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協公布“青年精神健康狀況”調查結果
開學壓力指數4年後首度上升
中學生普遍存在抑鬱情緒,文憑試準考生抑鬱指數最高
青協推出“同傾‧同行”一鍵式全健平台,提升聯繫感抗抑鬱
隨著新學期開始,面對繁重的學業及各類挑戰,部分學生因此承受巨大的心理壓力。香港青年協會輔導服務24日公布“青年精神健康狀況”調查結果。調查發現,在6,073名受訪中學生中,四成五(45.1%)開學壓力指數屬偏高水平,自評為7至10分(1為最低,10為最高),打破連續4年的跌勢。數據亦顯示中學生普遍存在抑鬱情緒,即將考文憑試的中六學生,抑鬱指數最高,平均分達22.3分;即使是剛入學的中一學生,平均分達17分,代表已出現抑鬱情緒表徵。
青協輔導服務於今年9月期間,以便利抽樣自填線上問卷形式成功訪問6,073名中一至中六學生,了解他們的開學壓力及精神健康狀況。結果顯示,學生開學最擔憂的問題主要與學業成績有關,連續5年高企,依次為“成績退步”(44.6%)、 “學習動力低”(37.9%)、 “功課 / 考測繁重”(37.4%)及“課程緊湊,跟不上進度”(33.2%);其中榜首的“成績退步”更比去年增加7.3%。
有關問卷參考了美國及台灣的流行病學研究中心抑鬱量表(Center for Epidemiological Studies Depression Scale, CES-D),以了解學生的抑鬱情緒狀況。調查發現,中一至中六學生均出現抑鬱情緒。外國多項研究指出,青年的聯繫感愈高,愈有助減低抑鬱症狀,成為逆境中保持身心健康的重要保護因素。是次問卷調查分別從學校、家庭及網絡三大範疇,以了解青年的聯繫感,數據反映學生的聯繫感分數隨年級遞減,中一屬偏高水平,中二至中六則為中等水平。聯繫感的平均分與抑鬱量表的分數呈反向趨勢,即聯繫感分數愈高,抑鬱量表平均分數愈低。
在學校方面,青年對同學的聯繫感較強,視他們為傾訴對象;對老師及社工的聯繫感則較低。家庭方面,青年普遍感受到家人的關心,然而遇到問題時,卻不想與父母討論。網絡方面,大部分青年認為能在社交媒體上找到共鳴,但不容易尋找傾訴及求助的對象。
青協輔導服務在去年9月至今年9月期間,共處理18,920宗與情緒相關的熱線求助個案,以及網上輔導方面則接觸了2,408位青年,當中以“學業壓力”、“抑鬱情緒”、“低聯繫感”及“求助動力低”為最主要範疇。
以下是熱線及網上曾處理的個案:
個案一 有中一學生今年升讀名校,雖然母親表示沒有給女兒壓力,但女兒因擔心考試而拒絕家庭聖誕旅行。母親曾勸她不要過於緊張學業,校方也建議學生量力而為。母親認為女兒可能因學校競爭氛圍及課程緊湊而感到壓力,擔心追不上學習進度。
個案二 有中六學生形容自己像一條被拉緊的橡筋,感到極大壓力,出現失眠、疲倦和動力不足的症狀。家人期望他將來成為專業人士,故他視此為努力讀書的動力。考完模擬考試後,他卻發現成績與理想相距甚遠,開始出現抑鬱情緒,失去動力,長期感到疲憊。
個案三 有中一學生自升中後,發現父母態度轉變,由以往的溫柔和關愛,變成對她缺乏理解,導致不想再和父母傾訴。她在學校受到同學嘲諷,父母卻責怪她,與家人關係開始疏遠,與朋友的聯繫也減少。事實上,她自升中後需要重新適應與新同學相處,而父母亦因女兒升中而感到緊張,正在經歷適應的過程。
個案四 有中三學生在選科時感到困惑,但其他同學已有明確目標,質疑自己有問題。她因成績不理想、家庭關係不和諧,導致壓力加劇。縱使她知道社會上有輔導服務,卻認為只有精神病患者才需輔導,加上擔心讓陌生人知道自身缺點,甚至被過度干預而不敢尋求幫助。
香港青年協會督導主任陳英杰表示,是次調查揭示青年精神健康狀況存在多個問題,包括青年求助動機低、對精神健康服務的認知度不足等,以致難以及時發現潛在的精神健康問題。針對調查所指聯繫感較高的青年,出現抑鬱情緒表徵的比例明顯較低。他呼籲家長、社工及青年工作者加強與青年的聯繫,以便及早識別需要精神健康支援的個案,同時應為精神健康服務去標籤化,透過教育提高公眾對精神健康的認識,從而提升青年尋求幫助的意願。
為了提供更全面的精神健康支援和教育服務,青協輔導及全健服務全新推出“同傾.同行”一鍵式全健平台,並針對6至29歲輕度和中度精神健康困擾的青年,集合輔導﹑情緒健康評估及全健體驗,傳遞“同你‧同傾‧同行”的訊息,加強與青年的聯繫感,傾聽他們的心聲。
香港青年協會督導主任馬佩雯表示,“同傾‧同行”是“一鍵式”全健平台,提供語音、文字輔導及預約面談等多種模式;透過與輔導員溝通,並接受情緒健康評估,有助識別青年的潛在精神健康問題,連繫他們參與不同的全健體驗,以展開“社會處方”健康管理。
她續指,平台倡議全人健康概念,冀減少青年對精神健康問題的忌諱,同時提供多元活動、相應支持和資源,全方位提升青年的身心健康,增強他們的求助動機。如青少年遇上情緒問題,可瀏覽“同傾.同行”平台(talknwalk.hk)選擇適合自己的服務。
“同傾‧同行”一鍵式全健平台特色
1.“一鍵式”全健平台
整合青年輔導服務和全人健康活動,提升青年對精神健康服務的認知。此平台提供語音、文字輔導及預約面談;另有全健活動的資訊,方便青年自助及求助精神健康服務。
2. 識別潛在精神健康問題
透過“同傾”直接與輔導員溝通,或進行情緒健康評估,加強網上識別受潛在精神健康的青年,連繫輕度至中度的青年至“同行”全健體驗,從而分流獲取社會處方健康管理,低密度治療及本會的提升全人健康的體驗活動。
3.以全健概念推廣精神健康
讓青年認識身心健康的關聯,降低青年對精神健康問題的忌諱,提供多元活動,從而增強青年求助動機。針對青年的特點和需求,透過平台提供全人健康資訊、求助渠道和資源,減低尋求幫助的障礙。
https://res.youuu.com/zjres/2024/10/25/7uVQd6OMrmWHLrAblmDd00AQiJqNsfOlzuJ.JPG
https://res.youuu.com/zjres/2024/10/25/19Xhz0gXx070TkM9hFYXCKxlFazDmUfIVRv.JPG
掃描二維碼分享到手機
+關註
隨著新學期開始,面對繁重的學業及各類挑戰,部分學生因此承受巨大的心理壓力。香港青年協會輔導服務24日公布“青年精神健康狀況”調查結果。調查發現,在6,073名受訪中學生中,四成五(45.1%)開學壓力指數屬偏高水平,自評為7至10分(1為最低,10為最高),打破連續4年的跌勢。數據亦顯示中學生普遍存在抑鬱情緒,即將考文憑試的中六學生,抑鬱指數最高,平均分達22.3分;即使是剛入學的中一學生,平均分達17分,代表已出現抑鬱情緒表徵。
青協輔導服務於今年9月期間,以便利抽樣自填線上問卷形式成功訪問6,073名中一至中六學生,了解他們的開學壓力及精神健康狀況。結果顯示,學生開學最擔憂的問題主要與學業成績有關,連續5年高企,依次為“成績退步”(44.6%)、 “學習動力低”(37.9%)、 “功課 / 考測繁重”(37.4%)及“課程緊湊,跟不上進度”(33.2%);其中榜首的“成績退步”更比去年增加7.3%。
有關問卷參考了美國及台灣的流行病學研究中心抑鬱量表(Center for Epidemiological Studies Depression Scale, CES-D),以了解學生的抑鬱情緒狀況。調查發現,中一至中六學生均出現抑鬱情緒。外國多項研究指出,青年的聯繫感愈高,愈有助減低抑鬱症狀,成為逆境中保持身心健康的重要保護因素。是次問卷調查分別從學校、家庭及網絡三大範疇,以了解青年的聯繫感,數據反映學生的聯繫感分數隨年級遞減,中一屬偏高水平,中二至中六則為中等水平。聯繫感的平均分與抑鬱量表的分數呈反向趨勢,即聯繫感分數愈高,抑鬱量表平均分數愈低。
在學校方面,青年對同學的聯繫感較強,視他們為傾訴對象;對老師及社工的聯繫感則較低。家庭方面,青年普遍感受到家人的關心,然而遇到問題時,卻不想與父母討論。網絡方面,大部分青年認為能在社交媒體上找到共鳴,但不容易尋找傾訴及求助的對象。
青協輔導服務在去年9月至今年9月期間,共處理18,920宗與情緒相關的熱線求助個案,以及網上輔導方面則接觸了2,408位青年,當中以“學業壓力”、“抑鬱情緒”、“低聯繫感”及“求助動力低”為最主要範疇。
以下是熱線及網上曾處理的個案:
個案一 有中一學生今年升讀名校,雖然母親表示沒有給女兒壓力,但女兒因擔心考試而拒絕家庭聖誕旅行。母親曾勸她不要過於緊張學業,校方也建議學生量力而為。母親認為女兒可能因學校競爭氛圍及課程緊湊而感到壓力,擔心追不上學習進度。
個案二 有中六學生形容自己像一條被拉緊的橡筋,感到極大壓力,出現失眠、疲倦和動力不足的症狀。家人期望他將來成為專業人士,故他視此為努力讀書的動力。考完模擬考試後,他卻發現成績與理想相距甚遠,開始出現抑鬱情緒,失去動力,長期感到疲憊。
個案三 有中一學生自升中後,發現父母態度轉變,由以往的溫柔和關愛,變成對她缺乏理解,導致不想再和父母傾訴。她在學校受到同學嘲諷,父母卻責怪她,與家人關係開始疏遠,與朋友的聯繫也減少。事實上,她自升中後需要重新適應與新同學相處,而父母亦因女兒升中而感到緊張,正在經歷適應的過程。
個案四 有中三學生在選科時感到困惑,但其他同學已有明確目標,質疑自己有問題。她因成績不理想、家庭關係不和諧,導致壓力加劇。縱使她知道社會上有輔導服務,卻認為只有精神病患者才需輔導,加上擔心讓陌生人知道自身缺點,甚至被過度干預而不敢尋求幫助。
香港青年協會督導主任陳英杰表示,是次調查揭示青年精神健康狀況存在多個問題,包括青年求助動機低、對精神健康服務的認知度不足等,以致難以及時發現潛在的精神健康問題。針對調查所指聯繫感較高的青年,出現抑鬱情緒表徵的比例明顯較低。他呼籲家長、社工及青年工作者加強與青年的聯繫,以便及早識別需要精神健康支援的個案,同時應為精神健康服務去標籤化,透過教育提高公眾對精神健康的認識,從而提升青年尋求幫助的意願。
為了提供更全面的精神健康支援和教育服務,青協輔導及全健服務全新推出“同傾.同行”一鍵式全健平台,並針對6至29歲輕度和中度精神健康困擾的青年,集合輔導﹑情緒健康評估及全健體驗,傳遞“同你‧同傾‧同行”的訊息,加強與青年的聯繫感,傾聽他們的心聲。
香港青年協會督導主任馬佩雯表示,“同傾‧同行”是“一鍵式”全健平台,提供語音、文字輔導及預約面談等多種模式;透過與輔導員溝通,並接受情緒健康評估,有助識別青年的潛在精神健康問題,連繫他們參與不同的全健體驗,以展開“社會處方”健康管理。
她續指,平台倡議全人健康概念,冀減少青年對精神健康問題的忌諱,同時提供多元活動、相應支持和資源,全方位提升青年的身心健康,增強他們的求助動機。如青少年遇上情緒問題,可瀏覽“同傾.同行”平台(talknwalk.hk)選擇適合自己的服務。
“同傾‧同行”一鍵式全健平台特色
1.“一鍵式”全健平台
整合青年輔導服務和全人健康活動,提升青年對精神健康服務的認知。此平台提供語音、文字輔導及預約面談;另有全健活動的資訊,方便青年自助及求助精神健康服務。
2. 識別潛在精神健康問題
透過“同傾”直接與輔導員溝通,或進行情緒健康評估,加強網上識別受潛在精神健康的青年,連繫輕度至中度的青年至“同行”全健體驗,從而分流獲取社會處方健康管理,低密度治療及本會的提升全人健康的體驗活動。
3.以全健概念推廣精神健康
讓青年認識身心健康的關聯,降低青年對精神健康問題的忌諱,提供多元活動,從而增強青年求助動機。針對青年的特點和需求,透過平台提供全人健康資訊、求助渠道和資源,減低尋求幫助的障礙。
https://res.youuu.com/zjres/2024/10/25/7uVQd6OMrmWHLrAblmDd00AQiJqNsfOlzuJ.JPG
https://res.youuu.com/zjres/2024/10/25/19Xhz0gXx070TkM9hFYXCKxlFazDmUfIVRv.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