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員走進港校 栽下“太空夢”種子
國家航天科技飛速發展,香港愈來愈多機會參與其中。新一份施政報告提出在InnoHK平台下成立跨院校的研究中心,參與嫦娥八號任務;而特區政府教育局以及本港教界也積極推動航天科普教育,種下香港學生心中的航天夢想種子。由港澳及內地60多所學校組成的航天教育學校聯網,22日舉辦航天員進校園首場講座活動,邀請到當年入選我國首批預備航天員、現已退役的陳全來港,與在場約400名香港中小學生分享。他根據自身經歷與航天員選拔和訓練,生動地為港生講述了國家從航天大國邁向航天強國的過程,他並透過互動問答,營造了活潑的課堂氛圍,激發了在場學生對航空航天事業的熱情和渴望。
是次航天員進校園邀請陳全來港主持兩場講座,吸引了117間學校共800多名中小學師生參加,首場22在中華基督教會協和小學(長沙灣)舉行。
現場逾半學童想做太空人
聯網主席蔡世鴻在活動開始時詢問全場學生誰夢想成為太空人時,超過一半人高舉手臂。在場的陳全也積極跟進表示:“許多小朋友心中都懷抱着成為航天員的夢想。他們詢問我如何才能成為航天員,需要擁有哪些條件。我很樂意在這裏與大家分享,我們第一批航天員在選拔時的年齡範圍是25歲到35歲,身高需介於1米65到1米72之間,同時需要擁有卓越的體能和耐力。”
成為航天員不僅需要良好的身體素質,還需要接受海量的學習和訓練。陳全分享,航天員必須掌握包括高等數學、電腦科學、飛行動力學、空氣動力學、地球物理學、氣象學、天文學、宇宙航行學、火箭和太空船設計原理、結構、導航控制、設備檢測以及航天醫學等多個學科的基礎知識,以應對太空中的各種緊急情況。此外英語水平也至關重要,甚至有清華大學的老師前來指導英語。
由於太空環境的特殊性,包括失重、噪音和壓力變化等,對人體產生多種影響,有可能引發功能紊亂和疾病。陳全指出,為確保太空工作時不受疾病影響,航天員訓練亦需要學習基礎解剖學、臨床醫學等。“有時航天員或有需要自行注射藥物,甚至在地面專門支援航天任務的醫生遠程指導下進行小規模手術,因此必須掌握基本醫學知識,以確保這些小手術不會影響飛行任務。”
勉培養從科學中探索創新精神
陳全又鼓勵同學們培養從科學中勇於探索、敢於創新的精神,堅持不懈,期許他們未來有朝一日能夠融入航天隊伍之中。
出席活動的特區政府教育局副局長施俊輝表示,目前國家在航天領域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除了在運載火箭、載人航天、深空探測等領域不斷創新突破,更積極拓展國際航天合作,大大推進人類在相關領域的發展,而國家早前更發布了空間科學中長期的發展規劃,展示國家致力成為太空科學強國的堅定決心。
他指出,為配合國家“科教興國”戰略,教育局持續在中小學大力推動STEAM教育,其中新公布的小學科學科課程便加強了“國家的航天和創新科技”的學習元素,讓學生建立相關的基礎科創知識,並認識國家航天的發展及成就。
港生疑問 陳全解答
太空中怎麼種植?
在太空主要是以無土栽培,會使用類似海綿的介質來取代土壤,再向其中添加營養液。種植環境的氣壓、濕度、光照和溫度與地面上的環境相似。
通常會種什麼菜呢?會和太空青椒(青椒種子上太空並回到地球後種出的實驗作物)一樣長得特別大嗎?
在太空種植的蔬菜通常使用成熟或未受宇宙射線照射的種子,而不是用於實驗的種子,因此形狀和大小不會有和地面上的有太大差異。通常會種植小油菜、生菜和小西紅柿等,生長快速、容易種植,不易受害蟲侵。在太空中種植的蔬菜能直接食用,無須清洗,非常乾淨。
坐在火箭裏會像坐飛機一樣耳鳴嗎?
飛機座艙與外部始終存在0.3大氣壓的壓差,隨着高度增加,機艙壓力下降,可能會造成耳朵不適,但火箭上的太空艙會保持與地面相同的氣壓,因此不會出現耳鳴。
返回艙是用什麼材料造的?
返回艙外部材料是防曬材料和防熱塗料。在高度從70公里到40公里範圍內,太空艙以每秒數千米的速度穿越大氣層,產生逾千度高溫;若缺乏有效的防熱措施,整個返回艙可能會被燒化。
掃描二維碼分享到手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