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敏康 | 香港教育大學教授、愛國主義教育工作小組委員
愛國主義教育對每個國家都非常重要,香港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天經地義。「香港回歸」與「人心回歸」是兩個不同的過程,要實現人心回歸,就必須重視與推廣愛國主義教育,除政府主動對接《愛國主義教育法》外,也需重視發揮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的作用,各方同心協力,引導香港市民特別是青少年樹立正確的國家觀念。
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天經地義
愛國主義教育不是什麼新現象、新做法。世界上許多國家(如美國、英國)都以各種方法提供對國家的支持,只不過名稱不同(如在美國稱Civics,在英國稱Citizenship Education),但其目的是一致的,都是為了幫助國民理解和樹立國家觀念。
筆者看到過一篇文章,作者Gregory D. Gray比較詳細介紹了美國公立學校的愛國主義教育。他認為社會化、文化認同及公民教育都是每個國家保持社會延續和穩定的關鍵教育成果,基本做法為學校通過提供核心價值觀和信念教育,培養學生熱愛、尊重和忠於國家的情操。美國國旗就是美國展示愛國主義和熱愛祖國的主要標誌,國旗日常飄揚在公立學校特別是小學的正前方並在教室裡展示。許多小學要求學生背誦忠於美國的誓詞作為每日早上課前的任務。此外,唱國歌等灌輸愛國主義的歌曲也是美國學校開展愛國主義教育的關鍵要素。中學的公民課則更加注重教育公民責任,主要通過歷史和公民課培養中學生的愛國主義。
這段描述給予我們許多啟示。首先,愛國主義教育對每個國家都非常重要,雖然在不同國家可能存在內容方面的差異,或是側重點有所不同,但其核心內容就是熱愛國家、尊重國家與忠於國家。其次,愛國主義教育可能會被貼上不同的標簽,更會出現「雙重標準」。例如,美國自己推行愛國主義教育不遺餘力,但是當香港推行愛國主義教育時,就被貼上了「洗腦」、「赤化」或「政治任務」的標簽。我們當然要揭露美國政客的這種「雙標」立場,同時,我們更要理直氣壯地推行愛國主義教育,因為這是天經地義的事情,也是作為一國公民必須承擔的責任。再次,愛國主義教育工作必須從娃娃抓起,幫助他們從小樹立國家觀念,熱愛、尊重和忠於自己的國家。而隨著年齡的不同,學習與就業的分離,就需要採取不同的形式開展愛國主義教育。當然,也可以開展一些老少皆宜的教育活動,例如美國的好萊塢大片就是宣傳愛國主義的典型事例,這些大片不僅宣傳美國精神,也向全世界灌輸這種思想。
香港應主動對接《愛國主義教育法》
十四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六次會議表決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愛國主義教育法》(以下簡稱《愛國主義教育法》),自2024年1月1日起施行。該法雖不直接適用於香港、澳門,但該法第二十三條列明:國家採取措施開展歷史文化教育和「一國兩制」實踐教育,增強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同胞的愛國精神,自覺維護國家主權、統一和領土完整。條文雖然沒有提及香港政府的責任,但香港作為中國的一個特別行政區,負有維護國家主權、安全與發展利益的責任,顯然在愛國主義教育方面不能置身事外。其實,特區行政長官李家超早在2023年施政報告中宣布,將開展愛國主義教育並納入國民教育體系,以增強市民對國家以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自覺維護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並提出在特區政府政務司司長領導的「憲法和基本法推廣督導委員會」下成立愛國主義教育工作小組。《愛國主義教育法》生效後,特區政府於4月8日宣布成立愛國主義教育工作小組(以下簡稱「工作小組」)。工作小組的使命就是協調特區政府部門和非政府機構推動愛國主義教育,對接《愛國主義教育法》,在不同層面加強國家歷史、文化和國情教育,傳承和弘揚愛國主義精神。
筆者認為,香港迫切需要愛國主義教育,可能主要是基於幾個重要考慮。第一,有學者指出,在1949年新中國成立前後到文革時期移居香港的中國人,不少人在政治上既不認同港英政府,也不認同中央政府,在政治認同上有所迷失。第二,香港發生過盲目抵抗國民教育事件。梁振英任行政長官時期,計劃將「德育及國民教育科」在中小學列為必修科,目的據說是為了加深學生認同祖國及對國民身份的自豪感。但此計劃從一開始就被反對派抹黑為「政治洗腦」,並發起街站、聯署、遊行、集會及絕食等非法活動,要求特區政府撤回。2012年9月8日,梁振英宣布取消德育及國民教育科的三年開展期的規定,改為由學校自行決定是否開辦國民教育科及其教學方式。此事件反過來說明,「香港回歸」與「人心回歸」是兩個不同的過程。香港要實現人心回歸,就必須重視與推廣愛國主義教育。第三,香港2014年發生非法「佔中」、2019年發生黑暴,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愛國主義教育的缺失,青年人對國家缺乏認同,對民族缺乏情感,「戀殖」、「反華」、「本土」和「港獨」等錯誤思潮泛濫。不少青年人在這種思潮影響下,不僅沒有正常社會化,反而成為了階下囚。
2020年出台實施香港國安法之後,香港從由亂及治向由治及興邁進。總結回歸二十多年來的經驗教訓,香港政府當務之急,就是要主導並推動愛國主義教育,培育青少年愛國愛港愛社區意識。
香港如何對接《愛國主義教育法》,顯然是一個值得大家認真思考與群策群力的問題。一方面,愛國主義教育是整個國家的大事,具有共性做法,如對國旗、國徽、國歌的認識。另一方面,根據「一國兩制」的方針,香港需要根據自身的情況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如前述,香港居民的情況比較複雜,有中國籍居民,也有來自世界各地不同國籍的居民。即使是中國籍居民,其因為在不同時代來到香港,在內地有過不同的境遇,所以其對國家的態度以及對他們子女的教育也是不同的。而學生的教育離不開家庭的教育,如何發揮家庭在愛國主義教育中的正向作用,也變得十分重要。
所以,愛國主義教育可能需要多發掘能夠引起共鳴的事件或題材。比如說抗日題材,就非常容易被大眾接受。為使市民更多認識抗戰歷史,海防館於今年9月改設為「香港抗戰及海防博物館」,並推出一系列與抗戰相關的學校和公眾教育和推廣活動,加強推廣抗戰歷史及東江縱隊港九大隊在抗戰期間作出的重大貢獻。行政長官李家超在2023年《施政報告》中亦提出設立博物館介紹國家發展和成就,內容涵蓋國家歷史、政治、經濟和文化等領域。保安局日前推出《香港國安法》網上虛擬展覽更新版,介紹今年3月已刊憲生效的《維護國家安全條例》,並加入新元素,以活潑生動方式推廣國安教育。政府在北都構建「國情教育基地」的建議也供廣大市民醞釀。筆者最近參觀過由香港民間團體建設的愛國主義教育展覽館,即「香港沙頭角抗戰紀念館」和「愛國主義教育展覽廳」,發現其展覽內容比較豐富,但存在路途遙遠、空間不足、設施簡陋等問題。毫無疑問,展覽館是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載體,通過歷史文物展示、人物介紹、事件回顧等,可使參觀者接受教育和激發愛國情感。為此,政府應該考慮在這方面給予更多的關注與支持。
政務司司長陳國基認為:「愛國主義教育是細水長流、深耕細作的工作。工作小組會因應社會上不同群體,通過多元合適的方式,助力『憲法和基本法推廣督導委員會』全方位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工作,以全面建立並大力弘揚以愛國愛港為核心、同『一國兩制』方針相適應的主流價值觀。」這裡的核心點即愛國主義教育不要也不能硬推銷,要做到「潤物細無聲」,要做長期細致工作。
毫無疑問,愛國主義教育的重鎮在學校,應該從娃娃抓起。但也必須注意適當性與合理性。有作者在文章中提出以下問題:如果我們期待小孩學習國歌、尊重國家標誌,那麼,我們應期待中六學生知道什麼、做什麼呢?情況可能變得更加複雜的是,當他們畢業後怎麼辦?如果40%的人繼續接受教育,他們會繼續接受包括國安教育在內的愛國主義教育課程和體驗,但如何使之與他們已經學習過的東西銜接呢?而60%的中學生不會繼續接受教育,無法繼續接受同樣的愛國主義教育對他們會有什麼影響呢?還有,來自內地的學生對《愛國主義教育法》第三條至第六條的內容已經比較熟悉,學校要如何教育他們?
這些問題提得好,對如何更加有效推行愛國主義教育是有幫助的。這些問題其實可以歸納為幾點:第一是區分不同年齡的愛國主義教育,可以多給予幼童一些直觀的教育,如認識國旗、國徽,會唱國歌等;可以給予青少年更多的公民責任、國家安全方面的教育;而大學生可以側重與內地市民的訪談與互動,真切了解他們對國家發展與生活改變的看法。第二是學校教育需要加強配套,從幼兒園到大學,都應該安排不同側重的內容。例如,最近新編《小學課程指引》出台,首次增加並訂明愛國主義的具體內容,不同分章提供學校示例,展示如何在課堂內外推動已融入愛國主義教育元素和精神的國民教育和國家安全教育。第三是學校教育與社會教育配套,除了政府大力推動外,也需要社會各界積極參與。即使學生走上社會,也能夠經常參與愛國主義教育活動。
從筆者目前參與的一些活動看,寓愛國主義教育於有趣活動場景的做法,得到了大多數學生的歡迎。例如:由民間機構發起的首屆「家國公民智多Fun」全港中學生知識競賽,由2023年11月開展,在今年3月已圓滿結束,得到學界踴躍支持,共45所中學報名參賽,參賽人次錄得近20萬,教育信息短片跨平台收視逾100萬。教育局推出的「傳承.想創——積極推廣中國歷史與中華文化學校年度大獎」,旨在透過推廣自主學習和電子學習,鼓勵學生多認識中國歷史和中華文化,此活動得到數萬學生積極回應,說明這種將教育融於競賽活動的做法是值得進一步推廣的。
2014年,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提出「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強調要「牢固樹立國家意識、公民意識、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可以看出,愛國主義教育也需要培育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因為國家意識、公民意識牽涉到國家認同,牽涉到對人群的認同;也就是要引導各族人民牢固樹立休戚與共、榮辱與共、生死與共、命運與共的共同體理念。長期以來,香港居民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值得肯定的。誠如有文章指出:根據「一國兩制」方針,不能簡單地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擴展至對香港青少年的教育,而應該將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培育作為愛國主義教育的核心之一。
當前,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進程中,培育青少年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非常必要的。只有這樣,香港居民才能真正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發揮背靠祖國、聯通世界的優勢,為國家、為香港作出貢獻。
香港在愛國主義教育方面要樹立合理觀念
前面已經提及,愛國主義教育的重點是培養人熱愛、尊重與忠於國家。但要做到這一點,首先要培育國家觀念或國家意識。許多國家都把對國家意識的弘揚和灌輸放在愛國主義教育的首位。沒有國家意識的國民,不可能成為一個愛國者。
國家意識,是國民對國家的向心力,是個人對熱愛、尊重與忠於國家的一種心理狀態。培育國家意識的前提是對自己祖國的歷史、文化、國情的客觀了解與認識。因此,特區政府、學校紛紛組織學生去內地實習、考察、體驗等活動是十分必要的。為了避免流於形式,不少活動都有明確的主題。「少年航天員體驗營2024」、「滬港同心 相聚上海」香港大學生實習計劃等等,都是培養國家意識的有益做法。當然,香港在愛國主義教育方面還需要樹立合理觀念。
樹立國家觀念從糾正「大灣區」概念開始。眾所周知,推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是中央作出的一項重大決策和國家戰略,中央一直在主導推進大灣區向前發展,大灣區的深度融合正在不斷推進,取得顯著成效。
筆者認為,大灣區要做到深度融合和一體化,還必須扭轉有關觀念。現在香港仍有不少人在討論融入大灣區建設時,講的是「香港到大灣區做什麼」,還沒意識到香港就在大灣區內。這種觀念實際上就是對大灣區存在「距離感」,說大一點就是對國家存在「距離感」,將香港置身其外。香港要「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其實也離不開對國家觀念的培育。大灣區是國家發展戰略,樹立「大灣區概念」就是樹立國家觀念的重要一步。
擺正「愛國」與「愛黨」的關係。《人民日報》曾經發表署名文章稱: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必須堅持愛國和愛黨、愛社會主義相統一。這在香港需要合理轉化。《基本法》第五條列明:「香港特別行政區不實行社會主義制度和政策,保持原有的資本主義制度和生活方式,五十年不變。」那麼,如何在香港語境下理解愛國、愛黨與愛社會主義呢?
中央港澳辦主任夏寶龍曾經表示,國家不是抽象的,愛國也不是抽象的,愛國就是愛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締造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在我們這個實行社會主義制度的國家裡,可以允許有不同政見,但有條紅線就是絕不能允許做損害國家的根本制度,即損害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制度的事情。特區政府愛國主義教育工作小組組長李慧琼也曾說過:愛國不直接等於愛黨,但相信如果市民熱愛國家,亦會認同中國共產黨的各方面成就。
「一國兩制」從構想到實現,是歷代黨的領導人集體智慧的結晶。1981年9月30日,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葉劍英向新華社記者發表談話,提出為實現和平統一對台的九條方針政策,是「一國兩制」思想的雛形。1982年12月,全國人大五屆五次會議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31條規定「國家在必要時設立特別行政區」,「一國兩制」構想基本形成。1982年9月,英國首相撒切爾夫人第一次訪華。鄧小平在會談中把「一國兩制」作為解決香港問題的原則確定下來。香港回歸以後,黨的歷任總書記一再強調要確保「一國兩制」方針繼續貫徹執行。習近平總書記更是強調:「這樣的好制度,沒有任何理由改變,必須長期堅持!」
可以說,沒有中國共產黨領導人廣闊的歷史眼光、胸襟與承擔,不可能有「一國兩制」,也就不可能在一個社會主義主體國家內容許一個資本主義香港,不可能允許香港特區「五十年不變」的社會制度和生活方式。「一國兩制」方針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偉大創舉。
因此,擁護「一國兩制」就要尊重中國共產黨和社會主義制度,因為這是「一國」的核心內容。從法律角度看,愛中華人民共和國,當然也要尊重並遵守憲法第一條的規定:社會主義制度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根本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徵。換句話說,對中國共產黨與社會主義制度,香港居民必須尊重,不允許做損害它的事情。所以,放在香港的語境下,「愛國」、「愛港」、尊重「黨」和「社會主義」就是愛國主義教育的必然內涵。
愛國主義教育與「去殖化」相結合。香港實行資本主義制度,但在推動愛國主義教育時要合理「去殖化」。誠如有文章指出:香港回歸前,港英當局構建了以英國為宗主國,以所謂「世界公民」教育為理念的香港殖民教育體系,嚴重疏離了香港同胞對祖國的認同感。回歸後很長時期,香港在教育內容、教育主體和教育管理體制上依然沒有擺脫殖民統治時期的陰影。因此,要培育愛國愛港愛社區意識,就必然要在「去殖化」方面下功夫。香港立法會日前通過《2024年成文法(雜項規定)條例草案》,為「法律適應化」修訂73條現存法例中約300個殖民地時代的字眼,例如將「英國皇室」改成「中央及特區政府」,將「總督」改成「行政長官」等。雖然時隔二十多年後才有此行動,但足以顯示「去殖化」的必要性。有立法會議員一針見血地指出:那些與殖民地相關的字眼,如「女皇陛下」、「皇室」、「忠於英國政府」、「效忠」等等,很容易令普通人、年青人誤解,以為香港在很多方面未必完全回歸祖國。香港立法會已經先行一步,教育系統也要積極跟上,以實際行動加強青少年對國家和民族的認識與認同。
愛國主義教育與國家安全教育和法治教育相結合。《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明確指出:要創新愛國主義教育。同時也指出:國家安全是中國式現代化行穩致遠的重要基礎,法治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保障。因此,香港在開展愛國主義教育過程中,不僅要注重創新,而且要根據《愛國主義教育法》第六條的規定,將「憲法和法律,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國家安全和國防等方面的意識和觀念」作為重要內容。換句話說,在香港開展愛國主義教育應當與國家安全教育和法治教育有機結合,重點培育正確的法治觀念、國家觀念、愛國情懷與自覺維護國家安全的意識。鑒於此,學校的有關課目應做適當調整,與這三個方面的內容有機結合。
本文發表於《紫荊論壇》2024年7-9月號
掃描二維碼分享到手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