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黃錦輝
自《粤港澳大灣區发展规制纲要》发布並實施5年來,大潜區的合作取得顯著成效。根據世界知識產權組織(WIPO)發布的《2024年版全球新指数(GII)》顯示,深圳一香港一廣州集群已經連續5年位居全球第二,這充分说明大灣區在创新方面的强大實力。因此筆者認為,香港應當積極通過這些經验,進一步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加快與内地合作、“併船出海”,從而增强整個區域的國際競爭力。
近日,筆者應邀出席由《信報财經新聞》主辦的“2024粤港澳大灣區高峰論壇”,並作為講者嘉賓與其他3位嘉賓一同就“大灣區创新科技發展和應用”进行專题討論,深入探討當下大灣區的科技制新、應用實踐及未來趨勢。
筆者認為,香港在大灣區的科技创新體系中應扮演核心角色,充分利用在科研领域的深厚積累,推動實现“香港研發一灣區量產一國際出海”的创新模式。在這一模式中,香港將作为研發的前沿陣地,專注於高新技術的研發與創新,依托大灣區强大的製造業基礎,将科研成果迅速轉化為規模化生產,再借助香港獨特的國際市場定位與廣泛的国際聯繫,讓產品顺利“出海”推入全球市場。這樣一来,香港不僅在研發與融资这兩個關鍵環節上發揮着舉足輕重的作用,更將為整個大灣區的科技創新與產業結構升級提供強大的動力與支持。
去年港府推出“產學研1+計翻”,不僅為大學科研成果提供商業化路徑,加速科技成果向實際產品轉化,還為企業與顶尖科研團隊搭建合作橋樑,促進技術创新與产品升级,进一步提升企業市场競爭力。然而,在推動创新科技發展的過程中也面臨着一系列挑戰。雖然政府這幾年来已提出多項措施,努力營造優良創科生態環境,但作為在创新科技領域耕耘了三十餘年的從業者,筆者意識到香港在创新科技領域人才缺乏,這给本地創新科技發展带来諸多困境。
一方面,人才缺乏限制创新科技项目的研發和推進。缺乏具有專業知識和創新能力的人才,使得一些前沿科研項目難以順利展開,影響香港在科技創新領域的競爭力。另一方面,人才短缺也制约企業發展,特别是從事知識產權交易的人才尤其欠缺,窒礙香港打造區域知識產權貿易中心的規劃。
為應對這一挑戰,香港需加大對創新科技人才的培養和引進力度,建立更加完善的創新创業生態體系。在人才培養方面,可以加強高校與企業的合作,開設更多與知識產權管理等相關的專業课程和實踐項目,培養具實踐能力和创新思雄的人才。同時,也可以鼓励企業開展内部培訓,提升员工的專業技能和创新能力。
同時,筆者也留意到“一帶一路”為香港带來的機遇。香港可以藉助其在國際金融、贸易和物流等方面的優勢,成為“一带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與大灣區之間的重要橋樑和纽带,不僅有利於香港拓展新的市场空問,還能促推大灣區“一带一路”沿線國家的經貿合作和文化交流。
最後,筆者認為政府於2022年推出的《香港創新科技發展藍圖》若要成功落地並發揮效用,離不開政府、企業、大學及科研機構等多方面的緊密合作與共同努力。政府需進一步加大對創新科技的投入力度,提供政策與资金上的强力支援;企業要積極投身創新實踐,将科研成果轉化為實踐生產力;大學與科研機構則應充分利用其科研實力和人才培養的優勢,為创新科技發展輸送源源不斷的新血。唯有各方攜手並進,方能共同推動大灣區創新科技事業的蓬勃發展。
(作者係立法會議員、香港中文大學工程學院副院長(外務)、香港專業及资深行政人員協會副會長,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
https://res.youuu.com/zjres/2024/10/22/DGMiJIIseouwIVRnCq9L5d1ZB6EcMhCsfMT.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