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小莊 | 深圳大學港澳基本法研究中心前教授、紫荊研究院高級研究員
中共二十屆三中全會對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作出系統部署,受到國際社會高度關注。 當前,需要向國際社會講好中國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持續推進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對外開放,讓世界共享中國機遇、實現互利共贏光明前景的故事,進一步增強國際社會對中國式現代化的了解和認識。
中國貿易依存度與內外雙循環實現轉換
貿易依存度是經濟學家描述外貿與GDP比例關係而提出的概念。一般而言,如外貿額佔GDP的40%,意味著經濟以內循環為主;佔60%以上則以外循環為主。從新中國成立到改革開放,中國經濟以內循環為主。1980年,中國GDP約2,000億美元,外貿額約200億美元,外貿額佔GDP比重僅10%,這說明外循環嚴重不足。中國不實行改革開放,經濟有可能就是死路一條。
加入WTO以後,中國外循環的潛能逐漸發揮出來。外貿增長速度遠高於GDP增長速度。到2002年,中國外貿額已達6,000億美元,加上服務貿易額,外貿依存度接近40%,中國經濟進入了以外循環為主的新格局。到2006年,中國外貿依存度已達到67%,實現了更大範圍、更高水平的對外開放。這是中國加入WTO後採取出口導向的結果。
自新中國成立以來,美國對中國長期奉行限制有科技含量產品出口的政策,在改革開放以後仍然如此。但就服務貿易而論,美國優勢很大,中國仍處於劣勢。中國需要增加服務貿易在外貿中的比重,實現一般貿易和服務貿易共同發展。中國加入WTO後成為外循環經濟體,發揮了第一外貿大國的比較優勢,獲益於發达國家製造業利潤的大轉移。除加強服務貿易外,中國應當注意逐步實現高質中速發展以及內外雙向循環的動態發展。外貿依存度的數據可以引領本國內外雙循環的協調發展,應對不期而遇的外來制裁。
中國有效應對西方轉嫁經濟危機和本國經濟難題
一些西方國家不時發生經濟危機。狹義地說,資本主義國家市場經濟再生產不完全是有序的,有可能是無序的,有發生周期性過剩生產危機的可能。在生產過剩的經濟危機中,大量產品賣不出去,許多企業倒閉,生產下降,失業增多。廣義而言,擴大債務、濫發鈔票、濫發金融衍生產品、量化寬鬆等也會引發金融危機。從這個意義上說,不管是資本主義國家,還是非資本主義國家;不管是發達國家,還是不發达國家;不管是生產過剩,還是生產不足,都有可能引發經濟危機。特別是某些發达國家,一旦發生經濟危機,就企圖向其他國家轉嫁危機,甚至不惜採用非法、非常規方法,製造貿易摩擦,制裁他國。
2007-2008年,美國發生次貸違危機從而引發全球金融海嘯,中國遭受的負面影響主要有兩個方面:
一是中國電器產品訂單大量被取消,有出口缺口轉內需市場的需要。本來家電出口可以享有出口退稅,因次貸危機造成外國電器產品訂單被大量取消,中國是受害者。中國政府因時制宜,實行家電下鄉政策,鼓勵農民消費。對農民購買彩電、冰箱、洗衣機、手機、空調、電腦、熱水器、微波爐、電磁爐等家電產品作出補貼,中央財政負擔80%,地方財政負擔20%。前後實施五年,可謂一舉多得。
二是美國採用「量化寬鬆」政策向包括中國在內的其他國家轉嫁次貸危機。美國應對危機手段過於簡單化,讓雷曼公司破產,並讓雷曼公司及其客戶自己承擔損失。對受牽連的各種經濟活動,美國以鄰為壑,採取「量化寬鬆」政策,向其他國家轉嫁。如果這種情況發生,中國實體經濟將會發生足以危害健康的金融「水腫」,百姓大量儲蓄將被金融衍生工具所稀釋,並轉移到美國金融「大鱷」手裡。如果中國不願意分擔美國的虧損,中美就會出現各種摩擦和矛盾。為此,中國政府採取了積極的財政政策,加快基礎設施建設。中國高速公路從2008年的6.03萬公里增加到2012年9.62萬公里;高速鐵路則從1,035公里增加到9,463公里,基建工程對GDP可以發生3的乘數效應。中國大力推動「一帶一路」建設,十年來效果正在逐步體現。
中國深化自貿試驗區改革 大力推動自由貿易
有國際輿論認為,中國在推出積極的財政政策後出現「產能過剩」, 大宗產品在本國賣不出去,致使企業倒閉,失業增多,以此推銷到「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這明顯是個偽命題。
任何國家都有「剩餘產能」,折舊後但仍繼續生產的產能、加班加點生產的產能,也都可能被理解為「剩餘產能」。但剩餘產能未必造成生產過剩,觸發經濟危機。有剩餘產能不等於生產過剩,無序擴大再生產,才可能造成生產過剩。中國過去實行計劃經濟,後來實行市場經濟,並施以宏觀調控,能夠及時發現和有效糾正危機。
中國的改革開放開始在東部沿海城市先行,隨後逐漸拓展到全國。近年來,中國開始試點建立自由貿易試驗區。2013年,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最先掛牌成立;到2023年,共有8批中國自由貿易試驗區成立。中國31個省級行政區(含新疆)已有22個被批准建立自由貿易試驗區,體現國家推動自由貿易、維持多邊主義的決心。
中國房地產不會重蹈日本覆轍
房地產對中國經濟的拉動作用明顯,2021年商品房銷售額達到18.2萬億人民幣(下同)的歷史峰值,2023年下降至11.6萬億,兩者有6.6萬億的缺口。目前來看,中國電動車、鋰電池、太陽能板「新三樣」的年出口量約1萬億,替補不了6萬多億的缺口。但再過3至5年,加上出口增長,「新三樣」的替補功能才有可能更加顯現,中國的新質生產力也可能湧現。
6.6萬億的缺口確實是一個難題,但並非不可處理。對造成房地產泡沫的、進行欺詐性借貸的房地產商和借貸失控的貸款銀行,應按照相關法律處理。中國城市化進度和城市規劃也應適當調整。對中國的商品房,可以開拓租賃和買賣兩個市場,國家嚴格評估兩類市場,按照成本價,並給予一定折扣,由國家發行國債承接,進行嚴格審計,該賣的賣,該出租的出租,以符合本地城市的規劃。不接受政府條件的地產商按破產程序處理。對于有欠債的個人、家庭或者公司,如果是投機性的,由債權人按破產程序處理;如果是自住房屋,貸款銀行對房貸的年期可以作適當的延長。由當地政府制定政策、形成規定,按司法程序處理。
面對房地產問題,中國不會重蹈日本覆轍。中國人口和經濟規模巨大,工具箱的應對方法很多。但也不能掉以輕心,涉及房地產問題的地方政府應當根據實際情況做好應對,防止「泡沫」擴大。
促進各種所有制經濟優勢互補、共同發展
《憲法》第六條規定:「國家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堅持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堅持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分配制度」。中國多種所有制的存在,是處理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的積極因素。西方媒體經常炒作所謂中國「國進民退」問題,這與炒作中國「產能過剩」一樣,都是「偽命題」。對於影響國計民生的產業,國有企業佔據主導地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並不排斥民營經濟。中共二十屆三中全會公報明確指出,要毫不動搖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毫不動搖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在一些行業和領域,民營企業的稅收、產值、研發、就業人數的佔比較高。
妥善應對和反擊美國挑起的貿易戰科技戰
戰後,國際貿易體系是在美國布雷頓森林(Bretton Woods)的基礎上形成的。數十年來,一個龐大的、包含國際貿易、國際經濟、國際金融、國際投資、國際商法和國際銀行等學科的法學體系也由此滲透到世界各國。美國是制度的制定者,中國是「後學者」;在法學學科上,中國也還未能居上。但美國卻要以中國為頭號假想敵進行貿易對抗和科技競爭,特別是對非高科技產品徵稅,背負以老欺少的罵名,如還佔不到便宜,就是一場鬧劇。
美國強徵關稅的普通商品,大部分不在本國生產,並無保護本國產業的說法。如果中國貨沒有競爭力,沒有人買,美國並無逆差。如果中國貨物美價廉,應當讓美國人民有所選擇。如果增加了關稅還是有人買,越加關稅,貿易赤字就越多,價格越貴,民怨越多。只有美國自家也生產,或勞駕近鄰幫著生產,或以民粹主義立法禁售,才有可能消減貿赤,但本國要付出不必要的代價。加稅減赤,也是天方夜譚。否則,加稅只能加價,增加通膨。到消費者購買力疲軟,就會進口過剩,觸發經濟危機。美國這樣做只會自食惡果。
美國以國家安全為由頭,限制芯片對華出口,醉翁之意就不在減赤,而在於打壓中國高科技芯片發展。目前,1納米的芯片可容納更多的集成電路元件,算是最先進制程。但據「摩爾定律」,集成電路元件數量每18個月翻一番,中國從5納米趕上來,估計只要3年多時間。但也有說法,追上1納米需時更長。面對技術難題,中國可以兩條腿走路,一方面繼續提高先進制程,另一方面提高封裝技術。歷史已經證明,中國人的鬥志和智慧是激發出來的,在芯片問題上也必然如此。
本文發表於《紫荊論壇》2024年7-9月號
掃描二維碼分享到手機
+關註
宋小莊 | 深圳大學港澳基本法研究中心前教授、紫荊研究院高級研究員
中共二十屆三中全會對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作出系統部署,受到國際社會高度關注。 當前,需要向國際社會講好中國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持續推進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對外開放,讓世界共享中國機遇、實現互利共贏光明前景的故事,進一步增強國際社會對中國式現代化的了解和認識。
中國貿易依存度與內外雙循環實現轉換
貿易依存度是經濟學家描述外貿與GDP比例關係而提出的概念。一般而言,如外貿額佔GDP的40%,意味著經濟以內循環為主;佔60%以上則以外循環為主。從新中國成立到改革開放,中國經濟以內循環為主。1980年,中國GDP約2,000億美元,外貿額約200億美元,外貿額佔GDP比重僅10%,這說明外循環嚴重不足。中國不實行改革開放,經濟有可能就是死路一條。
加入WTO以後,中國外循環的潛能逐漸發揮出來。外貿增長速度遠高於GDP增長速度。到2002年,中國外貿額已達6,000億美元,加上服務貿易額,外貿依存度接近40%,中國經濟進入了以外循環為主的新格局。到2006年,中國外貿依存度已達到67%,實現了更大範圍、更高水平的對外開放。這是中國加入WTO後採取出口導向的結果。
自新中國成立以來,美國對中國長期奉行限制有科技含量產品出口的政策,在改革開放以後仍然如此。但就服務貿易而論,美國優勢很大,中國仍處於劣勢。中國需要增加服務貿易在外貿中的比重,實現一般貿易和服務貿易共同發展。中國加入WTO後成為外循環經濟體,發揮了第一外貿大國的比較優勢,獲益於發达國家製造業利潤的大轉移。除加強服務貿易外,中國應當注意逐步實現高質中速發展以及內外雙向循環的動態發展。外貿依存度的數據可以引領本國內外雙循環的協調發展,應對不期而遇的外來制裁。
中國有效應對西方轉嫁經濟危機和本國經濟難題
一些西方國家不時發生經濟危機。狹義地說,資本主義國家市場經濟再生產不完全是有序的,有可能是無序的,有發生周期性過剩生產危機的可能。在生產過剩的經濟危機中,大量產品賣不出去,許多企業倒閉,生產下降,失業增多。廣義而言,擴大債務、濫發鈔票、濫發金融衍生產品、量化寬鬆等也會引發金融危機。從這個意義上說,不管是資本主義國家,還是非資本主義國家;不管是發達國家,還是不發达國家;不管是生產過剩,還是生產不足,都有可能引發經濟危機。特別是某些發达國家,一旦發生經濟危機,就企圖向其他國家轉嫁危機,甚至不惜採用非法、非常規方法,製造貿易摩擦,制裁他國。
2007-2008年,美國發生次貸違危機從而引發全球金融海嘯,中國遭受的負面影響主要有兩個方面:
一是中國電器產品訂單大量被取消,有出口缺口轉內需市場的需要。本來家電出口可以享有出口退稅,因次貸危機造成外國電器產品訂單被大量取消,中國是受害者。中國政府因時制宜,實行家電下鄉政策,鼓勵農民消費。對農民購買彩電、冰箱、洗衣機、手機、空調、電腦、熱水器、微波爐、電磁爐等家電產品作出補貼,中央財政負擔80%,地方財政負擔20%。前後實施五年,可謂一舉多得。
二是美國採用「量化寬鬆」政策向包括中國在內的其他國家轉嫁次貸危機。美國應對危機手段過於簡單化,讓雷曼公司破產,並讓雷曼公司及其客戶自己承擔損失。對受牽連的各種經濟活動,美國以鄰為壑,採取「量化寬鬆」政策,向其他國家轉嫁。如果這種情況發生,中國實體經濟將會發生足以危害健康的金融「水腫」,百姓大量儲蓄將被金融衍生工具所稀釋,並轉移到美國金融「大鱷」手裡。如果中國不願意分擔美國的虧損,中美就會出現各種摩擦和矛盾。為此,中國政府採取了積極的財政政策,加快基礎設施建設。中國高速公路從2008年的6.03萬公里增加到2012年9.62萬公里;高速鐵路則從1,035公里增加到9,463公里,基建工程對GDP可以發生3的乘數效應。中國大力推動「一帶一路」建設,十年來效果正在逐步體現。
中國深化自貿試驗區改革 大力推動自由貿易
有國際輿論認為,中國在推出積極的財政政策後出現「產能過剩」, 大宗產品在本國賣不出去,致使企業倒閉,失業增多,以此推銷到「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這明顯是個偽命題。
任何國家都有「剩餘產能」,折舊後但仍繼續生產的產能、加班加點生產的產能,也都可能被理解為「剩餘產能」。但剩餘產能未必造成生產過剩,觸發經濟危機。有剩餘產能不等於生產過剩,無序擴大再生產,才可能造成生產過剩。中國過去實行計劃經濟,後來實行市場經濟,並施以宏觀調控,能夠及時發現和有效糾正危機。
中國的改革開放開始在東部沿海城市先行,隨後逐漸拓展到全國。近年來,中國開始試點建立自由貿易試驗區。2013年,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最先掛牌成立;到2023年,共有8批中國自由貿易試驗區成立。中國31個省級行政區(含新疆)已有22個被批准建立自由貿易試驗區,體現國家推動自由貿易、維持多邊主義的決心。
中國房地產不會重蹈日本覆轍
房地產對中國經濟的拉動作用明顯,2021年商品房銷售額達到18.2萬億人民幣(下同)的歷史峰值,2023年下降至11.6萬億,兩者有6.6萬億的缺口。目前來看,中國電動車、鋰電池、太陽能板「新三樣」的年出口量約1萬億,替補不了6萬多億的缺口。但再過3至5年,加上出口增長,「新三樣」的替補功能才有可能更加顯現,中國的新質生產力也可能湧現。
6.6萬億的缺口確實是一個難題,但並非不可處理。對造成房地產泡沫的、進行欺詐性借貸的房地產商和借貸失控的貸款銀行,應按照相關法律處理。中國城市化進度和城市規劃也應適當調整。對中國的商品房,可以開拓租賃和買賣兩個市場,國家嚴格評估兩類市場,按照成本價,並給予一定折扣,由國家發行國債承接,進行嚴格審計,該賣的賣,該出租的出租,以符合本地城市的規劃。不接受政府條件的地產商按破產程序處理。對于有欠債的個人、家庭或者公司,如果是投機性的,由債權人按破產程序處理;如果是自住房屋,貸款銀行對房貸的年期可以作適當的延長。由當地政府制定政策、形成規定,按司法程序處理。
面對房地產問題,中國不會重蹈日本覆轍。中國人口和經濟規模巨大,工具箱的應對方法很多。但也不能掉以輕心,涉及房地產問題的地方政府應當根據實際情況做好應對,防止「泡沫」擴大。
促進各種所有制經濟優勢互補、共同發展
《憲法》第六條規定:「國家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堅持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堅持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分配制度」。中國多種所有制的存在,是處理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的積極因素。西方媒體經常炒作所謂中國「國進民退」問題,這與炒作中國「產能過剩」一樣,都是「偽命題」。對於影響國計民生的產業,國有企業佔據主導地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並不排斥民營經濟。中共二十屆三中全會公報明確指出,要毫不動搖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毫不動搖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在一些行業和領域,民營企業的稅收、產值、研發、就業人數的佔比較高。
妥善應對和反擊美國挑起的貿易戰科技戰
戰後,國際貿易體系是在美國布雷頓森林(Bretton Woods)的基礎上形成的。數十年來,一個龐大的、包含國際貿易、國際經濟、國際金融、國際投資、國際商法和國際銀行等學科的法學體系也由此滲透到世界各國。美國是制度的制定者,中國是「後學者」;在法學學科上,中國也還未能居上。但美國卻要以中國為頭號假想敵進行貿易對抗和科技競爭,特別是對非高科技產品徵稅,背負以老欺少的罵名,如還佔不到便宜,就是一場鬧劇。
美國強徵關稅的普通商品,大部分不在本國生產,並無保護本國產業的說法。如果中國貨沒有競爭力,沒有人買,美國並無逆差。如果中國貨物美價廉,應當讓美國人民有所選擇。如果增加了關稅還是有人買,越加關稅,貿易赤字就越多,價格越貴,民怨越多。只有美國自家也生產,或勞駕近鄰幫著生產,或以民粹主義立法禁售,才有可能消減貿赤,但本國要付出不必要的代價。加稅減赤,也是天方夜譚。否則,加稅只能加價,增加通膨。到消費者購買力疲軟,就會進口過剩,觸發經濟危機。美國這樣做只會自食惡果。
美國以國家安全為由頭,限制芯片對華出口,醉翁之意就不在減赤,而在於打壓中國高科技芯片發展。目前,1納米的芯片可容納更多的集成電路元件,算是最先進制程。但據「摩爾定律」,集成電路元件數量每18個月翻一番,中國從5納米趕上來,估計只要3年多時間。但也有說法,追上1納米需時更長。面對技術難題,中國可以兩條腿走路,一方面繼續提高先進制程,另一方面提高封裝技術。歷史已經證明,中國人的鬥志和智慧是激發出來的,在芯片問題上也必然如此。
本文發表於《紫荊論壇》2024年7-9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