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記者 張清語
康樂及文化事務署轄下的弘揚中華文化辦公室攜手香港科學館為國慶75周年獻禮,以豐富展品和別出心裁的策展設計將祖國風采、先進科技帶到香江之畔,讓香港市民和各地遊客能夠在國慶之際觸摸國家歷史文化,感受新興技術。2024年9月27日,“盛世啟航—新中國成立75周年成就”展覽系列將於香港歷史博物館及香港科學館正式開展。弘揚中華文化辦公室館長劉思詠及香港科學館館長(展品)袁月寶在接受訪問時表示,希望能跳出單向的“傳授模式”,為香港市民提供了解祖國歷史與發展狀況的多樣互動渠道,讓市民能夠親身感受到祖國的發展。據兩位館長介紹,展覽系列分為三個展覽:飛躍發展、科技創新、智慧時代,向香港市民展示國家在不同發展領域取得的輝煌成就、祖國老一輩科學工作者們的奮鬥歷程及目前的先進科技發展方向。
感受祖國脈動:飛躍發展
“飛躍發展”展覽以圖片及文字為主,輔以精選的展品,綜合展現七十五年來祖國的輝煌發展之路,重點呈現中國在經濟發展、基礎建設、文化事業、體育發展及生態保育方面的傑出成就,例如國家新興的綠色產業、數字經濟的發展、西電東送及南水北調等惠民工程的豐碩成果,亦會觸及國家近年成功“出海”的文化產業,例如電影、短劇和電腦遊戲等傑出作品,以及當中的熱門文化IP。
劉思詠認為,展覽中最為亮眼的展品是運動員們於不同奧運會及殘奧會贏得的獎牌,藉著獎牌的展示,市民大眾可以體會「體育強則中國強,國運興則體育興」的道理。
劉思詠坦言,展覽提供了一個絕佳平台,讓市民加深對祖國的認識,特別是一些嶄新的發展理念,例如“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便反映了國家在發展經濟的同時,亦追求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透過精彩圖片的展示,展覽希望做到“潤物細無聲”,令市民對祖國的非凡發展感到驕傲。同時,也希望能夠在香港這一中西文化薈萃之地說好中國故事,讓世界各地的旅客可以借由香港這個窗口,看到中國七十五年來的飛躍發展和成就。
自強鑄偉業:共和國的建設者們
“每一個重大科學成就的背後,都是無數科研工作者們的光陰與努力。”袁月寶提到,以“科技創新”為主題的展覽由香港科學館與中國科學技術館聯合策劃,展示大慶油田、兩彈一星以及中國芯片的發展歷程,新中國科研從一無所有到以萬米鑽機勘探地質“地宮”、以航天技術建設“天宮”,希望能將共和國建設者們與科學家以拳拳愛國之心做出非凡成就的精神與毅力傳達給香港市民。
今年是大慶油田被發現的第65周年,也是地質學家李四光誕辰135周年。大慶油田的發現讓中國成功打破“中國貧油論”,為新中國的崛起與發展增添了強勁勢能。1960年初,全國數萬石油職工及勞動力會師大慶,展開了“大慶石油會戰”,以王進喜等人為代表的“鐵人精神”讓新中國擺脫了貧油局面,實現了石油的自給自足。“無聲的驚雷”展區藉中國第一枚原子彈成功爆炸60周年,以“兩彈一星”為主題,講述中國科學家們在近乎一無所有的艱苦環境下建立基地,研製核彈、導彈和人造衛星的故事。“拳拳報國芯” 以中國設立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25周年為契機,聚焦中國在人工智能芯片領域的突破與光輝成就。兩位館長認為,“科學的進步是一個漫長且艱苦的過程,需要科研工作者們有毅力、不怕失敗地去不斷試錯,正是因為有前人承受了這樣的艱苦歷程,我們的科技才因此有了發展進步。”此次展覽亦聚焦於進入新時代以後,祖國能源工程亦不斷地向綠色能源的方向發展,邁向低碳未來。
袁月寶表示,除此次展覽外,香港科學館亦致力於弘揚愛國精神與自強不息的科學精神,自2003年起舉辦“當代傑出華人科學家”講座系列,未來將會邀請更多本地科學家和內地院士與公眾及學生共享科研成果。
觸摸智慧時代:AI主題展覽
“智慧時代”展覽由香港科學館籌劃,由香港中文大學工程學院、中國科學院香港創新研究院人工智能與機器人創新中心、商湯科技合力協辦。參與訪問的兩位館長表示,隨著AI等新興科技的誕生,人類正迎來第四次工業革命,新生產力的出現總會對我們現今的生活帶來改變,在讓生活變得方便的同時,或許有些人還未適應新的改變。藉助此次展覽,可以讓香港市民們親身體驗新技術,通過對新技術的不斷了解與使用,讓人們勇於擁抱新時代。
此次展覽展示了AI技術在各行各業的應用。《人工智能地圖》是中國著名藝術家、中央美術學院副院長邱志傑教授創作的藝術作品,通過用智能手機掃描圖畫,能夠追溯AI的歷史、技術領域、重要算法及其應用。“引力戰場”展廳亦融合沉浸式體驗、人工智能和混合實境技術,還原著名科幻作家劉慈欣《三體》中的經典場景。除了以AI技術給參觀者帶來感官享受以外,展覽還展出應用AI 技術的微創腦手術機械人展品,自動駕駛測試的模擬裝置等,向參觀者們展示AI技術的廣闊未來。
https://res.youuu.com/zjres/2024/9/26/IOQbmClTrtX5RAfmRrCjkgwTRobf698s2sN.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