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正文
全民健康教育:但願不是夢
根據教育局數字顯示,過去五年受精神情緒困擾的中小學生數字上升超過兩倍,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黃蔚澄教授指出疫情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疫情已經漸漸退去,社會生活重回正軌,究竟未來的日子裡,香港的精神健康政策及兒童青少年教育應該何去何從?教育局自2024/25學年推出《4Rs精神健康約章》,包括休息Rest、放鬆Relaxation、關係Relationships及抗疫力Resilience等協助青少年活得健康的基本要素。面對複雜多變的生活與學習壓力和挑戰,要協助青少年面對21世紀的挑戰,重點在於家庭與學校這兩個重要板塊,均能創造一個有利青少年身心發展的環境,再透過有系統的精神健康教育,培養青少年應對壓力的能力,加上家長及師長意識到協助青少年在學業與生活中達到平衡的重要性,才能有效幫助青少年健康成長,克服在成長路上遇到的不同困難與障礙。
全民接受精神健康教育“家是孩子的避風港”,應該是可以讓孩子放鬆和休息的地方。若果孩子在經歷完一日勞累的學習生活之後,回到家中能夠休息和放鬆,釋放一天的壓力,家長學會聆聽孩子的壓力和困擾是非常重要的。每個人也會經歷高山低谷,微笑女劍神江旻憓也曾經歷十字韌帶斷裂。在經歷低潮時,她特別提及媽媽會為她預備好吃的!記得有一次工作到深夜兩點仍未能回家,接到媽媽來電,只是用溫柔的語氣對她說:“攰就吃一點甜,攰就唔好揸車,有咩事再打(電話)俾我啦!”當孩子經歷煩惱與壓力,若果家長能夠適時提供情感上的支援,願意聆聽和接納,不硬性要求孩子忍耐,與孩子建立信任及同行的關係,能有效幫助他們鼓起勇氣,應對困難和挑戰。知易行難,若果先在教師的培訓時數加入精神健康教育,家長日或家長活動加入精神健康教育元素,提升全民對精神健康的認識,落實做到與青少年同行。學校的氛圍也非常重要,常規課程中加入精神健康教育,透過開心孩子奬勵計劃,發掘校園中積極正面的孩子,均能建立和諧互愛的校園文化。
新視野教育 培育開心孩子筆者日前出席香港書展的開幕典禮,其中一位主禮嘉賓提到,希望透過閱讀啟發年青人的創意思維,將科技意念轉化為提升生活質素的產品。能夠善用尖端科技的人才,是未來社會及企業最需要的人才;與此同時,教育更應著眼於科技無法取代的技能,讓學生在科技世代中尋找自己的出路。AI可以取代不懂得運用AI的人,但絕不能取代能感動人心的創作能力、能振奮人心的運動技能以及能關注心靈的育兒與護理職業技能。若果香港能夠把握現在的機遇,就未來社會的需要設立不同技能教育專才學校,在培育高端人才應付科技發展的同時,透過建立真正多元的教育模式,例如,以過往設立工業中學的理念,開設數碼技能為專科的中學,建立真正多元的教育模式,應對整個東南亞、一帶一路國家的中學生多元發展需要。這樣才是真正發揮獅子山精神,化危為機,提升教育質素,拓闊青年人的出路。
教育是為了未來,習近平主席去年在給培僑中學的回信中提及:“希望你們把讀萬卷書與行萬里路結合起來,深刻認識世界發展大勢,深入了解祖國的歷史文化和現實國情,厚植家國情懷,錘煉過硬本領,早日成長為可堪大任的棟樑之才”,真正的人才必須軟實力及硬知識兼備,期待我們的教育能兼容學業發展與心理健康,為下一代建立一個身心俱健的成長環境。通過全方位的支援,令下一代能夠成為習主席所說的可堪大任的棟樑之材。(選自《知識》10月刊,作者為香港教育工作者聯會副主席、瑪利灣學校林泳施校長。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https://res.youuu.com/zjres/2024/10/18/7zw2JISwzwIIc6cxH8ASkd5WCybByYiDa0z.png
https://res.youuu.com/zjres/2024/10/18/gB3Zc0rUkR0Aewwfh0LlaCBK59aOAZepdqq.png
掃描二維碼分享到手機
+關註
Hi, This website does not supports IFra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