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譚岳衡
中共二十屆三中全會的《決定》提出“要完善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機制,構建優勢互補的區域經濟布局和國土空間體系,推動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等地區更好發揮高質量發展動力源作用”,對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具有重要指導意義,同時為香港貢獻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把握好粵港澳大灣區戰略指明方向。
區域協調發展是國家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內容,亦是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主要目標。作為大灣區核心城市之一,香港需要進一步提升自身引領地位和示範作用,以獨特優勢服務國家和灣區所需。這不僅有利於全面激發區域經濟潛力,還能為香港發展注入新動能、拓展新空間、創造新機遇,鞏固及提升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地位和服務國家高質量發展功能。
一、破解服務貿易壁壘,建立健全區域合作機制,推動粵港澳服務貿易一體化。
香港是全世界服務業主導程度最高的經濟體,既能為大灣區提供多元化及優質的服務,拓展香港服務的經濟腹地,還能以與國際先進規則對接的經驗和資源,引領大灣區服務業快速、高水平發展,更好賦能先進製造業,建設大灣區服務業與製造業協同發展的高質量現代化產業體系。
目前內地與香港在服務業運行規則、管理體制存在一定差異,成為香港服務業進入內地的壁壘。例如CEPA實施過程中仍存在一些梗阻現象,體現在服務貿易開放的管理政策和措施已打通,但境內服務業標準和行業管理體制和機制未能銜接,必須合力探索協同創新的規則和制度突破來解決問題。
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作為粵港現代服務業合作的示範區,發展已初具規模,2023年,前海服務業占GDP比重達71%,未來可研究作為試點形成粵港專業服務無縫對接區域,區內實現兩地專業資格互認。此外,香港應積極與大灣區其他城市開展在金融服務、科技服務、知識產權服務、國際仲裁服務等核心優勢領域的深度合作。將香港現代服務業優勢與深圳的科技創新能力、廣州高校及產業資源、東莞與佛山先進製造業基礎,以及大灣區其他城市的服務市場進行資源整合,依靠制度創新、優勢互補與加強協作,真正實現資源的高效配置與整合,提升粵港澳大灣區在全球現代服務業價值鏈中的競爭力和主導地位。
二、完善金融產品跨境對接,以金融開放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國際金融樞紐建設。
建設國際金融樞紐、發展特色金融產業、推進金融市場互聯互通,是《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賦予區域的三項重點任務,亦是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更好服務大灣區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著力點。
一方面,應推動大灣區互聯互通繼續擴容增量,降低交易准入門檻和交易資質,加快推進“新股通”“商品通”和“保險通”,“港股通”則要納入人民幣雙櫃台標的,納入更多中小市值公司。香港要拓寬南向“ETF通”、基金互認等投資範圍,將“跨境理財通”適用範圍從大灣區擴至更多地區。
另一方面,香港需要鞏固全球最大離岸人民幣樞紐地位,持續提升香港人民幣業務的交易基礎建設,改善跨境支付系統。圍繞互聯互通領域,引入人民幣計價機制、離岸人民幣債券市場創新發展、衍生品市場需求等,進行策略層面的部署,促進內地與香港的人民幣交易高效運作。抓住數字貨幣興起的趨勢,將香港定位為數字人民幣全球跨境支付網絡的重要節點,豐富數字經濟時代人民幣跨境使用的應用場景等。持續提升離岸人民幣生態系統的效率、韌性和整體結構,推進人民幣國際化。
此外,香港作為亞洲最大最有活力的綠色金融樞紐,應深化與廣州碳交所、深圳排放權交易所在碳金融領域合作,在綠色標準制定、引導國際綠色投資、發展自願碳市場等方面作出貢獻,助力大灣區以綠色發展引領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
三、善用香港教育及科研優勢,灣區合力打造中國科創高地和經濟發展超級引擎。
香港擁有雄厚的科研實力和國際化的創科環境,不僅本地5所大學常年躋身世界排名前100,根據最新公布的 2024年全球頂尖學者排名及分領域排名,在26個學術分項領域中,14位來自香港院校(包含在內地所設分校)學者位列全中國第一。以上均反映香港擁有世界一流的學術研究水平,可從多方面發力鞏固和提升優勢,在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中擔當關鍵角色。
香港一方面可利用多年積累的國際經驗、信譽及開放網絡,聚集國際高端創新要素,成為灣區引入境外高端創科資源和頂尖創科人才的主要窗口,同時協助內地優秀創科企業和人才走向國際,承擔創科資源引進來和走出去的雙向交流功能。
另一方面,針對香港科研成果轉化動力不足、產業基礎較弱的短板,依託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前海深港深度融合發展引領區等區域,和大灣區內其他城市強化在科技合作、轉化、推廣等方面的互補合作,構建科技產業協同發展模式。積極探索跨境創新科研合作體制機制,充分利用香港創科的優勢與經驗,強化大灣區基礎研究、應用研發及產業化的聯動發展和關鍵核心技術攻堅能力。
(作者係全國政協委員、立法會議員,文章僅代表個人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