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荊雜誌(記者彭彥)10月17日東莞報道:10月15日,值習近平文化思想一週年,文藝工作座談會十周年之際,全國群眾文藝盛會在東莞舉行。群賢畢至,相約莞邑,共同探索新時代群眾文藝新思路、新舉措,開創群眾文藝事業高質量發展新局面。這場群文盛會的落地,不僅充分彰顯東莞在公共文化服務領域的領先地位—走在全國全省前列,而且也是東莞大力推進文化強市建設背景下,群眾文藝事業蓬勃發展、成果豐碩的生動體現。
東莞市文化廣電旅遊體育局黨組書記、局長寧康以“厚植沃土,創新創優——推動東莞群眾文藝繁榮發展、走在前列”為主題,推介了群眾文藝工作的“東莞經驗”。與時代同行,與潮流共舞,在文化強市戰略的引領下,東莞群文之花綻放得更加絢麗多彩,芳香四溢。
向新而行“潮”前進
東莞,一座起步於製造、發達於製造、揚名於製造的國際製造名城。改革開放以來,這座城市在創造無數經濟奇蹟的同時,也催生許多令人矚目的文化奇蹟,成為全國首批、全省第一個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就是其中之一。在公共文化服務領域,東莞是當之無愧的排頭兵。
“文藝是時代前進的號角,最能代表一個時代的風貌,最能引領一個時代的風氣。”“推動高質量發展,文化是重要支點;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文化是重要因素。”“中國式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厚德務實的東莞人深知文化的重要性,對文化的追求從未止步。
進入新世紀以來,東莞以高度的文化自覺,先後實施“文化新城”“文化名城”“品質文化之都”戰略,文化建設步入發展快車道,與經濟建設同頻共振、相互促進。2021年,東莞GDP突破1萬億元,成為全國第15個擁有萬億GDP、千萬常住人口的“雙萬”城市。以此為新的起點,東莞對標對錶文化強國、文化強省戰略部署,開啓文化強市建設新征程,構建起包括《東莞市公共文化服務高質量發展實施方案》在內的文化強市“1+8”政策體系,為群眾文藝繁榮發展提供了豐厚的土壤與養分。
大力推動建設鬆山湖展演中心等“十大文體設施”,創新打造“潮流東莞”等十大文化品牌,深入實施“四館一劇院一空間”高品質文化供給工程……2022年以來,東莞文化強市建設如火如荼,文化服務和文化產品供給不斷優化,千萬人口的文化生活更加豐富充盈,文化發展成果更好地潤澤千萬人口的美好生活。
敢為人先的城市基因,讓東莞在改革開放的時代浪潮中勇立潮頭,也涵養了東莞人向新而行“潮”前進的文化自信。傾情打造原創音樂劇《東莞東》致敬改革開放,致敬曾在東莞奮鬥拼搏的“2億分之一”,生動展現一座城和兩億人雙向奔赴、相互成全的時代傳奇,引發強烈共情共鳴;創新推動文化場館體系化、聯盟式發展,不斷完善文化館、圖書館總分館制,組建博物館、美術館、劇院、“·莞”空間等“四大聯盟”,策劃推出“黃旗山中秋奇妙夜”、Live House“莞”夠等系列高品質、現象級、爆款類文化活動,提升城市潮流文化氛圍和熱度,成功吸引草莓音樂節等大型活動落地;搶佔潮玩產業新賽道,成功獲評中國潮玩之都、國家文化和旅遊消費試點城市,以文化創意賦能傳統製造業轉型升級,擦亮“有一種製造美學,叫東莞”IP……由東莞文化強市建設所迸發出的創新創造活力,以新場景、新業態、新表達,輻射文化服務、文化傳承、產業創新等各個方面,成為驅動群眾文藝高質量發展的新引擎,濃郁的文化氣息充盈城市,隨處可感。
與“潮流東莞” 注入“潮”能量
以“潮流東莞”為抓手,為群眾文藝繁榮注入“潮”能量。地處大灣區C位,人口結構年輕(平均年齡只有33.4歲),潮玩產業優勢明顯,發展潮流文化,東莞的條件得天獨厚。踏上文化強市建設新征程,東莞的文化館體系被賦予新的使命任務——打造“潮流東莞”品牌,注入“潮”能量的群眾文藝隨之潮起來、活起來。
東莞既是嶺南文明重要發源地,又是勇立潮頭的改革開放先行地,現代與傳統交相輝映,誕生出“最傳統MIX最潮流”的群眾文化特色。“潮流是當下的風景,傳統是千百年來的潮流。”東莞市文化館館長、市非遺保護中心主任黃曉麗表示,東莞非遺作為流傳千百年的莞邑文化,是“潮流東莞”的重要文化基因,要以煥新為驅動,展現非遺潮流新形態,推動“非遺潮”融入市民現代生活。
從成功舉辦兩屆粵港澳大灣區龍舟邀請賽,推動東莞龍舟成為全國“頂流”(全網話題量近8億),打響龍舟月文化品牌;到創辦深受年輕人喜歡的“最嶺南”鴻福橋市集,圍繞“茶”“玉”“香”等主題,打造集文化體驗、社交互動、創意消費於一體的嶺南生活美學空間,擦亮“有一種新中式生活,在東莞”IP;從創新打造“江湖山海”非遺品牌,到推動建設省級水鄉文化(東莞)生態保護實驗區,以莞邑文化為代表的傳統文化融合現代潮流與審美煥發新生,有力展示“既傳統又現代”的潮流東莞形象,趁墟趕集、體驗非遺成為市民新風尚。
以“潮流東莞·火柴盒”城市藝術TIME為代表的潮流文化品牌,更是以星火燎原之姿,在莞邑大地遍地開花,生動詮釋“雙萬”東莞時尚、潮流、青春、活力新形象。從2022年的1.0版到2024年的3.0版,“火柴盒”內涵不斷深化,常辦常新。截至目前,全市聯動舉辦“小而美”“在身邊”的“火柴盒”精緻音樂會790余場,吸引線上線下6326萬人次參與,並成功舉辦兩屆火柴盒音樂節,火爆全城。
“火柴盒”以沉浸式都市文化新場景,讓群眾文藝活動“走新”又“暖心”,也為各類本土年輕音樂人搭建一個極佳展示舞臺、為城市公共文化提供全新可能,成功入選首屆全國群眾文化品牌優秀案例。
全面升級“市民藝術夜校”,為廣大產業工人、青年上班族參加美育培訓提供便利;聯動64家社會藝術培訓機構組建全民藝術普及聯盟,拓寬面向市民、青少年兒童的服務陣地;打造四季“村晚”,以擂臺賽方式創新推出“文藝村超”,以文藝賦能“百千萬工程”……
如今,潮流基因早已融入城市肌理,融入市民文化生活。在“潮流東莞”,不管哪類人群都能找到適合自己的潮流生活方式。“潮好玩,潮有範”的“潮流東莞”也以其獨特魅力吸引越來越多的賓客進莞來趕潮。剛剛過去的國慶假期,為期兩天的2024東莞草莓音樂節,共吸引近5萬樂迷入場觀看,直接帶動相關行業消費約1.6億元。
匯聚“2億分之一”潮流力量
東莞人口超“千萬”,改革開放以來有超2億人在東莞工作生活過,來自五湖四海、各行各業的群眾,既是東莞城市的建設者、奮鬥者,也是東莞文藝的創作者、享受者。多元文化在東莞交融創新,共創共享,東莞猶如一所流動的群眾文藝大學,為前來奮鬥之人提供文藝的溫暖和鼓舞,進而輻射全國。作為一座外來人口與本地人口倒掛的“千萬級”人口大市,如何更好滿足千萬人口的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單純依靠政府的力量顯然是不足夠的,解決這一特殊難題的“東莞方案”應運而生——積極匯聚“2億分之一”的力量,不斷擴大群眾文藝發展的“朋友圈”,打造更加多元的文藝供給,形成獨具東莞特色的新文藝現象。
這也是北京大學教授、北京大學國家現代公共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李國新曾在灣區文采會上提到的,要構建“政府、社會、市場”共同參與的公共文化服務格局。連續舉辦6屆灣區文采會,累計吸引近300個群眾文藝團隊參會,孵化培育了一大批社會主體;持續實施東莞青年藝術家圓夢行動,扶持100多名青年藝術人才舉辦展覽展演近100場……共建共享,是群眾文藝繁榮發展的應有之義,也讓群眾文藝更加多彩。
10月13日晚,東莞玉蘭大劇院歌聲飛揚,“文藝矩陣東莞出發”《東江說》之大型原創交響組歌《奮進的號角》奏響新時代鏗鏘之音。
以東莞重點文藝創作基地音樂骨幹為主要創作力量的交響組歌《奮進的號角》,讓大家看到“文藝莞軍”深厚的創作實力,是東莞文藝工作者堅持與時代同步伐、以人民為中心、以精品奉獻人民的生動縮影。“這部作品不僅是一場視聽盛宴,更是一部氣勢磅礴的時代交響曲,體現了東莞文藝創作的高水平與創新活力。”著名作曲家、廣東省音樂家協會原主席劉長安說。目前,東莞共設立了98個重點文藝創作基地,實現鎮村基層全覆蓋,形成頗具影響的“文藝矩陣”,一種獨特的文化現象。
東莞雖然沒有專業文藝院團,但“文藝莞軍”把群眾文藝做出了專業範,傾力打造的精品力作也可以登上高雅藝術殿堂。其中,由東莞市文化館組建的合唱團、民族樂團、舞蹈團等非職業團隊,頻頻在國家、省市各類賽事活動中摘金奪銀,並多次受邀參與外事訪問演出、文化交流展演、大型群眾文化活動。今年11月8日至10日,2024粵港澳大灣區公共文化和旅遊產品(東莞)採購會將在東莞舉行,屆時東莞將推出首部非職業團隊原創的國樂劇《可園·可源》,走向公眾、走向市場。東莞用精品力作一再證明,非職業文藝團隊也可以達到專業的文藝水平。
一枝獨秀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依託系列常態化創作賽事平台,如三年一屆的群眾音樂舞蹈花會、戲劇曲藝花會、少兒藝術花會,東莞群眾文藝創作呈現出百花齊放的喜人態勢,誕生了一大批具有時代精神、地域特色和生活氣息的群眾文藝精品。近10年累計原創群文作品2000多件,獲省級獎項259個,在2021-2023年廣東省群眾文藝創作排名中東莞居全省第三,連續三屆有作品入圍群星獎決賽,曲藝作品《羊續懸魚》獲第十七屆群星獎。位於東莞樟木頭鎮的“中國作家第一村”走出了榮獲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魯迅文學獎等一批知名作家。此外,成功打造“太陽之子”男聲重唱組合等知名文藝團隊。
https://res.youuu.com/zjres/2024/10/18/M9FKJlD2kzKs2gxZCRBUy37oLsuzVRd1jKU.png
掃描二維碼分享到手機
+關註
紫荊雜誌(記者彭彥)10月17日東莞報道:10月15日,值習近平文化思想一週年,文藝工作座談會十周年之際,全國群眾文藝盛會在東莞舉行。群賢畢至,相約莞邑,共同探索新時代群眾文藝新思路、新舉措,開創群眾文藝事業高質量發展新局面。這場群文盛會的落地,不僅充分彰顯東莞在公共文化服務領域的領先地位—走在全國全省前列,而且也是東莞大力推進文化強市建設背景下,群眾文藝事業蓬勃發展、成果豐碩的生動體現。
東莞市文化廣電旅遊體育局黨組書記、局長寧康以“厚植沃土,創新創優——推動東莞群眾文藝繁榮發展、走在前列”為主題,推介了群眾文藝工作的“東莞經驗”。與時代同行,與潮流共舞,在文化強市戰略的引領下,東莞群文之花綻放得更加絢麗多彩,芳香四溢。
向新而行“潮”前進
東莞,一座起步於製造、發達於製造、揚名於製造的國際製造名城。改革開放以來,這座城市在創造無數經濟奇蹟的同時,也催生許多令人矚目的文化奇蹟,成為全國首批、全省第一個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就是其中之一。在公共文化服務領域,東莞是當之無愧的排頭兵。
“文藝是時代前進的號角,最能代表一個時代的風貌,最能引領一個時代的風氣。”“推動高質量發展,文化是重要支點;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文化是重要因素。”“中國式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厚德務實的東莞人深知文化的重要性,對文化的追求從未止步。
進入新世紀以來,東莞以高度的文化自覺,先後實施“文化新城”“文化名城”“品質文化之都”戰略,文化建設步入發展快車道,與經濟建設同頻共振、相互促進。2021年,東莞GDP突破1萬億元,成為全國第15個擁有萬億GDP、千萬常住人口的“雙萬”城市。以此為新的起點,東莞對標對錶文化強國、文化強省戰略部署,開啓文化強市建設新征程,構建起包括《東莞市公共文化服務高質量發展實施方案》在內的文化強市“1+8”政策體系,為群眾文藝繁榮發展提供了豐厚的土壤與養分。
大力推動建設鬆山湖展演中心等“十大文體設施”,創新打造“潮流東莞”等十大文化品牌,深入實施“四館一劇院一空間”高品質文化供給工程……2022年以來,東莞文化強市建設如火如荼,文化服務和文化產品供給不斷優化,千萬人口的文化生活更加豐富充盈,文化發展成果更好地潤澤千萬人口的美好生活。
敢為人先的城市基因,讓東莞在改革開放的時代浪潮中勇立潮頭,也涵養了東莞人向新而行“潮”前進的文化自信。傾情打造原創音樂劇《東莞東》致敬改革開放,致敬曾在東莞奮鬥拼搏的“2億分之一”,生動展現一座城和兩億人雙向奔赴、相互成全的時代傳奇,引發強烈共情共鳴;創新推動文化場館體系化、聯盟式發展,不斷完善文化館、圖書館總分館制,組建博物館、美術館、劇院、“·莞”空間等“四大聯盟”,策劃推出“黃旗山中秋奇妙夜”、Live House“莞”夠等系列高品質、現象級、爆款類文化活動,提升城市潮流文化氛圍和熱度,成功吸引草莓音樂節等大型活動落地;搶佔潮玩產業新賽道,成功獲評中國潮玩之都、國家文化和旅遊消費試點城市,以文化創意賦能傳統製造業轉型升級,擦亮“有一種製造美學,叫東莞”IP……由東莞文化強市建設所迸發出的創新創造活力,以新場景、新業態、新表達,輻射文化服務、文化傳承、產業創新等各個方面,成為驅動群眾文藝高質量發展的新引擎,濃郁的文化氣息充盈城市,隨處可感。
與“潮流東莞” 注入“潮”能量
以“潮流東莞”為抓手,為群眾文藝繁榮注入“潮”能量。地處大灣區C位,人口結構年輕(平均年齡只有33.4歲),潮玩產業優勢明顯,發展潮流文化,東莞的條件得天獨厚。踏上文化強市建設新征程,東莞的文化館體系被賦予新的使命任務——打造“潮流東莞”品牌,注入“潮”能量的群眾文藝隨之潮起來、活起來。
東莞既是嶺南文明重要發源地,又是勇立潮頭的改革開放先行地,現代與傳統交相輝映,誕生出“最傳統MIX最潮流”的群眾文化特色。“潮流是當下的風景,傳統是千百年來的潮流。”東莞市文化館館長、市非遺保護中心主任黃曉麗表示,東莞非遺作為流傳千百年的莞邑文化,是“潮流東莞”的重要文化基因,要以煥新為驅動,展現非遺潮流新形態,推動“非遺潮”融入市民現代生活。
從成功舉辦兩屆粵港澳大灣區龍舟邀請賽,推動東莞龍舟成為全國“頂流”(全網話題量近8億),打響龍舟月文化品牌;到創辦深受年輕人喜歡的“最嶺南”鴻福橋市集,圍繞“茶”“玉”“香”等主題,打造集文化體驗、社交互動、創意消費於一體的嶺南生活美學空間,擦亮“有一種新中式生活,在東莞”IP;從創新打造“江湖山海”非遺品牌,到推動建設省級水鄉文化(東莞)生態保護實驗區,以莞邑文化為代表的傳統文化融合現代潮流與審美煥發新生,有力展示“既傳統又現代”的潮流東莞形象,趁墟趕集、體驗非遺成為市民新風尚。
以“潮流東莞·火柴盒”城市藝術TIME為代表的潮流文化品牌,更是以星火燎原之姿,在莞邑大地遍地開花,生動詮釋“雙萬”東莞時尚、潮流、青春、活力新形象。從2022年的1.0版到2024年的3.0版,“火柴盒”內涵不斷深化,常辦常新。截至目前,全市聯動舉辦“小而美”“在身邊”的“火柴盒”精緻音樂會790余場,吸引線上線下6326萬人次參與,並成功舉辦兩屆火柴盒音樂節,火爆全城。
“火柴盒”以沉浸式都市文化新場景,讓群眾文藝活動“走新”又“暖心”,也為各類本土年輕音樂人搭建一個極佳展示舞臺、為城市公共文化提供全新可能,成功入選首屆全國群眾文化品牌優秀案例。
全面升級“市民藝術夜校”,為廣大產業工人、青年上班族參加美育培訓提供便利;聯動64家社會藝術培訓機構組建全民藝術普及聯盟,拓寬面向市民、青少年兒童的服務陣地;打造四季“村晚”,以擂臺賽方式創新推出“文藝村超”,以文藝賦能“百千萬工程”……
如今,潮流基因早已融入城市肌理,融入市民文化生活。在“潮流東莞”,不管哪類人群都能找到適合自己的潮流生活方式。“潮好玩,潮有範”的“潮流東莞”也以其獨特魅力吸引越來越多的賓客進莞來趕潮。剛剛過去的國慶假期,為期兩天的2024東莞草莓音樂節,共吸引近5萬樂迷入場觀看,直接帶動相關行業消費約1.6億元。
匯聚“2億分之一”潮流力量
東莞人口超“千萬”,改革開放以來有超2億人在東莞工作生活過,來自五湖四海、各行各業的群眾,既是東莞城市的建設者、奮鬥者,也是東莞文藝的創作者、享受者。多元文化在東莞交融創新,共創共享,東莞猶如一所流動的群眾文藝大學,為前來奮鬥之人提供文藝的溫暖和鼓舞,進而輻射全國。作為一座外來人口與本地人口倒掛的“千萬級”人口大市,如何更好滿足千萬人口的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單純依靠政府的力量顯然是不足夠的,解決這一特殊難題的“東莞方案”應運而生——積極匯聚“2億分之一”的力量,不斷擴大群眾文藝發展的“朋友圈”,打造更加多元的文藝供給,形成獨具東莞特色的新文藝現象。
這也是北京大學教授、北京大學國家現代公共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李國新曾在灣區文采會上提到的,要構建“政府、社會、市場”共同參與的公共文化服務格局。連續舉辦6屆灣區文采會,累計吸引近300個群眾文藝團隊參會,孵化培育了一大批社會主體;持續實施東莞青年藝術家圓夢行動,扶持100多名青年藝術人才舉辦展覽展演近100場……共建共享,是群眾文藝繁榮發展的應有之義,也讓群眾文藝更加多彩。
10月13日晚,東莞玉蘭大劇院歌聲飛揚,“文藝矩陣東莞出發”《東江說》之大型原創交響組歌《奮進的號角》奏響新時代鏗鏘之音。
以東莞重點文藝創作基地音樂骨幹為主要創作力量的交響組歌《奮進的號角》,讓大家看到“文藝莞軍”深厚的創作實力,是東莞文藝工作者堅持與時代同步伐、以人民為中心、以精品奉獻人民的生動縮影。“這部作品不僅是一場視聽盛宴,更是一部氣勢磅礴的時代交響曲,體現了東莞文藝創作的高水平與創新活力。”著名作曲家、廣東省音樂家協會原主席劉長安說。目前,東莞共設立了98個重點文藝創作基地,實現鎮村基層全覆蓋,形成頗具影響的“文藝矩陣”,一種獨特的文化現象。
東莞雖然沒有專業文藝院團,但“文藝莞軍”把群眾文藝做出了專業範,傾力打造的精品力作也可以登上高雅藝術殿堂。其中,由東莞市文化館組建的合唱團、民族樂團、舞蹈團等非職業團隊,頻頻在國家、省市各類賽事活動中摘金奪銀,並多次受邀參與外事訪問演出、文化交流展演、大型群眾文化活動。今年11月8日至10日,2024粵港澳大灣區公共文化和旅遊產品(東莞)採購會將在東莞舉行,屆時東莞將推出首部非職業團隊原創的國樂劇《可園·可源》,走向公眾、走向市場。東莞用精品力作一再證明,非職業文藝團隊也可以達到專業的文藝水平。
一枝獨秀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依託系列常態化創作賽事平台,如三年一屆的群眾音樂舞蹈花會、戲劇曲藝花會、少兒藝術花會,東莞群眾文藝創作呈現出百花齊放的喜人態勢,誕生了一大批具有時代精神、地域特色和生活氣息的群眾文藝精品。近10年累計原創群文作品2000多件,獲省級獎項259個,在2021-2023年廣東省群眾文藝創作排名中東莞居全省第三,連續三屆有作品入圍群星獎決賽,曲藝作品《羊續懸魚》獲第十七屆群星獎。位於東莞樟木頭鎮的“中國作家第一村”走出了榮獲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魯迅文學獎等一批知名作家。此外,成功打造“太陽之子”男聲重唱組合等知名文藝團隊。
https://res.youuu.com/zjres/2024/10/18/M9FKJlD2kzKs2gxZCRBUy37oLsuzVRd1jKU.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