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盧金榮
75周年國慶,香港盛大慶祝,這不僅是對國家成就的讚頌,更是對美好未來的期許。在這個歷史性時刻,香港如何在國家發展的新征程中繼續扮演“敢向濤頭立”的弄潮兒,並為自身的發展開啟全新格局,是我們亟需深思的課題。
在過去數十年間,香港取得了顯著的經濟成就。然而,近年來香港經濟增長顯著放緩,GDP的實質年均增速從1970-1996年的7.4%降至1997-2023年的2.7%,同期用以衡量波動程度的差異系數卻從0.56升至1.49,經濟增長內生動力不足的隱憂可謂暴露無遺。
儘管國際金融中心、航運中心、貿易中心以及國際航空樞紐等地位仍然屹立,甚至在最新公布的《全球金融中心指數》中,香港的總排名已上升至全球第三位,但不得不承認,這些傳統領域近年來正面臨越來越大的國際競爭。同時,特區政府全力推動的創科產業雖已取得有目共睹的成績,但要真正將這些投入轉化為能拉動本地經濟增長的支柱產業,仍需一段時間。
疫情後,香港經濟復蘇不似預期,更遇到諸多挑戰。這些挑戰不僅源於環球經濟增長的疲弱,還反映出香港經濟內部一些結構性、深層次的矛盾已全面浮現,甚至愈加激化。例如新冠疫情的“疤痕效應”、國際供應鏈加速重組,以及區域性自由貿易協定的實施等,導致香港外貿“範式轉移”;還有跨境電商新模式的興起,以及內地“新三樣”科技及環保產品的崛起所帶來的新業態,皆催促着港商調整其全球供應鏈中的角色,並革新陳舊的產品結構和經營方式。
本港零售業目前的困境不僅與經濟放緩、資產市場疲弱和港元匯率強勢等外部因素有關,消費體驗和成本等方面也對香港的消費吸引力造成衝擊,這也暴露了本地服務業的創新不足,難以適應當今旅客及本地市民日益變化的消費需求。
無論是長期產業結構轉型所面對的挑戰,還是短期經濟復蘇中的內外困境,香港經濟在供應端面臨着一系列亟待突破的瓶頸。香港必須識變、應變、求變,以全新的發展思維應對當前的困境。
“新質生產力”的概念標誌着中央在經濟發展思維上的重大變革,強調擺脫傳統經濟增長模式,這是內地在新發展階段為激發經濟活力而進行的全方位戰略重整。香港與內地同樣正處於經濟轉型的交匯點上,背景與需求十分相似。可以說,中央這一高屋建瓴的發展新思維,為香港突破創科發展瓶頸、重塑競爭力,以及破解深層次矛盾,提供了清晰的方向。
憑藉中央政府的有力支持,香港實現由治及興,現時是推動改革的最佳時機。特區政府應以發展新質生產力作為策略規劃的切入點,帶領社會各界理解並應用這一新思維,掀起一場以“挖潛、革新”為主題的全港性產業改革。唯有凝聚全港之力,才能為香港的未來注入源源不絕的動力,並在全球競爭的浪潮中再度屹立潮頭。
(作者係全國政協委員、香港中華廠商聯合會會長,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來源:文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