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弦 | 華中師範大學政治與國際關係學院副教授
王鈺萱 | 華中師範大學政治與國際關係學院研究生
2024年是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提出70周年。從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到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中國外交理念既一脈相承又創新發展。在百年變局加速演進的當下,歷久彌新的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不僅依然是中國外交的理論核心和實踐指南,更在應對國際關係中的各種危機挑戰和實現人類共同發展目標中進一步煥發出強大的生命力,扮演著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以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為指引,十年生聚,「一帶一路」倡議取得豐碩成果。在這其中,香港努力發揮自身優勢,成為「一帶一路」建設的積極參與者、貢獻者和受益者。
2024年是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提出70周年。6月28日,習近平主席在北京出席紀念大會並發表題為《弘揚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攜手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講話,全面闡釋了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精神內涵、時代價值與未來方向。來自100多個國家的政要、國際組織代表、駐華使節、專家學者、媒體和工商界代表參會,並通過了《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發表70周年紀念大會北京宣言》。
歷久彌新的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內政、平等互利、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最早是中國為處理同鄰近新興獨立民族國家的關係而提出的國家間關係準則。1954年,中國首次完整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得到印度與緬甸的積極回應。隨後,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成為萬隆亞非會議十項原則與不結盟運動的指導思想,並逐步得到國際社會的廣泛贊同與遵守,最終發展成具有基礎性、根本性和原則性的國際關係基本準則與國際法基本原則。
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五條內容是相互聯繫、不可分割的。「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是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基本前提,也是國際關係的根本基石。沒有對國家主權與領土完整的尊重,正常的國家間關係便無從談起。新形勢下其內涵有了新的擴展,不僅要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還要尊重不同的社會制度、意識形態、宗教信仰、傳統文化和發展道路等;「互不侵犯」是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重要保障,要求國家間在處理彼此關係時排除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脅,這也意味著不衝突、不對抗,多交流、多協商;「互不干涉內政」是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內在要求,堅持任何國家都沒有任何藉口和權利去干涉他國內政,這也是國家主權原則的具體體現;「平等互利」是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合作基礎,包括「平等」和「互利」兩個維度,現在已遠遠超越單純的經濟範疇,強調國與國之間的關係不是零和博弈,不是你死我活,而是大家相互合作,同舟共濟、共同獲益;最後一條「和平共處」是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目的和必然結果,它不僅描述了一種國際關係狀態,更提供了一種解決國家間各種爭端的和平方法,即通過談判、協商、調停、斡旋及法律等方式解決國家之間的分歧與衝突,實現各國和諧共處。
歷經七十年風雨變遷,和平共處五項原則跨越時空、超越隔閡,經久愈韌、歷久彌新。歷史地看,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經歷了持續演進的三個階段,包括宣傳和貫徹五項原則的初始階段、提出並建立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的深化階段以及努力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發展階段。當今世界百年變局加速演進,傳統安全和非傳統安全問題變亂交織。新形勢下,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不僅沒有過時,反而煥發出愈加強大的生命力,在應對國際關係中的各種危機挑戰和實現人類共同發展的目標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與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一脈相承,「紀念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發表70周年,就是要在新形勢下弘揚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攜手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為人類文明進步提供強勁動力」。
共商共建共用推進「一帶一路」建設
2013年,中國提出了共建「一帶一路」倡議,為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提出了中國方案,貢獻了中國智慧。「一帶一路」倡議堅持共商、共建、共用原則,強調開放合作、和諧包容、市場運作和互利共贏,其核心就在於嚴格恪守集中體現聯合國憲章宗旨與原則的和平共處五項原則,而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精髓則是所有國家一律主權平等,在此基礎上推動各國權利平等、機會平等、規則平等,不能以大壓小、以強淩弱、以富欺貧。
中國提出的和平共處五項原則與廣大南方國家產生了強烈共鳴,並在「一帶一路」倡議中得以成功實踐,使其成為攜手所有沿線國家構建以互利共贏為核心的開放合作之路。中國發起建立了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AIIB),設立絲路發展基金,並與東盟、非盟和歐亞經濟聯盟等合作規劃對接。在亞洲,「六廊六路多國多港」的互聯互通架構基本形成,建成了中老鐵路、中巴經濟走廊、中國—中亞天然氣管道、中馬「兩國雙園」、中國—印尼雅萬高鐵等一大批標誌性項目;在非洲,亞吉鐵路、蒙內鐵路、剛果(布)國家1號公路、尼日利亞萊基港、吉布提多哈雷多功能港、多哥洛美集裝箱碼頭等一大批旗艦項目順利竣工,大幅改善了非洲大陸的互聯互通水準,為非洲經濟一體化、貿易便利化和經濟多元化發揮了重要作用。
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具體內容在「一帶一路」建設中得到淋漓盡致的體現。譬如,中巴經濟走廊是「一帶一路」重大先行先試項目。在建設過程中,中國充分尊重巴基斯坦的主權和領土完整,在合作中強調平等互利,所有項目的規劃和實施均以滿足巴方的需求和發展為優先目標。截至2022年底,中巴經濟走廊項目累計為當地帶來254億美元的直接投資,累計創造23.6萬個就業崗位,新增510公里高速公路、8,000兆瓦電力和886公里國家核心輸電網,推動巴基斯坦經濟再現生機,造福當地人民,促進了地區發展和繁榮。此外,中國反對把自己的意志強加於人,反對陣營對抗和搞各種「小圈子」,反對強迫別國選邊站隊,更不會侵犯和干涉別國內政。與有些國家的對外援助不同,中國在提供經濟和技術援助時不附加任何政治條件,不打著「援助」旗號干涉別國內部事務,得到了「一帶一路」共建國家的一致認可和充分肯定。
香港參與共建「一帶一路」成果豐碩
「一帶一路」倡議實施十年來,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績。作為「一帶一路」重要建設節點和功能平台,依託「八大中心」和「兩大樞紐」定位,香港成功扮演了「超級聯繫人」和專業服務提供者的角色。印尼精製鹽廠項目、墨西哥猶卡坦州太陽能項目、土耳其伊斯坦布爾多功能碼頭項目等等。從東南亞到非洲,從美洲到中東,從能源、科技到製造業、農業,香港共參與了680多個項目,廣度和深度不斷拓展,成為「一帶一路」建設的積極參與者、貢獻者和受益者。
與「一帶一路」倡議體現了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一樣,香港在「一帶一路」建設實踐中亦深刻彰顯了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是一個開放包容的國際法原則體系,最重要的特徵就是國際爭端的和平解決,其又分為政治和法律兩種解決方式,後者則包括國際仲裁和國際司法等。發揮自身作為亞太區國際法律、交易及解決爭議服務中心的優勢,香港在維護「平等互利」和「和平共處」等原則方面大有作為。譬如,作為亞洲歷史最悠久的仲裁機構之一,香港國際仲裁中心(HKIAC)通過仲裁和其他替代方式解決爭議,確保各國企業在爭議解決中享有平等的權利和機會,為「一帶一路」框架下的跨境貿易投資提供了重要的法律保障。據統計數據顯示,自2013年「一帶一路」倡議實施以來,香港國際仲裁中心案件處理數量年增長20%。香港國際仲裁中心還與「一帶一路」沿線其他法律機構共同制定和完善國際仲裁規則,提高仲裁的透明度,攜手推動國際爭端的法律解決。2022年,中心作為首家境外仲裁機構加入最高人民法院「一站式」國際商事糾紛解決平台。此外,自2016年以來,香港已連續舉辦9屆「一帶一路」高峰論壇和累計超過4,600場項目對接會,吸引近5萬人次參加。香港還積極參與國家舉辦的「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面向國際社會講好「一帶一路」建設中的中國故事和香港故事,對外詮釋好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遵循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一帶一路」倡議取得了巨大的建設成就,而香港在這其中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背靠祖國,身處粵港澳大灣區,香港不僅能夠發揮「超級聯繫人」和「數字門戶」的重要作用,幫助內地企業開拓國際市場,還可以憑藉其在航運、會計、金融和諮詢等領域的优势,成為「一帶一路」設施聯通、貿易暢通和資金融通的重要節點,並為進一步打造投融資及貿易航運樞紐、國際法律及爭議解決服務中心提供堅實支撐。與此同時,香港依靠其兼容並蓄、溝通中西的文化優勢,還可以深化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密切交往,推動人文交流、促進民心相通。
本文發表於《紫荊論壇》2024年7-9月號
掃描二維碼分享到手機
+關註
張 弦 | 華中師範大學政治與國際關係學院副教授
王鈺萱 | 華中師範大學政治與國際關係學院研究生
2024年是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提出70周年。從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到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中國外交理念既一脈相承又創新發展。在百年變局加速演進的當下,歷久彌新的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不僅依然是中國外交的理論核心和實踐指南,更在應對國際關係中的各種危機挑戰和實現人類共同發展目標中進一步煥發出強大的生命力,扮演著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以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為指引,十年生聚,「一帶一路」倡議取得豐碩成果。在這其中,香港努力發揮自身優勢,成為「一帶一路」建設的積極參與者、貢獻者和受益者。
2024年是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提出70周年。6月28日,習近平主席在北京出席紀念大會並發表題為《弘揚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攜手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講話,全面闡釋了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精神內涵、時代價值與未來方向。來自100多個國家的政要、國際組織代表、駐華使節、專家學者、媒體和工商界代表參會,並通過了《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發表70周年紀念大會北京宣言》。
歷久彌新的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內政、平等互利、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最早是中國為處理同鄰近新興獨立民族國家的關係而提出的國家間關係準則。1954年,中國首次完整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得到印度與緬甸的積極回應。隨後,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成為萬隆亞非會議十項原則與不結盟運動的指導思想,並逐步得到國際社會的廣泛贊同與遵守,最終發展成具有基礎性、根本性和原則性的國際關係基本準則與國際法基本原則。
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五條內容是相互聯繫、不可分割的。「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是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基本前提,也是國際關係的根本基石。沒有對國家主權與領土完整的尊重,正常的國家間關係便無從談起。新形勢下其內涵有了新的擴展,不僅要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還要尊重不同的社會制度、意識形態、宗教信仰、傳統文化和發展道路等;「互不侵犯」是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重要保障,要求國家間在處理彼此關係時排除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脅,這也意味著不衝突、不對抗,多交流、多協商;「互不干涉內政」是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內在要求,堅持任何國家都沒有任何藉口和權利去干涉他國內政,這也是國家主權原則的具體體現;「平等互利」是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合作基礎,包括「平等」和「互利」兩個維度,現在已遠遠超越單純的經濟範疇,強調國與國之間的關係不是零和博弈,不是你死我活,而是大家相互合作,同舟共濟、共同獲益;最後一條「和平共處」是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目的和必然結果,它不僅描述了一種國際關係狀態,更提供了一種解決國家間各種爭端的和平方法,即通過談判、協商、調停、斡旋及法律等方式解決國家之間的分歧與衝突,實現各國和諧共處。
歷經七十年風雨變遷,和平共處五項原則跨越時空、超越隔閡,經久愈韌、歷久彌新。歷史地看,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經歷了持續演進的三個階段,包括宣傳和貫徹五項原則的初始階段、提出並建立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的深化階段以及努力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發展階段。當今世界百年變局加速演進,傳統安全和非傳統安全問題變亂交織。新形勢下,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不僅沒有過時,反而煥發出愈加強大的生命力,在應對國際關係中的各種危機挑戰和實現人類共同發展的目標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與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一脈相承,「紀念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發表70周年,就是要在新形勢下弘揚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攜手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為人類文明進步提供強勁動力」。
共商共建共用推進「一帶一路」建設
2013年,中國提出了共建「一帶一路」倡議,為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提出了中國方案,貢獻了中國智慧。「一帶一路」倡議堅持共商、共建、共用原則,強調開放合作、和諧包容、市場運作和互利共贏,其核心就在於嚴格恪守集中體現聯合國憲章宗旨與原則的和平共處五項原則,而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精髓則是所有國家一律主權平等,在此基礎上推動各國權利平等、機會平等、規則平等,不能以大壓小、以強淩弱、以富欺貧。
中國提出的和平共處五項原則與廣大南方國家產生了強烈共鳴,並在「一帶一路」倡議中得以成功實踐,使其成為攜手所有沿線國家構建以互利共贏為核心的開放合作之路。中國發起建立了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AIIB),設立絲路發展基金,並與東盟、非盟和歐亞經濟聯盟等合作規劃對接。在亞洲,「六廊六路多國多港」的互聯互通架構基本形成,建成了中老鐵路、中巴經濟走廊、中國—中亞天然氣管道、中馬「兩國雙園」、中國—印尼雅萬高鐵等一大批標誌性項目;在非洲,亞吉鐵路、蒙內鐵路、剛果(布)國家1號公路、尼日利亞萊基港、吉布提多哈雷多功能港、多哥洛美集裝箱碼頭等一大批旗艦項目順利竣工,大幅改善了非洲大陸的互聯互通水準,為非洲經濟一體化、貿易便利化和經濟多元化發揮了重要作用。
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具體內容在「一帶一路」建設中得到淋漓盡致的體現。譬如,中巴經濟走廊是「一帶一路」重大先行先試項目。在建設過程中,中國充分尊重巴基斯坦的主權和領土完整,在合作中強調平等互利,所有項目的規劃和實施均以滿足巴方的需求和發展為優先目標。截至2022年底,中巴經濟走廊項目累計為當地帶來254億美元的直接投資,累計創造23.6萬個就業崗位,新增510公里高速公路、8,000兆瓦電力和886公里國家核心輸電網,推動巴基斯坦經濟再現生機,造福當地人民,促進了地區發展和繁榮。此外,中國反對把自己的意志強加於人,反對陣營對抗和搞各種「小圈子」,反對強迫別國選邊站隊,更不會侵犯和干涉別國內政。與有些國家的對外援助不同,中國在提供經濟和技術援助時不附加任何政治條件,不打著「援助」旗號干涉別國內部事務,得到了「一帶一路」共建國家的一致認可和充分肯定。
香港參與共建「一帶一路」成果豐碩
「一帶一路」倡議實施十年來,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績。作為「一帶一路」重要建設節點和功能平台,依託「八大中心」和「兩大樞紐」定位,香港成功扮演了「超級聯繫人」和專業服務提供者的角色。印尼精製鹽廠項目、墨西哥猶卡坦州太陽能項目、土耳其伊斯坦布爾多功能碼頭項目等等。從東南亞到非洲,從美洲到中東,從能源、科技到製造業、農業,香港共參與了680多個項目,廣度和深度不斷拓展,成為「一帶一路」建設的積極參與者、貢獻者和受益者。
與「一帶一路」倡議體現了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一樣,香港在「一帶一路」建設實踐中亦深刻彰顯了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是一個開放包容的國際法原則體系,最重要的特徵就是國際爭端的和平解決,其又分為政治和法律兩種解決方式,後者則包括國際仲裁和國際司法等。發揮自身作為亞太區國際法律、交易及解決爭議服務中心的優勢,香港在維護「平等互利」和「和平共處」等原則方面大有作為。譬如,作為亞洲歷史最悠久的仲裁機構之一,香港國際仲裁中心(HKIAC)通過仲裁和其他替代方式解決爭議,確保各國企業在爭議解決中享有平等的權利和機會,為「一帶一路」框架下的跨境貿易投資提供了重要的法律保障。據統計數據顯示,自2013年「一帶一路」倡議實施以來,香港國際仲裁中心案件處理數量年增長20%。香港國際仲裁中心還與「一帶一路」沿線其他法律機構共同制定和完善國際仲裁規則,提高仲裁的透明度,攜手推動國際爭端的法律解決。2022年,中心作為首家境外仲裁機構加入最高人民法院「一站式」國際商事糾紛解決平台。此外,自2016年以來,香港已連續舉辦9屆「一帶一路」高峰論壇和累計超過4,600場項目對接會,吸引近5萬人次參加。香港還積極參與國家舉辦的「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面向國際社會講好「一帶一路」建設中的中國故事和香港故事,對外詮釋好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遵循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一帶一路」倡議取得了巨大的建設成就,而香港在這其中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背靠祖國,身處粵港澳大灣區,香港不僅能夠發揮「超級聯繫人」和「數字門戶」的重要作用,幫助內地企業開拓國際市場,還可以憑藉其在航運、會計、金融和諮詢等領域的优势,成為「一帶一路」設施聯通、貿易暢通和資金融通的重要節點,並為進一步打造投融資及貿易航運樞紐、國際法律及爭議解決服務中心提供堅實支撐。與此同時,香港依靠其兼容並蓄、溝通中西的文化優勢,還可以深化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密切交往,推動人文交流、促進民心相通。
本文發表於《紫荊論壇》2024年7-9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