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是一個國際化的城市,任何族裔都有一展所長的機會。中華基督教會桂華山中學積極推行種族共融教育,吸引不少非華語學生入讀,既讓不同族裔不同背景的學生透過學習和交流,了解彼此的文化,擴闊視野,同時令學校營造優良的英語學習環境,幫助本地學生建立更好的英語語感及能力。
國際化校園 7成非華語學生
中華基督教會桂華山中學是一所基督教學校,謹守校訓“愛人如己”,這種精神充分體現在學校招收非華語學生的政策上。中華基督教會桂華山中學校長黃仲良表示,學校自2013年開始招收非華語學生,由於學校在教學上盡量配合,教師又十分關顧非華語學生,逐漸建立口碑,令非華語學生數字陸續上升。現時校內7成學生為非華語學生,來自13個不同地方,形成一個國際化的校園。
黃校長透露,非華語班除中國語文及中國歷史科外,其餘科目皆用英語授課。校方為了幫助非華語學生融入香港,在課堂上花了不少心思,部分課堂如英文科、體育科及視藝科,會讓華語及非華語學生一起上課,而一些課外活動及周會,亦以雙語形式進行,讓學生一起參與,增加他們溝通和交流的機會。
學校部分課程則會因應非華語學生的需要而度身訂造,例如以GCSE中文科代替DSE中文課程;中國歷史科參照教育局的課程指引,減少朝代更替的內容,令他們較易掌握。對於中英文皆不流利的新來港非華語學生,學校會在午膳時間,安排土生土長的非華語教學助理負責照顧,幫助他們盡快學好基本的中英文溝通。學生支援小組內,亦有導師專責照顧非華語學生,帶他們到香港各地參觀,加上學校設有大哥哥大姐姐計劃,由高年級學生照顧新生,令他們盡快融入校園。
學校每年都會舉行不同類型的文化交流活動,讓非華語學生融入校園,同時也讓本地學生見識世界,例如在才藝表演日,學生會表演各自的民族舞蹈,而學校的華山劇場於午膳時間會播放電影,讓學生邊看電影邊學習中文。黃校長指出,學校大部分活動都是免費,即使收費活動,學校亦會提供額外津貼,減輕學生家庭的經濟負擔。
營造英語環境 助學生改進英文
學校幫助非華語學生融入香港,同時也讓華語學生得益。勞敏儀副校長表示,非華語學生一般較主動、積極和投入課堂,可帶動學習氣氛,而且他們以英語溝通為主,豐富了學校的英語環境,令華語學生有更多聽和講英語的機會。
莫嘉雯副校長指出,中一至中六級英文課也是以分組形式進行,每組也有華語學生和非華語學生一同學習英語。為照顧華語學生的學習需要,學校特別增聘一位校本外籍英語老師(School-based NET Teacher),並會為本地華語學生增加一節英語課堂教授拼音及基本語法,貼近他們的學習需要。
學校的Language Studio每星期舉辦各類活動,聚焦改善學生的表達能力。學校亦會舉辦及參與多項校內、外活動及比賽,讓學生有更多接觸英文的機會。該校有同學連續兩年奪得ICAS國際聯校學科評估及比賽最高榮譽,並於教育局舉辦的Time to Talk中獲得冠軍。學校亦經常舉辦境外交流團,今年便到訪澳洲布里斯班。種種措施,都是希望增強學生對講英語的信心。
黃校長進一步表示,學校很關注內地新來港學生,特設新來港學童支援小組,以專人教導他們學好廣東話,又在課外為他們補習英文,更會為有需要的學生作出個別學習支援,希望幫助他們提升英文水平,考入本地大學。
國民教育與生涯規劃 認識國家 認識自己
國民教育也是學校的發展重點,負責國民教育的陳衛新老師表示,2022學年開始,學校已將“加強國情教育”納入學校關注事項,並採取全校參與模式,包括舉行升旗儀式、“共賀龍年”中華文化周及姊妹學校計劃等,全方位推動國民教育。
課程方面,勞敏儀副校長透露,每科都會檢視課程內容,按課題加入國民教育元素,希望學生學習課本知識之餘,也懂得欣賞中國的發展成就。以經濟科為例,會在教授聯繫匯率時,講解聯繫匯率與國家經濟安全的關係。
陳衛新老師進一步指出,在“知”的層面,根據校內問卷數據顯示學生對中華文化有更多的了解;在“情”的層面,根據APASO數據,在國民身分的認同整體上有明顯增加;而學生在升旗儀式中舉止莊重、齊唱國歌、恪守禮儀,國歌領唱小組歌聲洪亮、精神飽滿,則達至“行”的層面。
最近學校積極推動姊妹學校計劃,已與清華附中志新學校等3間內地學校結成姊妹學校。雙方除進行簽約儀式,領導層亦在網上進行學校管理方面的交流,並進行管理層及教職員的拜訪交流活動。勞敏儀副校長表示,計劃新學年安排中二至中五共4級學生到姊妹學校交流,希望他們親身體會內地的生活與文化,從而擴闊視野,增加對國家現況與發展方向的認識。
學校也很重視學生的生涯規劃教育,莫嘉雯副校長指出:“學校為不同年級設定目標,而生涯規劃課便會圍繞這一目標為學生安排不同的活動,帶領學生尋找夢想。”負責生涯規劃的李良保老師透露,每級每年有兩節生涯規劃課,不同年級有不同目標,中一是D-Discover:自我探索,中二是R-Realize:職場初探,中三是E-Experience:體驗實踐,中四是A-Achieve:訂立目標,中五是M-Maximize:擴展潛能,中六是DREAM comes true:實現理想。
學校亦舉辦職業體驗活動及分享活動,其中最具規模的生涯規劃日,讓全校學生參與,上午邀請16個不同行業的專才來校作分享,下午則由中三、中五學生自行選取行業作主題講解,自行設計遊戲及簡介,讓中一、中二學生參與體驗。透過這些活動,希望可幫助學生了解自己、設定目標和提升學習動機。
https://res.youuu.com/zjres/2024/9/26/lq46eSeh5jil896YTX0TjpeDpezE3OCim5u.png
https://res.youuu.com/zjres/2024/9/26/TgsgfDBhJlzqJwL3L9IIG0pgN85cFUWUTEY.png
掃描二維碼分享到手機
+關註
香港是一個國際化的城市,任何族裔都有一展所長的機會。中華基督教會桂華山中學積極推行種族共融教育,吸引不少非華語學生入讀,既讓不同族裔不同背景的學生透過學習和交流,了解彼此的文化,擴闊視野,同時令學校營造優良的英語學習環境,幫助本地學生建立更好的英語語感及能力。
國際化校園 7成非華語學生
中華基督教會桂華山中學是一所基督教學校,謹守校訓“愛人如己”,這種精神充分體現在學校招收非華語學生的政策上。中華基督教會桂華山中學校長黃仲良表示,學校自2013年開始招收非華語學生,由於學校在教學上盡量配合,教師又十分關顧非華語學生,逐漸建立口碑,令非華語學生數字陸續上升。現時校內7成學生為非華語學生,來自13個不同地方,形成一個國際化的校園。
黃校長透露,非華語班除中國語文及中國歷史科外,其餘科目皆用英語授課。校方為了幫助非華語學生融入香港,在課堂上花了不少心思,部分課堂如英文科、體育科及視藝科,會讓華語及非華語學生一起上課,而一些課外活動及周會,亦以雙語形式進行,讓學生一起參與,增加他們溝通和交流的機會。
學校部分課程則會因應非華語學生的需要而度身訂造,例如以GCSE中文科代替DSE中文課程;中國歷史科參照教育局的課程指引,減少朝代更替的內容,令他們較易掌握。對於中英文皆不流利的新來港非華語學生,學校會在午膳時間,安排土生土長的非華語教學助理負責照顧,幫助他們盡快學好基本的中英文溝通。學生支援小組內,亦有導師專責照顧非華語學生,帶他們到香港各地參觀,加上學校設有大哥哥大姐姐計劃,由高年級學生照顧新生,令他們盡快融入校園。
學校每年都會舉行不同類型的文化交流活動,讓非華語學生融入校園,同時也讓本地學生見識世界,例如在才藝表演日,學生會表演各自的民族舞蹈,而學校的華山劇場於午膳時間會播放電影,讓學生邊看電影邊學習中文。黃校長指出,學校大部分活動都是免費,即使收費活動,學校亦會提供額外津貼,減輕學生家庭的經濟負擔。
營造英語環境 助學生改進英文
學校幫助非華語學生融入香港,同時也讓華語學生得益。勞敏儀副校長表示,非華語學生一般較主動、積極和投入課堂,可帶動學習氣氛,而且他們以英語溝通為主,豐富了學校的英語環境,令華語學生有更多聽和講英語的機會。
莫嘉雯副校長指出,中一至中六級英文課也是以分組形式進行,每組也有華語學生和非華語學生一同學習英語。為照顧華語學生的學習需要,學校特別增聘一位校本外籍英語老師(School-based NET Teacher),並會為本地華語學生增加一節英語課堂教授拼音及基本語法,貼近他們的學習需要。
學校的Language Studio每星期舉辦各類活動,聚焦改善學生的表達能力。學校亦會舉辦及參與多項校內、外活動及比賽,讓學生有更多接觸英文的機會。該校有同學連續兩年奪得ICAS國際聯校學科評估及比賽最高榮譽,並於教育局舉辦的Time to Talk中獲得冠軍。學校亦經常舉辦境外交流團,今年便到訪澳洲布里斯班。種種措施,都是希望增強學生對講英語的信心。
黃校長進一步表示,學校很關注內地新來港學生,特設新來港學童支援小組,以專人教導他們學好廣東話,又在課外為他們補習英文,更會為有需要的學生作出個別學習支援,希望幫助他們提升英文水平,考入本地大學。
國民教育與生涯規劃 認識國家 認識自己
國民教育也是學校的發展重點,負責國民教育的陳衛新老師表示,2022學年開始,學校已將“加強國情教育”納入學校關注事項,並採取全校參與模式,包括舉行升旗儀式、“共賀龍年”中華文化周及姊妹學校計劃等,全方位推動國民教育。
課程方面,勞敏儀副校長透露,每科都會檢視課程內容,按課題加入國民教育元素,希望學生學習課本知識之餘,也懂得欣賞中國的發展成就。以經濟科為例,會在教授聯繫匯率時,講解聯繫匯率與國家經濟安全的關係。
陳衛新老師進一步指出,在“知”的層面,根據校內問卷數據顯示學生對中華文化有更多的了解;在“情”的層面,根據APASO數據,在國民身分的認同整體上有明顯增加;而學生在升旗儀式中舉止莊重、齊唱國歌、恪守禮儀,國歌領唱小組歌聲洪亮、精神飽滿,則達至“行”的層面。
最近學校積極推動姊妹學校計劃,已與清華附中志新學校等3間內地學校結成姊妹學校。雙方除進行簽約儀式,領導層亦在網上進行學校管理方面的交流,並進行管理層及教職員的拜訪交流活動。勞敏儀副校長表示,計劃新學年安排中二至中五共4級學生到姊妹學校交流,希望他們親身體會內地的生活與文化,從而擴闊視野,增加對國家現況與發展方向的認識。
學校也很重視學生的生涯規劃教育,莫嘉雯副校長指出:“學校為不同年級設定目標,而生涯規劃課便會圍繞這一目標為學生安排不同的活動,帶領學生尋找夢想。”負責生涯規劃的李良保老師透露,每級每年有兩節生涯規劃課,不同年級有不同目標,中一是D-Discover:自我探索,中二是R-Realize:職場初探,中三是E-Experience:體驗實踐,中四是A-Achieve:訂立目標,中五是M-Maximize:擴展潛能,中六是DREAM comes true:實現理想。
學校亦舉辦職業體驗活動及分享活動,其中最具規模的生涯規劃日,讓全校學生參與,上午邀請16個不同行業的專才來校作分享,下午則由中三、中五學生自行選取行業作主題講解,自行設計遊戲及簡介,讓中一、中二學生參與體驗。透過這些活動,希望可幫助學生了解自己、設定目標和提升學習動機。
https://res.youuu.com/zjres/2024/9/26/lq46eSeh5jil896YTX0TjpeDpezE3OCim5u.png
https://res.youuu.com/zjres/2024/9/26/TgsgfDBhJlzqJwL3L9IIG0pgN85cFUWUTEY.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