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仿人類語態測試汽車智能座艙,展現豐富表情的“百變人臉”和接近真人的“高仿外觀”……正在合肥舉行的第七屆世界聲博會現場,精通“十八般武藝”的人形機器人吸引眾多參觀者駐足。
在科技館展區,科大訊飛機器人首席科學家季超正忙着為新加坡訪問團展示第二代具身智能人形機器人。接收語音指令後,直立行走的機器人來到桌前屈膝站立,完成了一套抓取飲料的“絲滑操作”。
“人形機器人是先進製造業的集大成者,將帶動電子、傳感、軟件、通信、人工智能等高端產業共同發展。”季超說,目前科大訊飛機器人超腦平台通過開放AI大模型,已賦能全國450家機器人企業,深度鏈接1.5萬名機器人開發者。
近年來,生成式人工智能技術和通用大模型迅速發展,賦予了人形機器人強大的泛化能力。人形機器人這條頗具科幻色彩的賽道,在中國愈加炙手可熱,在諮詢接待、醫療健康、重物運輸、炒菜端茶等剛需場景涌現出不少“機械面孔”。
2023年,工業和信息化部發佈《人形機器人創新發展指導意見》,提出到2025年,我國人形機器人創新體系初步建立。《“機器人+”應用行動實施方案》《工業機器人行業規範條件(2024版)》等均已落地實施。賽迪研究院預測,2026年我國人形機器人產業規模將突破200億元。
杭州宇樹科技有限公司攜身高1.8米的人形機器人Unitree H1赴會,一系列動態站起、坐下摺疊等高難度動作吸引了參觀者的目光。
“這款商業化機器人售價9萬美元,已賣出100多台,為人形機器人的全面商業化創造出想象空間。”宇樹科技技術服務負責人李恩澤說。
與會者注意到,除了工業版人形機器人,具備奔跑爬樓、泡咖啡、開展外科手術等能力的服務型人形機器人也不斷推陳出新、迭代升級。在外形體態越來越“類人”之外,其功能也正從跳躍、繪畫、問答諮詢等,發展到情感交互。
“人形機器人最先可能的落地場景是商業場景、公共交互環境等,隨後再進入家庭環境、養老護理等服務場景,這對機器人的擬人化提出更高要求。”機器人初創企業無論科技(安徽)有限公司創始人曹榮昀認為,讓機器人更有生命力和情感化,是值得深耕的攻堅方向。
曹榮昀此次參會帶來的是公司幾天前剛下線的機器人Anni。這款人形機器人能夠結合當下語境和場景洞察用戶意圖,即人們常說的“聽話要聽音”,還實現了目光跟蹤、面部及手勢情感表達、人格化沉浸式交互等功能。
“等未來大規模量產後,此類機器人將廣泛應用到餐飲文娛、醫療康養等行業。科技改變生活,將更加具象化。”曹榮昀說。
科大訊飛機器人超腦平台總經理劉可為告訴記者,就近年世界聲博會參展的人形機器人而言,從前年聚焦的醫療機器人、到去年涌現的桌面陪伴機器人,再到今年熱議的“有溫度的人形機器人”,行業研發熱情非常高,技術進步也很快。
多家投行和智庫機構預測,2035年,全球人形機器人產業規模將達到萬億級。“中國憑藉龐大的市場規模和先進的製造能力,已成為全球人工智能技術創新和產品普及的重點地區。”天津大學機械工程學院教授孫濤說,但目前距離人形機器人規模化落地,尚有功耗與電池、自然交互能力、決策能力和任務規劃能力等技術問題亟待優化。
來源:新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