亞組分析。研究共納入了23項Meta分析的351項關聯,涉及34個健康結局。總效應估計顯示,有103個關聯顯著,其中有10個(10%)根據GRADE標準得到了高確定性的證據支持。值得注意的是,與非干預飲食相比,改良隔日禁食(modified alternate-day fasting, MADF)減少了脂肪品質(MD=−0.70kg; 95%CI: −1.38至 −0.02)。研究結果表明,對於超重或肥胖的成年人,與持續能量限制(continuous energy restriction, CER)或非干預飲食相比,間歇性禁食可能對一系列健康結局產生有益影響。
《柳葉刀-發現科學》:吸煙是全球中風負擔的一個主要風險因素
《柳葉刀-發現科學》(The Lancet Discovery Science)發表來自北京高血壓聯盟研究所的王興宇及其同事的重要的初期研究,研究旨在探討目前煙草使用與不同類型的煙草暴露以及環境煙草煙霧(environmental tobacco smoke, ETS)暴露對中風及其亞型風險的關聯,及其在不同地區和國家收入水準之間的關聯。INTERSTROKE研究是一項關於急性首次中風的病例對照研究,於2007年1月11日至2015年8月8日期間,在全球32個國家招募了13,462例中風病例和13,488名對照。吸煙者發生中風的OR和PAR在不同地區和收入水準之間差異顯著,高收入國家的中風的OR最高(OR3.02, 95%CI 2.24–4.10),PAR也最高(18.6%, 15.1–22.8%)。在缺血性中風的病因亞型中,目前吸煙與大血管中風(OR2.16, 95%CI 1.63–2.87)和不明原因中風(OR1.97, 95%CI 1.55–2.50)的關聯最強。過濾煙(OR1.73, 95%CI 1.50–1.99)和非過濾煙(OR2.59, 95%CI 1.79–3.77)均與中風風險相關。結果表明,主動吸煙或暴露於ETS與所有類型的中風以及主要的病理和病因亞型的風險增加相關。
《柳葉刀》癡呆預防、干預和照護重大報告:控制14個可改變的危險因素,可預防或延遲近一半的癡呆病例發生
《柳葉刀》癡呆預防、干預和照護重大報告”(The Lancet Commission on dementia prevention, intervention, and care)顯示,虽然世界各地的平均寿命都在增加,但是痴呆患者人数也在持续增加;如果人们从儿童时期开始控制这14个可改变的危险因素,可预防或者延迟近一半的痴呆病例发生。报告指出,除12個先前確定的可控制危險因素(包括受教育程度较低、听力受损、高血压、吸烟、肥胖、抑郁、缺乏身体活动、糖尿病、过度饮酒、创伤性脑损伤(TBI)、空气污染和社会孤立,这些因素大约与40%的痴呆病例有关)外,新增加了視力受損和高LDL膽固醇2個危險因素,这两种因素大概与9%的痴呆病例有关,其中7%可归因于中年40岁左右的高水平的低密度脂蛋白(LDL)或“坏”胆固醇,2%可归因于晚年未经治疗的视力受损。如果從兒童時期就針對危險因素展開干預並在此後一直堅持,即使是在癡呆遺傳風險較高的個體中也有很大的潛力能更好地預防或管理癡呆。這份報告為個人和政府提出了13項建議以幫助降低癡呆風險,其中包括預防和治療聽力損失、視力受損和抑鬱症;保持認知活躍;在接觸性運動中保護頭部;減少血管危險因素(高膽固醇、糖尿病、肥胖、高血壓);改善空氣品質;提供支持性的社區環境以促進社會聯繫。另一項新研究模擬了實施這些建議的經濟影響。以英國為例,如果通過人口層面的干預措施解決過度飲酒、腦損傷、空氣污染、吸煙、肥胖和高血壓等癡呆危險因素,預計可以節省約40億英鎊的成本。
https://res.youuu.com/zjres/2024/9/23/UXIsodi215edYwP16KHdks4edURISuoRZrL.jpg
掃描二維碼分享到手機
+關註
《柳葉刀》社論 | 猴痘病毒正不斷發生人際傳播,需要國際社會共同應對
2024年8月14日,由於感染和死亡人數激增,世界衛生組織再次宣佈猴痘疫情為“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柳葉刀》(The Lancet)最新社論指出,此次宣佈猴痘成為“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旨在促進國際社會協力採取應對措施,給予政治關注、採取行動並提供資金支持,以幫助阻止疾病傳播並結束疫情。現在,國際社會必須承擔起相應的責任,同心協力,共同應對。
上一次針對猴痘的“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結束後,世界衛生組織呼籲制定長期監測與防控計畫。公共衛生專家和病毒學家警告稱,目前我們對猴痘的流行病學特徵仍然知之甚少。在擴大疫苗生產、改進診斷工具或投資疫苗及抗病毒藥物臨床試驗方面,幾乎沒有開展任何實際措施。自上次猴痘“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結束以來,國際社會對猴痘的忽視顯得愈發嚴重。目前可用的診斷方法少之又少,而且據報導,用於治療猴痘的抗病毒藥物特考韋瑞(tecovirimat)在一項臨床試驗中顯示對“分支1b”毒株無效。猴痘疫苗的供應[5]也是有限的。歐盟委員會和美國已承諾捐贈疫苗,但現在看來,少數幾個高收入國家已經壟斷了疫苗,損害了最需要疫苗的國家的利益。與COVID-19一樣,我們正面臨著另一場不公平的疫苗爭奪戰,而人們的健康將因全球未能達成一項具有約束力的、公平的大流行協議而遭受損害。
《柳葉刀-精神病學》| 英國接受精神衛生服務的進食障礙患者的自殺率有所下降
《柳葉刀-精神病學》(The Lancet Psychiatry)發表一項研究,旨在比較英國英格蘭地區因自殺導致死亡的進食障礙患者與其他精神疾病患者的特徵,並研究其發生率隨時間變化的趨勢。儘管已有研究表明,進食障礙患者的自殺風險較高,但多數研究集中在自殺意念和自殺企圖方面。針對因自殺導致死亡的進食障礙患者的特徵及其時間變化趨勢的研究相對較少。本研究旨在比較英國英格蘭地區因自殺導致死亡的進食障礙患者與其他精神疾病患者的特徵,並研究其發生率隨時間變化的趨勢。研究描述了迄今為止文獻中最大的進食障礙患者自殺死亡樣本。研究發現,1997年至2021年期間,進食障礙患者的因自殺導致的死亡人數有所增加,但隨著越來越多的進食障礙患者接受精神衛生服務,因自殺導致死亡的發生率則有所下降。
《柳葉刀-身體活動專輯》 | 將身體活動融入日常生活,設定合理目標,堅持付諸行動
《柳葉刀》“身體活動專輯(Physical Activity)”指出,全球在處理身體活動不足的問題方面尚未取得足夠的進展,青少年和殘障人士是最難達到世界衛生組織(WHO)身體活動指南標準的兩大人群。全球促進身體活動的努力停滯不前,每年由身體活動不足而導致的總死亡人數仍超過500萬。身體活動不足與心臟病、糖尿病和某些癌症等非傳染性疾病(NCDs)的風險增加有關,由此每年至少產生540億美元的直接醫療費用,其中310億美元由公共部門支付。促進全球範圍內身體活動的工作進展緩慢,而COVID-19大流行則使其進一步受挫,封鎖很可能與世界範圍內整體的身體活動減少有關。此外,身體活動不足者和NCDs患者一旦罹患COVID-19,他們住院或死亡的可能性要比一般人群大很多。《柳葉刀》呼籲優先進行研究調查並採取公共衛生措施,從而在全球範圍內加強身體活動,確保將身體活動融入人們的日常生活中。更多的規劃以及公共衛生方面的努力,促使人們在奧運會或其他大型體育賽事過後可以增加更多身體活動。《柳葉刀》“身體活動專輯”指出,將身體活動融入到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從而身體活動的選擇可能會變成生活中的默認選擇,這通常是更健康和更環保的選擇,比如使用公共交通、積極出行、學校體育必修課及課後活動等。宣導人們合理融入其日常生活的身體活動水準,比如每天步行的時間,可以很好的管理預期成果。如果把每日活動量的目標定得太高,不容易堅持;設定一個合理的目標,才可能付諸行動。
《柳葉刀-發現科學》:對於超重或肥胖的成年人,與持續能量限制或非干預飲食相比,間歇性禁食可能對一系列健康結局產生有益影響
《柳葉刀-發現科學》(The Lancet Discovery Science)發表重要的初期研究論文指出,間歇性禁食(Intermittent fasting, IF)對健康相關結局的益處已在多項隨機對照試驗(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s, RCTs)中得到證實。來自中國醫科大學附屬盛京醫院的宮婷婷及其同事旨在系統分析並綜合現有的因果證據,評估間歇性禁食對特定健康相關結局的影響,並評估其證據品質。作者重新計算了每個Meta分析的效應量,記作均值差(mean difference, MD)或標準化均值差(standardized mean difference, SMD),並附有相應的95%置信區間(confidence intervals, CIs)。同時,對基於糖尿病、超重或肥胖以及代謝綜合征三種特定狀態的人群進行了亞組分析。研究共納入了23項Meta分析的351項關聯,涉及34個健康結局。總效應估計顯示,有103個關聯顯著,其中有10個(10%)根據GRADE標準得到了高確定性的證據支持。值得注意的是,與非干預飲食相比,改良隔日禁食(modified alternate-day fasting, MADF)減少了脂肪品質(MD=−0.70kg; 95%CI: −1.38至 −0.02)。研究結果表明,對於超重或肥胖的成年人,與持續能量限制(continuous energy restriction, CER)或非干預飲食相比,間歇性禁食可能對一系列健康結局產生有益影響。
《柳葉刀-發現科學》:吸煙是全球中風負擔的一個主要風險因素
《柳葉刀-發現科學》(The Lancet Discovery Science)發表來自北京高血壓聯盟研究所的王興宇及其同事的重要的初期研究,研究旨在探討目前煙草使用與不同類型的煙草暴露以及環境煙草煙霧(environmental tobacco smoke, ETS)暴露對中風及其亞型風險的關聯,及其在不同地區和國家收入水準之間的關聯。INTERSTROKE研究是一項關於急性首次中風的病例對照研究,於2007年1月11日至2015年8月8日期間,在全球32個國家招募了13,462例中風病例和13,488名對照。吸煙者發生中風的OR和PAR在不同地區和收入水準之間差異顯著,高收入國家的中風的OR最高(OR3.02, 95%CI 2.24–4.10),PAR也最高(18.6%, 15.1–22.8%)。在缺血性中風的病因亞型中,目前吸煙與大血管中風(OR2.16, 95%CI 1.63–2.87)和不明原因中風(OR1.97, 95%CI 1.55–2.50)的關聯最強。過濾煙(OR1.73, 95%CI 1.50–1.99)和非過濾煙(OR2.59, 95%CI 1.79–3.77)均與中風風險相關。結果表明,主動吸煙或暴露於ETS與所有類型的中風以及主要的病理和病因亞型的風險增加相關。
《柳葉刀》癡呆預防、干預和照護重大報告:控制14個可改變的危險因素,可預防或延遲近一半的癡呆病例發生
《柳葉刀》癡呆預防、干預和照護重大報告”(The Lancet Commission on dementia prevention, intervention, and care)顯示,虽然世界各地的平均寿命都在增加,但是痴呆患者人数也在持续增加;如果人们从儿童时期开始控制这14个可改变的危险因素,可预防或者延迟近一半的痴呆病例发生。报告指出,除12個先前確定的可控制危險因素(包括受教育程度较低、听力受损、高血压、吸烟、肥胖、抑郁、缺乏身体活动、糖尿病、过度饮酒、创伤性脑损伤(TBI)、空气污染和社会孤立,这些因素大约与40%的痴呆病例有关)外,新增加了視力受損和高LDL膽固醇2個危險因素,这两种因素大概与9%的痴呆病例有关,其中7%可归因于中年40岁左右的高水平的低密度脂蛋白(LDL)或“坏”胆固醇,2%可归因于晚年未经治疗的视力受损。如果從兒童時期就針對危險因素展開干預並在此後一直堅持,即使是在癡呆遺傳風險較高的個體中也有很大的潛力能更好地預防或管理癡呆。這份報告為個人和政府提出了13項建議以幫助降低癡呆風險,其中包括預防和治療聽力損失、視力受損和抑鬱症;保持認知活躍;在接觸性運動中保護頭部;減少血管危險因素(高膽固醇、糖尿病、肥胖、高血壓);改善空氣品質;提供支持性的社區環境以促進社會聯繫。另一項新研究模擬了實施這些建議的經濟影響。以英國為例,如果通過人口層面的干預措施解決過度飲酒、腦損傷、空氣污染、吸煙、肥胖和高血壓等癡呆危險因素,預計可以節省約40億英鎊的成本。
https://res.youuu.com/zjres/2024/9/23/UXIsodi215edYwP16KHdks4edURISuoRZrL.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