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香港 劉兆佳
今年8月27日至29日,美國總統國家安全顧問沙利文(Jake Sullivan)到北京訪問,落實中美兩國元首去年11月在美國舊金山會晤時所達成的兩國高層官員不時進行溝通接觸的共識。由於美國總統拜登宣布不尋求連任,而他的任期又將在明年1月結束,因此現在的美國政府實際上是一個“看守政府”,而沙利文本人將來繼續留在新一届美國政府的幾率也偏低。以此之故,各方面對沙利文此行不抱太大期望。然而,沙利文此次北京之行卻仍然獲得頗高的禮遇,不但與外交部長王毅和中央軍委副主任張又俠會談,更得到國家主席習近平的接見。顯然,中方對沙利文此行相當重視,並通過這次事務性活動清晰地向全世界昭示中方對中美關係和若干重大事項的立場,避免因為美國和其他國家對中國立場的誤判而引發兩國之間的不必要的爭端和衝突,從而對當前動蕩不安和戰亂頻仍的國際局勢注入不穩定因素。
中美之間有競爭衝突
但美方不能觸碰中方紅綫
事實上,自從中美兩國元首於2022年11月在印度尼西亞巴厘島會晤並達成一系列共識後,美方卻沒有信守承諾,不斷在貿易、高科技、中國企業在美投資、美國企業在華投資、台灣、南海、新疆、香港等問題上炒作、挑釁和打壓中國。去年兩國元首的舊金山會晤後,中美關係出現一些回穩跡象,但美方遏制和挑釁中國的行動仍然沒有停止。中方一直希望美國改變對中國的認知、接受中國崛起乃不可逆轉的趨勢這一事實,但依然沒有得到美方的積極和實質的回應。
從美方的角度看,中國乃美國最具威脅的戰略對手,侵蝕美國的核心利益,並蓄意挑戰美國的全球霸權和改變美國主導的國際秩序。與此同時,美方亦認為在不少全球、區域和美國自身的問題上需要中國的合作。所以,美方把中美關係定義為競爭與合作並存的關係。沙利文最近對英國《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表示,他一直竭力讓中國明白一個“新現實”,那就是美中之間雖然競爭激烈,但這並不排除雙方可以在一些關係到雙方共同利益和全球福祉的事務上合作。不過,他抱怨中方不了解這個看法,反而認為中國與美國的關係只能是“競爭”或者“合作”,不能兩者兼得。
然而,沙利文乃至不少美國官員和戰略學者恐怕把中方的態度看得過於簡單和偏頗。我個人對中方立場的理解是:中方不是不明白中美之間既有競爭和衝突,也有合作和共贏。但中國政府的態度是,中美之間的競爭和衝突不能觸碰中方的紅綫,不能損害中國的核心利益,而台灣則是中國核心利益中的核心。如果中國的核心利益受損,則雙方的合作便缺乏穩健、互信和可持久的基礎,也難以取得成效。中方的立場是一貫的、明確的,但令人遺憾的是美方不斷肆意損害中國的核心利益,致使中美關係持續緊張。
8月29日,習近平主席在會見沙利文時強調,中美兩個大國打交道,第一位的是樹立正確的戰略認知,首先要回答好中美到底是對手還是夥伴這個管總的問題。中國的對外政策公開透明,戰略意圖光明磊落,保持著高度連續性和穩定性。習近平進而指出,中方對美政策保持著高度連貫性。儘管中美兩國各自情況和中美關係都發生了很大變化,但是中方致力於中美關係穩定、健康、可持續發展的目標沒有變,按照相互尊重、和平共處、合作共贏處理中美關係的原則沒有變,堅定維護自身主權、安全、發展利益的立場沒有變,賡續中美人民傳統友誼的努力沒有變。希望美方同中方相向而行,以積極理性的態度看待中國和中國發展,視彼此的發展為機遇而不是挑戰,同中方一道,找到中美兩個不同文明、不同制度、不同道路國家在地球上和平共處、共同發展的正確相處之道,推動中美關係保持穩定,在此基礎上,爭取好起來、向前走。
8月27日,王毅在會見沙利文時表示,落實好兩國元首舊金山會晤共識是中美雙方的共同職責,也是此次戰略溝通的主要任務。期待雙方在接下來的兩天裡就此進行深入溝通。希望這次溝通一如既往是戰略性和實質性的,同時應該更具有建設性,推動中美關係朝著舊金山願景克服干擾、排除障礙,真正實現穩定、健康、可持續發展。王毅還強調,台灣屬於中國,中國必將統一。“台獨”是台海和平穩定的最大風險。美方應當把不支持“台獨”的承諾落到實處,恪守一個中國原則和中美三個聯合公報,停止武裝台灣,支持中國和平統一。
8月29日,張又俠在會晤沙利文時指出,美方應當校正對華戰略認知,切實尊重中方核心利益,與中方一道推進兩軍溝通交流,共同承擔大國責任。台灣問題是中國核心利益中的核心,中方要求美方停止美台軍事勾連,停止武裝台灣,停止散布涉台虛假敘事。
美國在短期內希望穩住美中關係
在與中國領導人會晤中,沙利文可能出於外交“禮貌”,沒有直接挑戰中方立場,只是重申美方在兩國元首於巴厘島和舊金山的會晤中對中方所作出的“承諾”,即:美方不尋求打“新冷戰”,不尋求改變中國體制,不尋求通過強化同盟體系反對中國,不支持“台灣獨立”,無意同中國發生衝突。此外,美方一個中國政策沒有改變,無意將台灣作為遏制中國的工具。美方希望同中方繼續保持戰略性溝通,找到美中兩國和平共存、美中關係持續發展的辦法。
當然,從“聽其言、觀其行”的角度看,既然一直以來美國沒有放棄遏制和打壓中國、並利用台灣問題打擊中國的整體戰略,則沙利文的“承諾”實際上沒有現實意義,甚至頗為虛偽和狡詐。中國也不會輕易相信美國會改變對中國崛起的戰略認知,接受中國崛起的事實、以平等與公平方式對待中國和與中國和平共存。因此,中國的戰略目標是要儘量穩住美國,減少、防止和挫敗其損害中國核心利益的行為,同時讓美國意識到中國對美方踐踏中國核心利益的行徑不會聽之任之,必會奮力反擊,讓美方付出沉重代價。隨着中國的快速崛起,中美雙方的軍事和經濟實力差距不斷縮小,美國應不會罔顧其國家安危和利益而與中國激烈對抗。所以,中國可以從深謀遠慮的角度,運用戰略定力與美國進行一場“長久遊戲”(Long Game),並估計美國有可能最終因為自覺力有未逮和其盟友的反對而徹底放棄其錯誤對華政策。
目前,美國正處於內外交困、焦頭爛額的境地。俄烏衝突曠日持久,美國和其西方盟友有落敗之虞,起碼無法達到其原來徹底挫敗俄羅斯的戰略目的。果如其是的話,美西方的霸權和其主導的“自由”國際秩序有塌陷的危機,而俄羅斯在歐洲的勢力範圍則會在一段時間後因國力恢復而有所擴張,事態的發展可能對美國和其盟友極為不利。美國對以色列在加沙炮製的“種族滅絕”和人道災難不但視若無睹,反而支持、默許和包庇,導致美國不但與阿拉伯與伊斯蘭世界交惡,也在世界上失去道德威信和政治話語權。假如俄烏衝突和巴以衝突外溢,令歐洲和中東捲入大規模戰爭之中,則美西方將要付出它們難以承受的代價,世界亦將要遭受浩劫,而中國作為非交戰方則可強化其在國際上的地位和力量。這些事態發展絕不是美國願意看到的。
美國國內的情況也越來越糟糕。美國總統大選和共和、民主兩黨的生死之戰都將會進一步分化和割裂美國社會,導致政治動蕩和管治艱難。美國的債務危機有隨時爆發的可能,不但會導致新的全球金融海嘯,更會嚴重削弱美元霸權。美國也深知它對台灣的防衛保證在中國強大的軍事力量下根本不可能兌現,而如果不能兌現則美國在其盟友中的“公信力”也勢必蕩然無存,因此從理性角度美國應該會儘量避免台海局勢出現變故而讓其陷入進退兩難的險境。
在內憂外患的劣勢下,美國在短期內自然希望穩住中美關係,防止兩國發生嚴重衝突,避免“三綫作戰”。由於美國總統大選在即,為了讓民主黨的候選人哈里斯(Kamala Harris,香港譯“賀錦麗”)有機會獲勝,總統拜登更加不願意看到美中關係發生變故。因此,我認為美國會稍為減少和約束自己及其盟友與夥伴特別是菲律賓和台灣對中國大陸作出的挑釁行為,避免中國出重手應對。更為重要的是美國也知道過去一段時期對中國發動的科技戰、貿易戰、文化戰、外交戰、宣傳戰、金融戰等都沒有取得預期效果,反而激發了中國的發展潛力、奮發精神、民族自信和社會團結,而中國的反制行動又對美國造成重擊。
兩國在雙方共同利益上
有合作空間和意向
在中美之間未來一段時間將會出現“相對穩定”的局面下,沙利文此次北京之行除了得到外交禮遇外,也取得了一些具體成果,使得此行非虛。首先,中美雙方一致同意繼續深化在禁毒、執法和應對氣候變化等實務領域上的合作。這些方面的合作合乎雙方的利益,較容易取得實質成果,凸顯兩國在全球治理上的承擔。中方也同意與美方加強合作,共同打擊跨國毒品犯罪,紓緩美國國內毒品泛濫和年輕人吸毒的問題。第二,在保持軍事溝通的渠道上,中美雙方同意適時舉行兩軍戰區領導視頻通話,這標誌着兩國軍事交流登上新的台階。鑒於中美雙方在南海的軍事活動頻繁,容易發生“擦槍走火”的事故,提升中美兩軍溝通的級別有助避免意外的軍事摩擦發生,對維護印太地區的和平穩定有利。最後,中美雙方還同意展開第二輪中美人工智能政府間對話等機制性安排,體現了難能可貴的中美在高科技領域的合作誠意。由於人工智能的開發和管理迄今尚沒有全球性的組織、規則和標準,而國際社會對人工智能在軍事上越來越普遍的應用憂心忡忡,中美在人工智能上的合作會讓國際社會感到欣慰。其實,上述三方面的合作要求是沙利文提出,而中方則願意作出積極回應,表明了在一些符合雙方共同利益的事項上,兩國確實有合作的空間、需要和意向。
此外,中方對美方也作出了一些善意的行動,傳達了中方願意與美方改善關係的訊號。比如,就在沙利文離開北京前幾個小時,商務部召開例行新聞發布會。會上,商務部發言人通報了一條消息:經雙方商定,中美兩國商務部擬於9月7日在天津舉行中美商貿工作組第二次副部長級會議。沙利文離開中國後,美國總統國際氣候政策高級顧問波德斯塔(John Podesta)於9月初訪華,並獲得王毅的接見。值得留意的是,中國最近不但沒有如過去一段時間般售出美國國債,反而重新購入,雖然數額不大,但此舉對美國的金融穩定有正面意義。
中美關係仍然存在極大不確定性
不過,我們也要清醒地認識到,中美關係仍然存在極大不確定性和走向惡化的可能。“反華”議題難免會在未來幾個月的美國總統和國會選舉中不斷發酵,從而形成一個毒化中美關係的政治環境和氛圍。在不少深層次因素的作祟下,美國全面遏制中國的戰略在可預見的將來都不會改變,尤其當美國仍然有不少政治精英還以為美國仍然擁有“擊敗”中國的力量,但這個戰略“機遇期”卻不會維持太久,因此必須抓緊利用。從9月9日開始的所謂“中國周”(“China Week”)內,美國眾議院表決通過了25項敵視中國的法案,目標乃是為了“對抗中國共產黨的威脅”。其中包括《台灣衝突遏制法案》(Taiwan Conflict Deterrence Act)、《中國貨幣問責法案》 (Chinese Currency Accountability Act)、《反制中國共產黨無人機法案》(Countering CCP Drones Act)和專門針對香港的《香港經濟和貿易辦事處認證法案》(Hong Kong Economic and Trade Office (HKETO) Certification Act)。美國政客對中國的深度敵意和非理性行為在此可見一斑。
無論誰當選下屆美國總統,美國遏制打壓中國的意圖不會改變。因此,中國絕對不能對美國的對華政策有不切實際的幻想,反而在儘可能“穩定”中美關係的前提下竭盡全力加強自己的軍事和經濟力量、團結和激勵全國人民、在國際上爭取更多朋友與夥伴、提升在國際上的話語權和影響力,逐步在中美關係或大國較量上取得主動權和處於上風,這樣才能排除美西方的干擾、最終完成國家完全統一,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作者係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學榮休講座教授、全國港澳研究會顧問,本文刊發於《紫荊》雜誌2024年10月號)
https://res.youuu.com/zjres/2024/10/2/wmz7hhUcuOZGHJGmANz2enMxMJtbkxiNB4t.png
掃描二維碼分享到手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