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宏偉 | 全國政協委員、香港科技大學(廣州)副校長、香港科技大學霍英東研究生院院長
中華民族在風雨兼程中實現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跨越。香港作為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始終與祖國同呼吸、共命運,以其獨特的科創資源與卓越的高等教育,為國家的發展注入不竭動力。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5周年,值此慶祝之際,我們深入探討香港如何在新時代背景下,進一步發揮科創資源、高等教育優勢,服務國家所需,共繪民族復興的壯麗畫卷。
今年7月,中共二十屆三中全會勝利召開,為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繪製了宏偉藍圖。教育、科技、人才作為基礎性、戰略性支撐,被賦予了前所未有的重要使命。其中,教育是基礎,科技是動力,人才是根本。香港可以充分發揮自身優勢,積極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為國家培養有中國心的國際化科創人才貢獻力量。
人才來源有兩種:吸引外來人才和培育本土人才。前者能解決短期問題,但搶也要向外搶,在國際市場上搶,不要在內部搶。從長遠來看,培養人才方為上策。香港擁有在國際享負盛名的高等學府、與國際接軌的高品質課程,大學在學術研究的品質和力量上都處於世界領先水平。因此,香港可以充分利用其優質教育和科創資源,積極回應國家號召,成為國家人才培養和科技創新體系中的重要一環,在國際舞台講好中國及香港故事。為此,我們必須軟硬兼施。「軟」指的是教育及人才培養體系,「硬」指的是教育硬件的配套建設。我根據調研提出以下三點建議。
建設香港國際教育樞紐
在軟的方面, 香港可以通過建設國際教育樞紐,打造小學、中學、大學全過程國際化培養體系,從而一方面為自身拓展辦學空間、創造發展機遇,另一方面吸引國際優質生源,培育具有中國心和全球競爭力的國際化人才,助力推動國家建設教育、科技、人才強國。
去年兩會,我提交了一份「推進國家『一帶一路』倡議、建設香港國際教育中心」的提案。該提案部分建議已被特區政府採納,《2023年施政報告》已提出將建設香港成為國際專上教育樞紐,並推出一系列措施,例如增設來自「一帶一路」國家本科生的獎學金, 並把錄取外地本科生的比例從20%增加到40%等。建議政府下一步除繼續加大力度支持大學培養科技人才外,同時將國際教育樞紐的建設拓展至中學和小學。英國、美國可以提供國際教育至小學和中學,為什麼香港不可以呢?
成立香港與中西部大學聯盟
發展教育,培養人才,香港可以充分發揮自身國際化及高等教育的優勢,深化與內地高校的合作,加快與內地形成合力,助力國家高品質教育體系建設。今年兩會,我另外一份提案是「建議成立香港與中西部大學聯盟」。國家發展靠人才,而中西部地區人口眾多,生源豐富,潛力充沛。資料顯示,中西部地區人口佔全國總人口約53%,目前有高等學校1,465所,佔全國總量的53%。但在2022年新一輪「雙一流」大學建設中,中西部只有48所建設高校(佔全國總量的33%)、123個建設學科(佔全國總量的28%)入選。考慮到現時的高校聯盟,如滬港大學聯盟、粵港澳高校聯盟、京港大學聯盟,並沒有中西部大學的參與,而東、中西部的高等教育區域發展不平衡的問題嚴重。國家應高度重視中西部高等教育發展,提出要振興中西部地區高等教育。因此,香港可以幫助中西部高等教育探索新型國際競爭格局下國際合作交流的新模式。此舉可以將香港吸引與培養科創人才的實際需求,與國家「一帶一路」教育行動的戰略結合起來,並實現互利共贏。
具體建議包括:第一,由教育部和香港特區政府教育局聯合推動成立香港與中西部大學聯盟。聯盟旨在加強人才培養、學術交流和科學研究等領域的交流合作,實現互利共贏的同時,發揮香港高等教育的國際化優勢,推動中西部地區高等教育與國際接軌。第二,開發聯盟高校間本科生、研究生的雙學位或交換生項目。利用遠端教育的優勢,打通香港優質課程與中西部地區大學共用機制。第三,優化多元激勵政策,鼓勵香港大學教師到中西部地區大學進行實地授課、學術講座;組織中西部地區教師和行政管理人員赴港培訓,由香港的大學聯盟成員提供短期定制化培訓班;開展如博士後培養等人才項目,資助中西部地區大學年輕的科研人員到香港進行學術訪問和交流。第四,聯盟的運營由國家及地方政府共同資助5年。5年後進行項目評估,根據評估結果對聯盟的定位及運作模式進行調整與優化。經費來源除政府資金外,還應充分調動各方社會資源的參與,如企業或校友贊助。
建設「香港中國綜合性科技館」
在硬體配套方面,建議建設創新、先進的「香港中國綜合性科技館」,作為科技教育的配套設施。因為科技人才的培養,需要軟硬體結合,需要學校與社會聯動,更要從小開始激發科學興趣、熏陶科學精神。
香港中小學現時大力推動STEAM教育,大學增開創科課程,推出創科實習計劃。但是推廣科學普及,還應當充分利用社會這一重要場所,強調創科文化的建設。《香港創新科技發展藍圖》中提出「善用科學相關展館推廣全民科普教育」,其實步子可以再邁大一點,在香港建設一所綜合性、國家級乃至世界級的科技館。
今年兩會,我提交了一份提案,建議參考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模式,與位於北京的中國科技館合作,整合粵港澳大灣區科學館資源優勢,依託香港、輻射灣區,建設「香港中國綜合性科學館」。
具體建議包括:第一,與中國科技館合作,整合灣區科學教育資源,助力科技人才培養。承擔科學教育、對外科技展示和宣傳、協同科技產業發展的功能。整合粵港澳大灣區科學館資源優勢,依託香港、輻射灣區,建設一所綜合性、國家級乃至世界級的科技館。建立「館校結合」長效發展機制,助力科技人才培養。開展科普參觀、研學等活動,與灣區教育主管部門、學校合作,鼓勵學生定期到科技館開展科學課,推動STEAM教育。引導青少年熱愛、崇尚科學。
第二,講好中國科技故事,建設新時代的愛國基地,增強家國意識和愛國精神。展示中國從古到今高水平科技成果和科技攻關事跡,利用香港特殊的人文、地理及歷史背景,向世界觀眾講好中國科技故事和科學精神,增強公眾家國意識和愛國精神、展示國家實力。通過科技館的平台,促進科技文化國際交流互動,建立全球合作夥伴關係。舉辦系列主題展、科創比賽、國際科創盛事等活動,用香港視窗拓展國際網路,擴大中國科技的國際影響力,展現國家文化軟實力。
第三,將科技館融入科創生態體系,推動科研成果轉化和產業發展。聯合社會力量,探索多元主體參與科技館建設的合作機制。通過科技賦能,將科技館融入科技產業的創新生態體系。當前科創生態由基礎研究、技術攻關、成果產業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撐等環節組成。科技館功能應融入其中成為重要一環,利用前沿科技將科學教育的社會服務屬性與促進產業發展的經濟屬性有機結合,促進各主體間協作,推動成果轉化和產業發展。例如,通過生成式人工智能製作視頻吸引公眾參與科創活動;提供人工智能賦能的互動平台,展示科創成果,促進研發與投資間的溝通。
總的來說,站在新的歷史起點,聚集中國式現代化這一核心主題,國家對未來五年的全面深化改革作了系統部署,為香港的發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動力。在當前形勢下,國家將著力推動經濟向更高質量的發展轉型,通過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強化創新作為發展的核心驅動力。香港要繼續發揮優勢,找準機遇,積極融入國家發展大局,通過培養有中國心的國際化科創人才,為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貢獻力量。在新時代的征程中,書寫與祖國共同繁榮發展的新篇章,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不懈奮鬥。
本文發表於《紫荊論壇》2024年7-9月號
掃描二維碼分享到手機
+關註
吳宏偉 | 全國政協委員、香港科技大學(廣州)副校長、香港科技大學霍英東研究生院院長
中華民族在風雨兼程中實現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跨越。香港作為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始終與祖國同呼吸、共命運,以其獨特的科創資源與卓越的高等教育,為國家的發展注入不竭動力。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5周年,值此慶祝之際,我們深入探討香港如何在新時代背景下,進一步發揮科創資源、高等教育優勢,服務國家所需,共繪民族復興的壯麗畫卷。
今年7月,中共二十屆三中全會勝利召開,為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繪製了宏偉藍圖。教育、科技、人才作為基礎性、戰略性支撐,被賦予了前所未有的重要使命。其中,教育是基礎,科技是動力,人才是根本。香港可以充分發揮自身優勢,積極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為國家培養有中國心的國際化科創人才貢獻力量。
人才來源有兩種:吸引外來人才和培育本土人才。前者能解決短期問題,但搶也要向外搶,在國際市場上搶,不要在內部搶。從長遠來看,培養人才方為上策。香港擁有在國際享負盛名的高等學府、與國際接軌的高品質課程,大學在學術研究的品質和力量上都處於世界領先水平。因此,香港可以充分利用其優質教育和科創資源,積極回應國家號召,成為國家人才培養和科技創新體系中的重要一環,在國際舞台講好中國及香港故事。為此,我們必須軟硬兼施。「軟」指的是教育及人才培養體系,「硬」指的是教育硬件的配套建設。我根據調研提出以下三點建議。
建設香港國際教育樞紐
在軟的方面, 香港可以通過建設國際教育樞紐,打造小學、中學、大學全過程國際化培養體系,從而一方面為自身拓展辦學空間、創造發展機遇,另一方面吸引國際優質生源,培育具有中國心和全球競爭力的國際化人才,助力推動國家建設教育、科技、人才強國。
去年兩會,我提交了一份「推進國家『一帶一路』倡議、建設香港國際教育中心」的提案。該提案部分建議已被特區政府採納,《2023年施政報告》已提出將建設香港成為國際專上教育樞紐,並推出一系列措施,例如增設來自「一帶一路」國家本科生的獎學金, 並把錄取外地本科生的比例從20%增加到40%等。建議政府下一步除繼續加大力度支持大學培養科技人才外,同時將國際教育樞紐的建設拓展至中學和小學。英國、美國可以提供國際教育至小學和中學,為什麼香港不可以呢?
成立香港與中西部大學聯盟
發展教育,培養人才,香港可以充分發揮自身國際化及高等教育的優勢,深化與內地高校的合作,加快與內地形成合力,助力國家高品質教育體系建設。今年兩會,我另外一份提案是「建議成立香港與中西部大學聯盟」。國家發展靠人才,而中西部地區人口眾多,生源豐富,潛力充沛。資料顯示,中西部地區人口佔全國總人口約53%,目前有高等學校1,465所,佔全國總量的53%。但在2022年新一輪「雙一流」大學建設中,中西部只有48所建設高校(佔全國總量的33%)、123個建設學科(佔全國總量的28%)入選。考慮到現時的高校聯盟,如滬港大學聯盟、粵港澳高校聯盟、京港大學聯盟,並沒有中西部大學的參與,而東、中西部的高等教育區域發展不平衡的問題嚴重。國家應高度重視中西部高等教育發展,提出要振興中西部地區高等教育。因此,香港可以幫助中西部高等教育探索新型國際競爭格局下國際合作交流的新模式。此舉可以將香港吸引與培養科創人才的實際需求,與國家「一帶一路」教育行動的戰略結合起來,並實現互利共贏。
具體建議包括:第一,由教育部和香港特區政府教育局聯合推動成立香港與中西部大學聯盟。聯盟旨在加強人才培養、學術交流和科學研究等領域的交流合作,實現互利共贏的同時,發揮香港高等教育的國際化優勢,推動中西部地區高等教育與國際接軌。第二,開發聯盟高校間本科生、研究生的雙學位或交換生項目。利用遠端教育的優勢,打通香港優質課程與中西部地區大學共用機制。第三,優化多元激勵政策,鼓勵香港大學教師到中西部地區大學進行實地授課、學術講座;組織中西部地區教師和行政管理人員赴港培訓,由香港的大學聯盟成員提供短期定制化培訓班;開展如博士後培養等人才項目,資助中西部地區大學年輕的科研人員到香港進行學術訪問和交流。第四,聯盟的運營由國家及地方政府共同資助5年。5年後進行項目評估,根據評估結果對聯盟的定位及運作模式進行調整與優化。經費來源除政府資金外,還應充分調動各方社會資源的參與,如企業或校友贊助。
建設「香港中國綜合性科技館」
在硬體配套方面,建議建設創新、先進的「香港中國綜合性科技館」,作為科技教育的配套設施。因為科技人才的培養,需要軟硬體結合,需要學校與社會聯動,更要從小開始激發科學興趣、熏陶科學精神。
香港中小學現時大力推動STEAM教育,大學增開創科課程,推出創科實習計劃。但是推廣科學普及,還應當充分利用社會這一重要場所,強調創科文化的建設。《香港創新科技發展藍圖》中提出「善用科學相關展館推廣全民科普教育」,其實步子可以再邁大一點,在香港建設一所綜合性、國家級乃至世界級的科技館。
今年兩會,我提交了一份提案,建議參考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模式,與位於北京的中國科技館合作,整合粵港澳大灣區科學館資源優勢,依託香港、輻射灣區,建設「香港中國綜合性科學館」。
具體建議包括:第一,與中國科技館合作,整合灣區科學教育資源,助力科技人才培養。承擔科學教育、對外科技展示和宣傳、協同科技產業發展的功能。整合粵港澳大灣區科學館資源優勢,依託香港、輻射灣區,建設一所綜合性、國家級乃至世界級的科技館。建立「館校結合」長效發展機制,助力科技人才培養。開展科普參觀、研學等活動,與灣區教育主管部門、學校合作,鼓勵學生定期到科技館開展科學課,推動STEAM教育。引導青少年熱愛、崇尚科學。
第二,講好中國科技故事,建設新時代的愛國基地,增強家國意識和愛國精神。展示中國從古到今高水平科技成果和科技攻關事跡,利用香港特殊的人文、地理及歷史背景,向世界觀眾講好中國科技故事和科學精神,增強公眾家國意識和愛國精神、展示國家實力。通過科技館的平台,促進科技文化國際交流互動,建立全球合作夥伴關係。舉辦系列主題展、科創比賽、國際科創盛事等活動,用香港視窗拓展國際網路,擴大中國科技的國際影響力,展現國家文化軟實力。
第三,將科技館融入科創生態體系,推動科研成果轉化和產業發展。聯合社會力量,探索多元主體參與科技館建設的合作機制。通過科技賦能,將科技館融入科技產業的創新生態體系。當前科創生態由基礎研究、技術攻關、成果產業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撐等環節組成。科技館功能應融入其中成為重要一環,利用前沿科技將科學教育的社會服務屬性與促進產業發展的經濟屬性有機結合,促進各主體間協作,推動成果轉化和產業發展。例如,通過生成式人工智能製作視頻吸引公眾參與科創活動;提供人工智能賦能的互動平台,展示科創成果,促進研發與投資間的溝通。
總的來說,站在新的歷史起點,聚集中國式現代化這一核心主題,國家對未來五年的全面深化改革作了系統部署,為香港的發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動力。在當前形勢下,國家將著力推動經濟向更高質量的發展轉型,通過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強化創新作為發展的核心驅動力。香港要繼續發揮優勢,找準機遇,積極融入國家發展大局,通過培養有中國心的國際化科創人才,為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貢獻力量。在新時代的征程中,書寫與祖國共同繁榮發展的新篇章,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不懈奮鬥。
本文發表於《紫荊論壇》2024年7-9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