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首顆可重複使用返回式技術試驗衛星——實踐十九號衛星,近日於太空低軌道開展多個空間試驗後成功回收返回地球,當中包括香港理工大學(理大)研製的太空催化劑材料試驗裝置,這亦是香港首個從太空返回的可重複使用試驗載荷。國家航天局上周四(24日)在北京舉辦十九號衛星載荷交付儀式,標誌著衛星工程返回任務圓滿完成。
項目由深空探測研究中心成員、理大應用物理學系納米材料講座教授兼系主任劉樹平教授牽頭,聯同理大工業及系統工程學系開發,由理大工業中心負責設計及生產,整個研發及製作過程在理大校園完成。
項目旨在研究高性能催化劑在微重力、真空及輻射等極端太空環境下對材料的影響,為新型催化劑材料在未來深空探測中電催化製備特定化學品、燃料及氧氣等技術應用領域奠定基礎。裝置的設計考慮到材料輻射平均暴露率及高穿透度,以提升試驗的整體效率。裝置亦可在無需更換核心零部件的情況下就能被快速地重複使用,其可重用性將有效降低後續試驗任務的整體成本。
理大副校長(研究及創新)趙汝恒教授讚揚團隊,並表示﹕“理大一直積極為國家航天事業貢獻,今次很高興能隨實踐十九號衛星將理大自行開發及生產的太空催化劑材料試驗裝置搭載到太空,展示理大在深空探測、材料科學及工程等交叉學科的科研實力。我們期待激發更多科研創新,為國家建設航天強國、科技強國貢獻力量。”
催化劑材料試驗裝置的設計源自劉樹平教授早前研發的電催化二氧化碳還原 APMA 系統,系統可以將二氧化碳轉化成化學品原料乙烯,革新有價值化學品的生產模式,從以減低碳排放。該項研發已與能源化工企業開展合作,並於第 48 屆瑞士日內瓦“國際發明展”獲得金獎。當時在日內瓦頒獎禮上理大有28個發明項目獲獎,包括理大深空探測研究中心主任容啟亮教授用於“天問一號”火星探測任務的火星相機。劉教授憶述這個跨學科合作意念就在頒獎禮上萌生:“容教授的團隊提出我的新型催化劑可以應用到深空探測上,我們回到大學就立刻開展探討合作,裝置上天前亦在校園做了多次測試。”
催化劑材料試驗裝置回收後,即將在理大實驗室進行分析。劉教授指:“團隊期望探究催化劑在太空環境下對不同材料帶來的影響,為未來深空探測任務帶來新啟示。”
理大深空探測研究中心已展開多項基礎研究,包括材料科學、微生物學、月球基地建造技術、遙測技術、月壤研究以及太空資源利用等。此外,研究中心亦參與小衛星和立方星的開發項目,展現理大在航天科研領域的全面布局。未來,理大會繼續積極參與國家的重大航天任務。
https://res.youuu.com/zjres/2024/10/30/eDmXux3AY3sN7T1RH40zcmAl4McqNvGlJ6x.jpeg
https://res.youuu.com/zjres/2024/10/30/yyrXlL7NlCWoEdOWgZW6mVdE1PNeCfAl3YG.jpe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