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記者 莊蕾
9月13日,山東港口青島港青島前灣集裝箱碼頭有限責任公司工程技術部固機高級經理許振超被授予“人民工匠”國家榮譽稱號。當被記者問到獲得這份殊榮的感受時,他謙虛地說:“‘人民工匠’國家榮譽稱號是奮鬥在各行各業工匠們的共同榮譽,是黨和國家對中國工人群體的認可,給予了廣大工人群體極大的鼓舞。”
刻苦鑽研技術破解難題
1984年,青島港開始籌建專業集裝箱公司,當時34歲的許振超被選為青島港第一批集裝箱橋吊司機。那時,橋吊的核心技術掌握在國外廠家手裡,橋吊出現故障,只得高薪聘請外方專家來修理。許振超回憶說,有一次,隊裡的橋吊壞了,外方工程師報價2,000元(人民幣,下同)才能修復。在那個年代,2,000元可不是一個小數目。經過檢查,許振超發現只是一個電路板出現了故障。他騎著自行車趕到五金店,花8元錢買回零件換上,經過一番調試,橋吊又開始運行了。
高達70多米、重達700多噸的橋吊核心原理複雜,電力拖動系統的關鍵則是“破解”完整的電路圖。不甘心受制於人的許振超開始研究橋吊控制板,他每天下班帶上備用控制板,回家後對著台燈仔細觀察,一筆一筆繪製電路圖。橋吊的說明書都是英文的,這對於上學期間學習俄文的許振超來說,難度可想而知。為了看懂英文說明書,許振超買來英漢詞典從頭學習。“當時一有空我就學習英語,連走路都在背單詞。經常剛背完的單詞轉頭就忘了,沒辦法,那就接著背。”許振超說。
許振超前前後後用了4年時間一共研究了12塊模板,完成了整整兩大摞完整詳盡的電路圖。“我崇拜王進喜那樣的鐵人,‘寧可少活20年,也要拿下大油田’鋼鐵誓言就是我當時的座右銘。”許振超憑著這股勁兒,逐步掌握了各類橋吊技術參數和設備性能,不僅能排除一般的機械故障,還能修復精密部件。多年來他一直堅持自學,家裡與機械、電氣有關的書籍、報刊等擺滿了書櫥,光高校教材就有50多本。他讀過的各類書籍有2,000多冊,寫了近80萬字的讀書筆記。功夫不負有心人,許振超終於學出了名堂,由一名普通工人成長為名副其實的橋吊專家。
輪胎吊使用柴油發電機組,存在能耗高、運行成本高、污染重等缺點,此前世界各國的輪胎吊生產廠家和碼頭公司競相投入力量試圖改進輪胎吊驅動技術,但成效不大。許振超告訴記者,一開始接到公司關於輪胎吊電動化的課題時,他也被難住了,接連六七套設想方案都被否定。直到一次在外地參觀廠家車間時,天車上的驅動滑觸線讓他眼前一亮,反復論證之後,他確定採用移動滑觸線供電技術方案進行輪胎吊“油改電”改造。經過兩年的不懈努力,許振超和團隊終於攻克這一世界難題。這一創新不僅解決了廢氣污染和噪聲污染兩大難題,還助力港口實現年節約生產成本2,000多萬元。
九次刷新世界紀錄
裝卸效率是衡量世界一流海洋港口的重要指標之一,青島港曾經因為裝卸效率低被外國船員瞧不起。“當時有船員對我說,你們的裝卸效率能趕上日本就好了。”許振超說,從那時起他的心裡就憋了一口氣,一定要創造世界一流的裝卸效率。
橋吊司機的工作是在50米的高空僅憑左右手控制操縱杆,將4個鎖頭放入集裝箱上不到半個手掌大小的鎖孔,難度好比在空中“穿針引線”。他給大夥兒定下了“人人練技術、人人有絕活”的規矩,苦練“一鉤準”“一鉤淨”“無聲響操作”等基本功,橋吊隊由此成為青島港最早的一支絕活團隊。
裝卸效率提高了,許振超有了挑戰世界第一的底氣。2003年4月27日晚,320米長的巨型貨輪“地中海法米婭”輪靠港,8台橋吊呈一字排開,同時抓放8個集裝箱,許振超和工友們開始向世界裝卸紀錄衝刺。經過6小時27分鐘的艱苦奮戰,全船3,400個集裝箱全部裝卸完畢,創下了每小時單機效率70.3自然箱和單船效率339自然箱的世界集裝箱裝卸紀錄。僅僅5個月後,許振超團隊又刷新了這一紀錄,單船效率提高到每小時381自然箱。2019年,當他們第九次刷新世界紀錄時,單船效率已經提升到514.7自然箱/小時。“咱當不了科學家,但可以做個能工巧匠,練一身絕活,同樣無愧於時代。”許振超自豪地說。
許振超就是這樣一次次超越自己,使“振超效率”成為國際港航界的一塊“金字招牌”,也成為中國港口領先世界的生動例證。“振超效率”不僅提高了青島港的貨物吞吐能力,也對全球航運業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青島港從年吞吐量幾千萬噸的支線小港到億噸大港,再到山東港口一體化之後突破7億噸,都是幹出來的。中國式現代化建設還需要我們付出更多的汗水和努力。”許振超說。
“振超精神”鍛造“金牌工人”
許振超不僅在自己崗位上當標桿、作表率,更致力於團隊建設和技藝傳承,先後培育了“王嘯飛燕”“劉洋神繩”等一大批港口工人品牌,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碼頭工人不斷挑戰極限、追求卓越。
2011年,“許振超技能大師工作室”獲批成立後,許振超對發揚工匠精神更加關注,帶領團隊圍繞碼頭安全生產需求,開展科技攻關,推進互聯網戰略,持續破解安全生產難題。由他完成的“集裝箱岸邊智能操作系統”,在世界集裝箱碼頭率先實現“無人橋板頭”,該項目為集裝箱碼頭行業首創,解決了集裝箱橋板頭作業人機交叉的風險問題。他帶領團隊打造的“48小時泊位預報、24小時確報”服務品牌,每年為船公司節約燃油1.26萬噸,成為青島港的又一“金字招牌”。近年來,許振超帶領團隊申報國家專利108項,完成技術革新項目998項,成為名副其實的“金牌工人”。
許振超表示,“未來的路還很長,在建設世界一流海洋港口的新征程上,還有許多工作在等著我,我將和港口同事們一起,為港口的現代化建設繼續努力、繼續學習、繼續鑽研,爭取建立新的功績。”
從一名普通的碼頭工人成長為行業楷模,許振超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詮釋了“工匠精神”的深刻內涵。
(本文刊發於《紫荊》雜誌2024年11月號)
https://res.youuu.com/zjres/2024/10/29/IZONxdMyqj1k3igVlDgWTIzAjOFMWILFBct.png
掃描二維碼分享到手機
+關註
文|本刊記者 莊蕾
9月13日,山東港口青島港青島前灣集裝箱碼頭有限責任公司工程技術部固機高級經理許振超被授予“人民工匠”國家榮譽稱號。當被記者問到獲得這份殊榮的感受時,他謙虛地說:“‘人民工匠’國家榮譽稱號是奮鬥在各行各業工匠們的共同榮譽,是黨和國家對中國工人群體的認可,給予了廣大工人群體極大的鼓舞。”
刻苦鑽研技術破解難題
1984年,青島港開始籌建專業集裝箱公司,當時34歲的許振超被選為青島港第一批集裝箱橋吊司機。那時,橋吊的核心技術掌握在國外廠家手裡,橋吊出現故障,只得高薪聘請外方專家來修理。許振超回憶說,有一次,隊裡的橋吊壞了,外方工程師報價2,000元(人民幣,下同)才能修復。在那個年代,2,000元可不是一個小數目。經過檢查,許振超發現只是一個電路板出現了故障。他騎著自行車趕到五金店,花8元錢買回零件換上,經過一番調試,橋吊又開始運行了。
高達70多米、重達700多噸的橋吊核心原理複雜,電力拖動系統的關鍵則是“破解”完整的電路圖。不甘心受制於人的許振超開始研究橋吊控制板,他每天下班帶上備用控制板,回家後對著台燈仔細觀察,一筆一筆繪製電路圖。橋吊的說明書都是英文的,這對於上學期間學習俄文的許振超來說,難度可想而知。為了看懂英文說明書,許振超買來英漢詞典從頭學習。“當時一有空我就學習英語,連走路都在背單詞。經常剛背完的單詞轉頭就忘了,沒辦法,那就接著背。”許振超說。
許振超前前後後用了4年時間一共研究了12塊模板,完成了整整兩大摞完整詳盡的電路圖。“我崇拜王進喜那樣的鐵人,‘寧可少活20年,也要拿下大油田’鋼鐵誓言就是我當時的座右銘。”許振超憑著這股勁兒,逐步掌握了各類橋吊技術參數和設備性能,不僅能排除一般的機械故障,還能修復精密部件。多年來他一直堅持自學,家裡與機械、電氣有關的書籍、報刊等擺滿了書櫥,光高校教材就有50多本。他讀過的各類書籍有2,000多冊,寫了近80萬字的讀書筆記。功夫不負有心人,許振超終於學出了名堂,由一名普通工人成長為名副其實的橋吊專家。
輪胎吊使用柴油發電機組,存在能耗高、運行成本高、污染重等缺點,此前世界各國的輪胎吊生產廠家和碼頭公司競相投入力量試圖改進輪胎吊驅動技術,但成效不大。許振超告訴記者,一開始接到公司關於輪胎吊電動化的課題時,他也被難住了,接連六七套設想方案都被否定。直到一次在外地參觀廠家車間時,天車上的驅動滑觸線讓他眼前一亮,反復論證之後,他確定採用移動滑觸線供電技術方案進行輪胎吊“油改電”改造。經過兩年的不懈努力,許振超和團隊終於攻克這一世界難題。這一創新不僅解決了廢氣污染和噪聲污染兩大難題,還助力港口實現年節約生產成本2,000多萬元。
九次刷新世界紀錄
裝卸效率是衡量世界一流海洋港口的重要指標之一,青島港曾經因為裝卸效率低被外國船員瞧不起。“當時有船員對我說,你們的裝卸效率能趕上日本就好了。”許振超說,從那時起他的心裡就憋了一口氣,一定要創造世界一流的裝卸效率。
橋吊司機的工作是在50米的高空僅憑左右手控制操縱杆,將4個鎖頭放入集裝箱上不到半個手掌大小的鎖孔,難度好比在空中“穿針引線”。他給大夥兒定下了“人人練技術、人人有絕活”的規矩,苦練“一鉤準”“一鉤淨”“無聲響操作”等基本功,橋吊隊由此成為青島港最早的一支絕活團隊。
裝卸效率提高了,許振超有了挑戰世界第一的底氣。2003年4月27日晚,320米長的巨型貨輪“地中海法米婭”輪靠港,8台橋吊呈一字排開,同時抓放8個集裝箱,許振超和工友們開始向世界裝卸紀錄衝刺。經過6小時27分鐘的艱苦奮戰,全船3,400個集裝箱全部裝卸完畢,創下了每小時單機效率70.3自然箱和單船效率339自然箱的世界集裝箱裝卸紀錄。僅僅5個月後,許振超團隊又刷新了這一紀錄,單船效率提高到每小時381自然箱。2019年,當他們第九次刷新世界紀錄時,單船效率已經提升到514.7自然箱/小時。“咱當不了科學家,但可以做個能工巧匠,練一身絕活,同樣無愧於時代。”許振超自豪地說。
許振超就是這樣一次次超越自己,使“振超效率”成為國際港航界的一塊“金字招牌”,也成為中國港口領先世界的生動例證。“振超效率”不僅提高了青島港的貨物吞吐能力,也對全球航運業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青島港從年吞吐量幾千萬噸的支線小港到億噸大港,再到山東港口一體化之後突破7億噸,都是幹出來的。中國式現代化建設還需要我們付出更多的汗水和努力。”許振超說。
“振超精神”鍛造“金牌工人”
許振超不僅在自己崗位上當標桿、作表率,更致力於團隊建設和技藝傳承,先後培育了“王嘯飛燕”“劉洋神繩”等一大批港口工人品牌,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碼頭工人不斷挑戰極限、追求卓越。
2011年,“許振超技能大師工作室”獲批成立後,許振超對發揚工匠精神更加關注,帶領團隊圍繞碼頭安全生產需求,開展科技攻關,推進互聯網戰略,持續破解安全生產難題。由他完成的“集裝箱岸邊智能操作系統”,在世界集裝箱碼頭率先實現“無人橋板頭”,該項目為集裝箱碼頭行業首創,解決了集裝箱橋板頭作業人機交叉的風險問題。他帶領團隊打造的“48小時泊位預報、24小時確報”服務品牌,每年為船公司節約燃油1.26萬噸,成為青島港的又一“金字招牌”。近年來,許振超帶領團隊申報國家專利108項,完成技術革新項目998項,成為名副其實的“金牌工人”。
許振超表示,“未來的路還很長,在建設世界一流海洋港口的新征程上,還有許多工作在等著我,我將和港口同事們一起,為港口的現代化建設繼續努力、繼續學習、繼續鑽研,爭取建立新的功績。”
從一名普通的碼頭工人成長為行業楷模,許振超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詮釋了“工匠精神”的深刻內涵。
(本文刊發於《紫荊》雜誌2024年11月號)
https://res.youuu.com/zjres/2024/10/29/IZONxdMyqj1k3igVlDgWTIzAjOFMWILFBct.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