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志良 | 澳門基金會行政委員會主席、澳門文化界聯合總會會長
澳門回歸祖國25年來,「世界旅遊休閒中心」的地位日益鞏固,經濟韌性不斷增強,居民整體生活素質日益提升,形成具有澳門特色「一國兩制」的成功實踐。澳門始終秉承「愛國愛澳」的優良社會傳統,從政治引領、文化滋潤、社會關愛和財政支持等多方面不斷夯實「愛國愛澳」的政治基礎。澳門正進入一個全新的發展期,將在國家對外開放中發揮更大的作用,為中國式現代化和民族復興貢獻更大力量。
澳門回歸祖國以來發展成就喜人
今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5周年,也是澳門回歸祖國25周年。澳門特區成立以來,澳門整體上經濟快速發展、社會和諧穩定,在實踐「一國兩制」上取得了喜人的成就,舉世矚目。
在回歸前,澳門的本地生產總值已連續四年錄得負增長,1999年的經濟總量更倒退至1993年的水平,再加上澳葡當局當年為特區政府留下的所謂「財政滾存」大多只是債權,公共財政基礎十分薄弱,使得澳門特區創建起點頗低。在2000年開放電訊業的經驗之上,特區政府決定結束博彩業的壟斷經營並適度開放,加上中央政府適時推出CEPA和內地居民個人遊措施,一度困擾澳門回歸最初幾年的失業和市道沉寂問題很快得到解決,帶動澳門經濟的第二次騰飛,也讓特區政府有更充實的財政改善民生,提升居民整體的生活素質,形成具有澳門特色「一國兩制」的成功實踐。
回歸25年來, 澳門「世界旅遊休閒中心」的地位日益鞏固,經濟的韌性有所增強,已獲國際組織認可為發達經濟體。與1999年比較,澳門在2019年的經濟總量實質增長3.94倍;2023年的總量仍為1999年的3.15倍;總體失業率從2000年第二季度的7.1%高峰回落至2024年第二季度的1.7%,恢復疫情前「全民就業」的狀態。在改善民生的過程中,形成對教育、社會保障和房屋供應等長效機制。澳門中小學通過澳門基金會和教育發展基金的資助得以擴建或重建,並成為大中華地區第一個實現15年免費教育的城市。澳門特區政府先後推出「敬老金」、「現金分享」和建立雙層式社會保障體系,並從細節出發,推出醫療補貼計劃、長者安裝假牙計劃、長者免費乘車、學生乘車優惠、學生享用免費的牛奶和豆奶、水電費補貼計劃等措施。為了紓緩居民的住房需求,特區政府大力推動公共房屋建設,從2001年到2024年7月已累計建成26,534個單位,規劃或在建的有16,582個單位,以低收入住戶為對象的社會房屋供應問題接近徹底解決,可以滿足居民在一段時期對自置房屋的需求。
「愛國愛澳」政治基礎夯實的四個決定性因素
這一系列亮麗成績的背後,全賴中央的大力支持和全體澳門居民的努力。特區初創時,澳門特區政府高舉愛國主義旗幟,號召全體居民同心同德、同舟共濟、共克難關,並且在過程中注意與居民分享發展的成果,讓居民獲得努力奮鬥所應得的回報,因此得到了居民的支持和配合,使「愛國愛澳」成為了創建澳門特區的主旋律和建設澳門特區的主流力量。在「愛國愛澳」精神的引領下,澳門不但創造了經濟發展的奇跡,也讓全體居民同心一致,克服SARS、「天鴿」和「山竹」風災、外部勢力的衝擊圖謀,以及最近的新冠病毒疫情。
在我看來,「愛國愛澳」的政治基礎得以夯實,是基於四個決定性因素。
一是政治引領。澳門一向與祖國血脈相連,同呼吸,共命運。早在1960年代,澳門已有傳達中央重大決策和全國人大、政協兩會精神的傳統,回歸後逐漸形成恆常機制。通過精神傳達、座談會、宣講會等方式,讓社會各界及時和深入了解、掌握國家重大決策的背景、內容和目的,統一思想認識,並通過報告會議情況,公開、透明地接受社會各界的建議和監督,以最廣泛、最直接的方式讓澳門特區居民中的中國公民參與國家事務和治理實踐,結合「一國兩制」方針貫徹全過程人民民主,並藉此促進澳門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增強澳門居民的民族觀念和國家意識。澳門特區堅持並完善「愛國者治澳」原則,通過修訂《行政長官選舉法》、《澳門特別行政區立法會選舉法》、《就職宣誓法》等法規,把公職人員資格審查的判斷標準具體化,強調宣誓效忠的嚴肅性和法律後果,使「愛國愛澳」的政治引領貫徹到具體履職之中。
二是文化滋潤。澳門在國家發展戰略中有許多特殊的優勢,其中最重要、最具價值、最能作出貢獻的就是文化。澳門作為促進東西方文明對話的交流平台, 由舊城區核心內22座建築和8個廣場前地組成的「澳門歷史城區」在2005年因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而獲得國際社會的充分肯定。自回歸以來,澳門學術界不斷努力,很快將歷史話語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澳門的學校、社團機構在教育、文化部門和澳門基金會的組織下,長期舉辦各式各樣的文化交流活動,近年為建設「以中華文化為主流,多元文化共存的交流合作基地」而著重培養青少年加深對民族的歷史文化和國家最新發展的認識,推動澳門居民與內地居民密切交流交往,例如舉辦「澳門青年人才上海學習實踐計劃」、「港澳大學生文化實踐活動」、「澳門青少年學生航天科普交流活動」等,加深他們對國家發展、民族文化、地域風情等的認知和了解,增進澳門與內地省市青年的情誼。 「澳門中學生歷史知識競賽」和「歷史文化大使培訓計劃」等品牌項目,也對增強青少年的家國情懷產生積極的影響。在2023年8月成立的澳門文化界聯合總會,以團結文化界愛國愛澳力量、對接國家政策和項目、推動澳門文化藝術人才培養與文化藝術事業高質量發展為使命,弘揚和傳播中華優秀文化藝術,加强與祖國內地合作,促進國際人文交流。
三是社會關愛。由於回歸前公共服務的提供基礎薄弱,使澳門的社團組織擔當起互助自助的角色,直接促成澳門社會形成守望相助、和衷共濟的優良傳統和社區精神。澳門的民間社會非常活躍,已形成涵蓋坊眾、勞工、商人、婦女、學生、葡萄牙後裔族群、新移民群體以至不同文化和宗教背景的社會組織網絡,是社會正常運作的微血管。現時的澳門社團向廣大居民提供包括養老、康復、家庭、文康、社區以至醫療、教育等多元化的社會服務,也成為動員志願者、凝聚居民向心力的重要媒介,是提供公共產品、維護社會和諧穩定、配合政府施政的基礎力量。志願服務一直以來是澳門公益社會服務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重大的自然災害和疫情等事件中扮演協助政府、扶助居民的角色,在營造澳門厚德盡善的人文精神風貌、凝聚居民團結一致共度時艱以及在非常時期推動澳門社會早日回復正常有顯著的貢獻。
四是財政支持。澳門特區政府對社團機構提供的各項服務以及舉辦的各項有利於推動社會發展和進步的項目和活動,都根據「擇優審批」的原則給予財政支持。其中,澳門基金會是澳門特區在承擔社會發展資助方面佔額最大的公共機構,在2023年度共批給2,162個項目的資助申請,並向12,760人次發放各類型的獎學金和獎勵,總批給金額約9.3億澳門元。此外,澳門基金會還主辦、合辦或與相關機構合作開展120多個活動或項目,促進文教發展、社會進步。澳門基金會大力投放資源改善澳門的教育、醫療和社區基礎設施,大大提高了向居民提供的各類社會和社區服務的水平和質量。通過籌設澳門科學館、推動文史資料整理、出版、研究和「澳門學」學科建設、舉辦慶祝澳門特區成立周年活動計劃、派送「澳門基金會福包」等,充分體現了澳門社會同心同德、共同建設美好家園的精神面貌,鞏固居民的家國情懷,促進和諧社會氛圍的形成。近期又推出「澳琴情懷資助計劃」,創造條件讓澳門居民認識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的發展現況,同時提振澳門特區的社區消費,發揮兩地聯動效應。通過發放資助和開展自身活動並行的多重形式,澳門基金會的工作在達至政府與民間社會彼此互補、通力協作,提升居民福祉、服務澳門社會,共同推動澳門社會不斷進步方面都取得一定的積極成效,一些項目還為民間社會展開具長遠社會效益的活動提供了有用的工具和指南。
澳門回歸祖國後始終秉承「愛國愛澳」的優良社會傳統,並將其發展成為澳門社會價值觀的主流,從政治引領、文化滋潤、社會關愛和財政支持等多方面不斷夯實「愛國愛澳」的政治基礎,緊跟國家發展步伐,引導澳門居民積極融入國家發展大局,豐富「一國兩制」的澳門實踐,促進特區各項事業的進步。我們相信,有了更好的思想基礎和經濟條件,澳門將進入一個全新的發展期,只要進一步解放思想,轉變觀念,按照二十大三中全會的精神深化改革開放,充分釋放「一國兩制」的優勢,特別是在國家對外開放中發揮更大的作用,澳門一定會建設成為國際大都市,為中國式現代化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更大的力量。
本文發表於《紫荊論壇》2024年7-9月號
掃描二維碼分享到手機
+關註
吳志良 | 澳門基金會行政委員會主席、澳門文化界聯合總會會長
澳門回歸祖國25年來,「世界旅遊休閒中心」的地位日益鞏固,經濟韌性不斷增強,居民整體生活素質日益提升,形成具有澳門特色「一國兩制」的成功實踐。澳門始終秉承「愛國愛澳」的優良社會傳統,從政治引領、文化滋潤、社會關愛和財政支持等多方面不斷夯實「愛國愛澳」的政治基礎。澳門正進入一個全新的發展期,將在國家對外開放中發揮更大的作用,為中國式現代化和民族復興貢獻更大力量。
澳門回歸祖國以來發展成就喜人
今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5周年,也是澳門回歸祖國25周年。澳門特區成立以來,澳門整體上經濟快速發展、社會和諧穩定,在實踐「一國兩制」上取得了喜人的成就,舉世矚目。
在回歸前,澳門的本地生產總值已連續四年錄得負增長,1999年的經濟總量更倒退至1993年的水平,再加上澳葡當局當年為特區政府留下的所謂「財政滾存」大多只是債權,公共財政基礎十分薄弱,使得澳門特區創建起點頗低。在2000年開放電訊業的經驗之上,特區政府決定結束博彩業的壟斷經營並適度開放,加上中央政府適時推出CEPA和內地居民個人遊措施,一度困擾澳門回歸最初幾年的失業和市道沉寂問題很快得到解決,帶動澳門經濟的第二次騰飛,也讓特區政府有更充實的財政改善民生,提升居民整體的生活素質,形成具有澳門特色「一國兩制」的成功實踐。
回歸25年來, 澳門「世界旅遊休閒中心」的地位日益鞏固,經濟的韌性有所增強,已獲國際組織認可為發達經濟體。與1999年比較,澳門在2019年的經濟總量實質增長3.94倍;2023年的總量仍為1999年的3.15倍;總體失業率從2000年第二季度的7.1%高峰回落至2024年第二季度的1.7%,恢復疫情前「全民就業」的狀態。在改善民生的過程中,形成對教育、社會保障和房屋供應等長效機制。澳門中小學通過澳門基金會和教育發展基金的資助得以擴建或重建,並成為大中華地區第一個實現15年免費教育的城市。澳門特區政府先後推出「敬老金」、「現金分享」和建立雙層式社會保障體系,並從細節出發,推出醫療補貼計劃、長者安裝假牙計劃、長者免費乘車、學生乘車優惠、學生享用免費的牛奶和豆奶、水電費補貼計劃等措施。為了紓緩居民的住房需求,特區政府大力推動公共房屋建設,從2001年到2024年7月已累計建成26,534個單位,規劃或在建的有16,582個單位,以低收入住戶為對象的社會房屋供應問題接近徹底解決,可以滿足居民在一段時期對自置房屋的需求。
「愛國愛澳」政治基礎夯實的四個決定性因素
這一系列亮麗成績的背後,全賴中央的大力支持和全體澳門居民的努力。特區初創時,澳門特區政府高舉愛國主義旗幟,號召全體居民同心同德、同舟共濟、共克難關,並且在過程中注意與居民分享發展的成果,讓居民獲得努力奮鬥所應得的回報,因此得到了居民的支持和配合,使「愛國愛澳」成為了創建澳門特區的主旋律和建設澳門特區的主流力量。在「愛國愛澳」精神的引領下,澳門不但創造了經濟發展的奇跡,也讓全體居民同心一致,克服SARS、「天鴿」和「山竹」風災、外部勢力的衝擊圖謀,以及最近的新冠病毒疫情。
在我看來,「愛國愛澳」的政治基礎得以夯實,是基於四個決定性因素。
一是政治引領。澳門一向與祖國血脈相連,同呼吸,共命運。早在1960年代,澳門已有傳達中央重大決策和全國人大、政協兩會精神的傳統,回歸後逐漸形成恆常機制。通過精神傳達、座談會、宣講會等方式,讓社會各界及時和深入了解、掌握國家重大決策的背景、內容和目的,統一思想認識,並通過報告會議情況,公開、透明地接受社會各界的建議和監督,以最廣泛、最直接的方式讓澳門特區居民中的中國公民參與國家事務和治理實踐,結合「一國兩制」方針貫徹全過程人民民主,並藉此促進澳門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增強澳門居民的民族觀念和國家意識。澳門特區堅持並完善「愛國者治澳」原則,通過修訂《行政長官選舉法》、《澳門特別行政區立法會選舉法》、《就職宣誓法》等法規,把公職人員資格審查的判斷標準具體化,強調宣誓效忠的嚴肅性和法律後果,使「愛國愛澳」的政治引領貫徹到具體履職之中。
二是文化滋潤。澳門在國家發展戰略中有許多特殊的優勢,其中最重要、最具價值、最能作出貢獻的就是文化。澳門作為促進東西方文明對話的交流平台, 由舊城區核心內22座建築和8個廣場前地組成的「澳門歷史城區」在2005年因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而獲得國際社會的充分肯定。自回歸以來,澳門學術界不斷努力,很快將歷史話語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澳門的學校、社團機構在教育、文化部門和澳門基金會的組織下,長期舉辦各式各樣的文化交流活動,近年為建設「以中華文化為主流,多元文化共存的交流合作基地」而著重培養青少年加深對民族的歷史文化和國家最新發展的認識,推動澳門居民與內地居民密切交流交往,例如舉辦「澳門青年人才上海學習實踐計劃」、「港澳大學生文化實踐活動」、「澳門青少年學生航天科普交流活動」等,加深他們對國家發展、民族文化、地域風情等的認知和了解,增進澳門與內地省市青年的情誼。 「澳門中學生歷史知識競賽」和「歷史文化大使培訓計劃」等品牌項目,也對增強青少年的家國情懷產生積極的影響。在2023年8月成立的澳門文化界聯合總會,以團結文化界愛國愛澳力量、對接國家政策和項目、推動澳門文化藝術人才培養與文化藝術事業高質量發展為使命,弘揚和傳播中華優秀文化藝術,加强與祖國內地合作,促進國際人文交流。
三是社會關愛。由於回歸前公共服務的提供基礎薄弱,使澳門的社團組織擔當起互助自助的角色,直接促成澳門社會形成守望相助、和衷共濟的優良傳統和社區精神。澳門的民間社會非常活躍,已形成涵蓋坊眾、勞工、商人、婦女、學生、葡萄牙後裔族群、新移民群體以至不同文化和宗教背景的社會組織網絡,是社會正常運作的微血管。現時的澳門社團向廣大居民提供包括養老、康復、家庭、文康、社區以至醫療、教育等多元化的社會服務,也成為動員志願者、凝聚居民向心力的重要媒介,是提供公共產品、維護社會和諧穩定、配合政府施政的基礎力量。志願服務一直以來是澳門公益社會服務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重大的自然災害和疫情等事件中扮演協助政府、扶助居民的角色,在營造澳門厚德盡善的人文精神風貌、凝聚居民團結一致共度時艱以及在非常時期推動澳門社會早日回復正常有顯著的貢獻。
四是財政支持。澳門特區政府對社團機構提供的各項服務以及舉辦的各項有利於推動社會發展和進步的項目和活動,都根據「擇優審批」的原則給予財政支持。其中,澳門基金會是澳門特區在承擔社會發展資助方面佔額最大的公共機構,在2023年度共批給2,162個項目的資助申請,並向12,760人次發放各類型的獎學金和獎勵,總批給金額約9.3億澳門元。此外,澳門基金會還主辦、合辦或與相關機構合作開展120多個活動或項目,促進文教發展、社會進步。澳門基金會大力投放資源改善澳門的教育、醫療和社區基礎設施,大大提高了向居民提供的各類社會和社區服務的水平和質量。通過籌設澳門科學館、推動文史資料整理、出版、研究和「澳門學」學科建設、舉辦慶祝澳門特區成立周年活動計劃、派送「澳門基金會福包」等,充分體現了澳門社會同心同德、共同建設美好家園的精神面貌,鞏固居民的家國情懷,促進和諧社會氛圍的形成。近期又推出「澳琴情懷資助計劃」,創造條件讓澳門居民認識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的發展現況,同時提振澳門特區的社區消費,發揮兩地聯動效應。通過發放資助和開展自身活動並行的多重形式,澳門基金會的工作在達至政府與民間社會彼此互補、通力協作,提升居民福祉、服務澳門社會,共同推動澳門社會不斷進步方面都取得一定的積極成效,一些項目還為民間社會展開具長遠社會效益的活動提供了有用的工具和指南。
澳門回歸祖國後始終秉承「愛國愛澳」的優良社會傳統,並將其發展成為澳門社會價值觀的主流,從政治引領、文化滋潤、社會關愛和財政支持等多方面不斷夯實「愛國愛澳」的政治基礎,緊跟國家發展步伐,引導澳門居民積極融入國家發展大局,豐富「一國兩制」的澳門實踐,促進特區各項事業的進步。我們相信,有了更好的思想基礎和經濟條件,澳門將進入一個全新的發展期,只要進一步解放思想,轉變觀念,按照二十大三中全會的精神深化改革開放,充分釋放「一國兩制」的優勢,特別是在國家對外開放中發揮更大的作用,澳門一定會建設成為國際大都市,為中國式現代化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更大的力量。
本文發表於《紫荊論壇》2024年7-9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