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荊雜誌(記者 馮琳)為隆重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5周年,由紫荊雜誌社、中國民族貿易促進會和中國傳統文化促進會聯合舉辦的“華彩綻放”中華民族文化精品展,將於10月3日至14日在香港中央圖書館展出,展陳內容將以直觀、生動、立體和數字化的表達方式精彩展現中華民族文化之美。
四大展陳空間濃縮中華民族文化之美
此次展覽展出包括“光影、裝置、藝術藏品、演繹”主展模塊,設置了《啟—迴響》、《溯—生息》、《綻—流光》、《聚—華章》等四大展陳空間。以文字圖片、實物陳列、文藝表演等多種形式,全面呈現中華民族富含深厚文化底蘊的民族建築、非遺民俗、服裝服飾、節日節慶、繪畫雕塑等優秀文化精品,讓觀衆近距離感受中華民族文化的精彩紛呈、博大精深,感悟“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擁抱在一起”的親近情感、偉大力量。
步入《啟—迴響》空間,一組以青年人喜愛的插畫藝術和56個民族簡介照片牆,展示了各民族的團結精神、傳統服飾、節慶活動和日常生活場景。隨後的白馬藏族非遺展區,圖文並茂地介紹了傳統藏族舞蹈國家級跳曹蓋、平武虎牙藏族鬥犛牛、平武剪紙、白馬氈帽擀制技藝與白馬花腰帶製作技藝。在苗繡區“酉陽800”,鋪陳着一件件苗繡手工織布團扇、雙面苗繡扇等,精美演繹着苗族繡品的細膩與複雜。另有一系列現代與傳統結合的實用苗繡產品,不僅美觀,還體現了傳統文化與現代審美的結合。
《溯—生息》空間,專注於展示56個民族的傳統服飾以及民族服飾的現代創新。蒙古族的蒙古袍、維吾爾族的艾德萊斯等,這些服飾不僅是穿着的藝術,也是各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次展覽還特別引進了著名漢服設計師兼團隊負責人杜峻女士的作品,6套綾羅綢緞、嵌銀鎏金的高端宋制漢服女裝能令觀衆瞬時遙想千年前的璀璨夢華。
在《綻—流光》空間,40余幅由中國民貿非遺工作委員會特別遴選的藏族非物質文化遺產——唐卡靜謐排列,流溢着莊嚴神聖的美。這些作品涵蓋了該藝術形式的四大經典流派:勉唐畫派、噶瑪噶赤畫派、齊烏崗巴畫派和尼泊爾畫派。每個流派都有其獨特的技法和風格,不僅在繪畫技藝上體現了極高的造詣,還在題材選擇上展現了廣泛的文化意義。藝術家們通過色彩與線條的精妙結合,再現了宗教與哲學的深邃意境。這些作品中蘊含的細緻工藝和絢麗色彩,使得每一幅唐卡都彷彿是一個故事,一段歷史,一個充滿智慧的文化象徵。
穿在身上的苗族史詩
一成套曾在近期彭麗媛教授陪同非洲國家領導人配偶及代表共同出席的中非婦女教育主題會議期間,作為受邀展品在釣魚台國賓館展出的苗繡服飾“百鳥衣”,這一次來到了香港。這套服裝不僅承載着中國優秀傳統民族文化的精髓,更在中非文化交流的舞台上大放異彩,彰顯了中華文化的獨特魅力與深遠影響。苗族百鳥衣,由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苗繡”刺繡而成,被譽為“穿在身上的苗族史詩”,已被中國服裝博物館收為“鎮館之寶”。
《千里江山圖》是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也必將成為此次展覽的吸睛之作。刺繡作品通常是以線為筆,以絲綢為紙。此次展出的名畫《千里江山圖》,是一比一復刻的精品。畫面細緻入微,煙波浩渺的江河、層巒起伏的群山構成了一幅美妙的江南山水圖,漁村野市、水榭亭台、茅庵草舍、水磨長橋等靜景穿插捕魚、駛船、遊玩、趕集等動景,動靜結合恰到好處。在該作品人物的刻畫上,極其精細入微,意態栩栩如生。整幅作品是由來自國家級非遺工坊----湘西七繡坊的9名苗族繡娘共同製作完成,歷時230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