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荊雜誌(記者彭彥)9月29日東莞報道:近日,東莞松山湖科學城建設再次迎來重要進展,先進阿秒激光設施正式獲得國家發改委概算批覆,項目即將開工建設,這意味着繼中國散裂中子源之後,又一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即將在東莞松山湖科學城落地,巍峨山下世界級大科學裝置集群重磅加碼。
作為大灣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先行啟動區,今年以來松山湖科學城圍繞市委、市政府決策部署,建設不斷加快、重大成果接連涌現、城市品質持續提升、人才吸引力顯著增強,圍繞打造“高端產業集聚地、科技創新引領地、科技和產業人才嚮往地、綠美建設和精細化管理示範地、深化改革先行地”目標,進一步強化引領東莞高質量發展的核心引擎作用,全力當好全市高質量發展的頂樑柱、領頭羊,加速邁向具有世界影響力的一流科學城。
大科學裝置集群再“上新”
阿秒激光首次為人們提供研究電子動力學的有力工具,為研究物理、化學、材料、信息、生物醫學等學科中的重大基礎科學問題提供嶄新的技術手段。2023年度的諾貝爾物理學獎,就頒發給阿秒激光領域的科學家。
阿秒是一個時間單位,1阿秒等於10的-18次方秒,比飛秒更短暫。人類想觀測電子的運動,研究電子的動力學過程,需充分利用先進阿秒激光設施。
“可以說,超快超強激光是拓展人類認知的重要工具之一,在某些方面甚至是獨一無二、不可替代的研究手段。”在去年松山湖材料實驗室舉辦的首屆超快激光應用發展大會上,中國科學院院士、松山湖材料實驗室主任汪衛華透露,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作為該裝置建設法人單位,攜松山湖材料實驗室,在松山湖建設國內首個先進阿秒激光設施,其中6條束線及實驗系統將落地東莞。
為建設管理運行好先進阿秒激光設施,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已聯合松山湖材料實驗室成立阿秒科學中心,已經聚集一大批國內外優秀的研究人員和工程技術人員,希望依託先進阿秒激光設施建成一個超快物質科學的國際化研究中心,協同中國散裂中子源等大科學裝置,在能源材料、信息材料以及基礎物理等領域做出國際一流的成績。
大科學裝置是前沿科學探索及技術創新突破的重要基礎支撐。先進阿秒激光設施建成後,將成為亞洲首個、世界第二個阿秒激光大科學裝置,該裝置也有望成為今年內松山湖迎來的第二個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項目。
今年3月底,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中國散裂中子源二期工程在松山湖啟動,預計2029年建成。屆時,裝置研究能力將大幅提升,實驗精度和效率將顯著提高,可為探索科學前沿、解決國家重大需求和產業發展中的關鍵科學問題提供科技利器。
此外,為推動南方先進光源的前期準備工作,去年以來,由國內代表性的用戶與從事同步輻射相關研究的專家組成的南方先進光源指導委員會,先後召開多次用戶會議,持續加快推進南方先進光源建設。
重大創新成果頻頻出圈
“1噸月壤或可滿足50人一天飲水!”不久前,一則中國科學家團隊關於嫦娥五號月壤的科研進展引發全球關注。這一有着松山湖材料實驗室研究團隊深度參與的重大成果,是松山湖科學城創新實力的又一體現。
隨着松山湖科學城加快建設,創新生態體系進一步完善,對於高水平創新成果的支撐作用持續增強,重要科研進展如雨後春筍般加速涌現。
近期,松山湖材料實驗室汪衛華院士團隊藉助原子製造及材料基因工程高通量的思想,利用現代激光快冷和古老的製備玻璃的助熔劑相結合工藝,成功將所有類型十多種單質金屬,製備成為室溫穩定的非晶態,解決了困擾學界的百年難題。
8月22日,中國散裂中子源在醫療領域產生的重大科技成果轉化項目BNCT也迎來新進展。當天,粵港澳大灣區東莞市硼中子俘獲治療(BNCT)研究中心正式動工,未來將成為國際前沿抗癌技術的重要基地,預計設置約300張研究牀位,為癌症患者帶來新的治療希望。
當前,松山湖科學城已集聚中國散裂中子源、松山湖材料實驗室等一批大裝置、大平台,擁有香港城市大學(東莞)、大灣區大學(松山湖校區)等6所高校、18家省級新型研發機構等一大批平台基地,構建起全鏈條全要素全過程的創新生態體系。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發佈的2024年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集中接收申請項目評審結果中,松山湖科學城“科創矩陣”表現不俗,包括東莞理工學院、松山湖材料實驗室、廣東醫科大學(東莞校區)、中國散裂中子源、大灣區大學(籌)在內,有5家單位入選超過10項。
今年9月中旬,松山湖材料實驗室學術委員會主任趙忠賢院士被授予“人民科學家”國家榮譽稱號,讓東莞松山湖科學城高熱度“出圈”,同時也成為松山湖科技與人才實力的生動寫照。
雙科學城聯動搭起新通道
7月底以來,一趟往返松山湖科學城與光明科學城之間的跨市公交假日專線成為了兩地衆多家庭週末出行的新選擇。
今年7月,大灣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先行啟動區獲批建設四周年之際,深圳光明科學城與東莞松山湖科學城達成《共同推進大灣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先行啟動區建設戰略合作協議》,在科學資源共建共享產業協同發展、交通互通互聯方面的聯動進一步加強,匯聚起先行啟動區建設最大合力。
根據兩地達成的合作協議,未來雙方將發揮各自優勢,共同推動科學資源共建共享、聯合開展關鍵技術攻關、共同推進產業協同發展,共同推動科技交流合作,共同打造“環巍峨山”科研圈和生活圈,共同打造一體化政策環境,進一步加強資源整合,推動科技創新、產業發展、城市建設等方面深化合作,實現互利共贏。
“湖光”專線在大灣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先行啟動區兩座科學城內建起一座溝通橋樑,也是兩地攜手推進大灣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的實質性舉措。
與此同時,松山湖科學城至光明科學城通道(東莞段二期)建設也傳來新進展,據東莞市交通投資集團有限公司透露,該通道計劃今年開工建設,而科學城通道(深圳段)當前正處於前期階段,力爭明年上半年開工建設。
屆時,東莞松山湖、深圳光明兩座科學城即將實現“雙向奔赴”——兩地車程有望縮短至20分鐘。
於雙科學城的企業機構而言,兩地“優”無止境的營商環境愈顯成色,多項政務服務業務“一窗通辦”,辦事更加暢通快捷;於雙科學城的群衆而言,灣區創新走廊各創新載體間教育、科技、人才領域互動交流進一步深入,科研服務、生活配套、住房保障、子女教育、醫療服務等相關配套條件有機會實現共通共享。
https://res.youuu.com/zjres/2024/9/30/nFyDitly5uDHjxY9zN4TL9qbzBOzea1kdKi.png
掃描二維碼分享到手機
+關註
紫荊雜誌(記者彭彥)9月29日東莞報道:近日,東莞松山湖科學城建設再次迎來重要進展,先進阿秒激光設施正式獲得國家發改委概算批覆,項目即將開工建設,這意味着繼中國散裂中子源之後,又一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即將在東莞松山湖科學城落地,巍峨山下世界級大科學裝置集群重磅加碼。
作為大灣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先行啟動區,今年以來松山湖科學城圍繞市委、市政府決策部署,建設不斷加快、重大成果接連涌現、城市品質持續提升、人才吸引力顯著增強,圍繞打造“高端產業集聚地、科技創新引領地、科技和產業人才嚮往地、綠美建設和精細化管理示範地、深化改革先行地”目標,進一步強化引領東莞高質量發展的核心引擎作用,全力當好全市高質量發展的頂樑柱、領頭羊,加速邁向具有世界影響力的一流科學城。
大科學裝置集群再“上新”
阿秒激光首次為人們提供研究電子動力學的有力工具,為研究物理、化學、材料、信息、生物醫學等學科中的重大基礎科學問題提供嶄新的技術手段。2023年度的諾貝爾物理學獎,就頒發給阿秒激光領域的科學家。
阿秒是一個時間單位,1阿秒等於10的-18次方秒,比飛秒更短暫。人類想觀測電子的運動,研究電子的動力學過程,需充分利用先進阿秒激光設施。
“可以說,超快超強激光是拓展人類認知的重要工具之一,在某些方面甚至是獨一無二、不可替代的研究手段。”在去年松山湖材料實驗室舉辦的首屆超快激光應用發展大會上,中國科學院院士、松山湖材料實驗室主任汪衛華透露,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作為該裝置建設法人單位,攜松山湖材料實驗室,在松山湖建設國內首個先進阿秒激光設施,其中6條束線及實驗系統將落地東莞。
為建設管理運行好先進阿秒激光設施,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已聯合松山湖材料實驗室成立阿秒科學中心,已經聚集一大批國內外優秀的研究人員和工程技術人員,希望依託先進阿秒激光設施建成一個超快物質科學的國際化研究中心,協同中國散裂中子源等大科學裝置,在能源材料、信息材料以及基礎物理等領域做出國際一流的成績。
大科學裝置是前沿科學探索及技術創新突破的重要基礎支撐。先進阿秒激光設施建成後,將成為亞洲首個、世界第二個阿秒激光大科學裝置,該裝置也有望成為今年內松山湖迎來的第二個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項目。
今年3月底,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中國散裂中子源二期工程在松山湖啟動,預計2029年建成。屆時,裝置研究能力將大幅提升,實驗精度和效率將顯著提高,可為探索科學前沿、解決國家重大需求和產業發展中的關鍵科學問題提供科技利器。
此外,為推動南方先進光源的前期準備工作,去年以來,由國內代表性的用戶與從事同步輻射相關研究的專家組成的南方先進光源指導委員會,先後召開多次用戶會議,持續加快推進南方先進光源建設。
重大創新成果頻頻出圈
“1噸月壤或可滿足50人一天飲水!”不久前,一則中國科學家團隊關於嫦娥五號月壤的科研進展引發全球關注。這一有着松山湖材料實驗室研究團隊深度參與的重大成果,是松山湖科學城創新實力的又一體現。
隨着松山湖科學城加快建設,創新生態體系進一步完善,對於高水平創新成果的支撐作用持續增強,重要科研進展如雨後春筍般加速涌現。
近期,松山湖材料實驗室汪衛華院士團隊藉助原子製造及材料基因工程高通量的思想,利用現代激光快冷和古老的製備玻璃的助熔劑相結合工藝,成功將所有類型十多種單質金屬,製備成為室溫穩定的非晶態,解決了困擾學界的百年難題。
8月22日,中國散裂中子源在醫療領域產生的重大科技成果轉化項目BNCT也迎來新進展。當天,粵港澳大灣區東莞市硼中子俘獲治療(BNCT)研究中心正式動工,未來將成為國際前沿抗癌技術的重要基地,預計設置約300張研究牀位,為癌症患者帶來新的治療希望。
當前,松山湖科學城已集聚中國散裂中子源、松山湖材料實驗室等一批大裝置、大平台,擁有香港城市大學(東莞)、大灣區大學(松山湖校區)等6所高校、18家省級新型研發機構等一大批平台基地,構建起全鏈條全要素全過程的創新生態體系。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發佈的2024年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集中接收申請項目評審結果中,松山湖科學城“科創矩陣”表現不俗,包括東莞理工學院、松山湖材料實驗室、廣東醫科大學(東莞校區)、中國散裂中子源、大灣區大學(籌)在內,有5家單位入選超過10項。
今年9月中旬,松山湖材料實驗室學術委員會主任趙忠賢院士被授予“人民科學家”國家榮譽稱號,讓東莞松山湖科學城高熱度“出圈”,同時也成為松山湖科技與人才實力的生動寫照。
雙科學城聯動搭起新通道
7月底以來,一趟往返松山湖科學城與光明科學城之間的跨市公交假日專線成為了兩地衆多家庭週末出行的新選擇。
今年7月,大灣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先行啟動區獲批建設四周年之際,深圳光明科學城與東莞松山湖科學城達成《共同推進大灣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先行啟動區建設戰略合作協議》,在科學資源共建共享產業協同發展、交通互通互聯方面的聯動進一步加強,匯聚起先行啟動區建設最大合力。
根據兩地達成的合作協議,未來雙方將發揮各自優勢,共同推動科學資源共建共享、聯合開展關鍵技術攻關、共同推進產業協同發展,共同推動科技交流合作,共同打造“環巍峨山”科研圈和生活圈,共同打造一體化政策環境,進一步加強資源整合,推動科技創新、產業發展、城市建設等方面深化合作,實現互利共贏。
“湖光”專線在大灣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先行啟動區兩座科學城內建起一座溝通橋樑,也是兩地攜手推進大灣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的實質性舉措。
與此同時,松山湖科學城至光明科學城通道(東莞段二期)建設也傳來新進展,據東莞市交通投資集團有限公司透露,該通道計劃今年開工建設,而科學城通道(深圳段)當前正處於前期階段,力爭明年上半年開工建設。
屆時,東莞松山湖、深圳光明兩座科學城即將實現“雙向奔赴”——兩地車程有望縮短至20分鐘。
於雙科學城的企業機構而言,兩地“優”無止境的營商環境愈顯成色,多項政務服務業務“一窗通辦”,辦事更加暢通快捷;於雙科學城的群衆而言,灣區創新走廊各創新載體間教育、科技、人才領域互動交流進一步深入,科研服務、生活配套、住房保障、子女教育、醫療服務等相關配套條件有機會實現共通共享。
https://res.youuu.com/zjres/2024/9/30/nFyDitly5uDHjxY9zN4TL9qbzBOzea1kdKi.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