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許鴻鵠
香港特區政府各項“搶人才”計劃實施近兩年,衍生的某些現象,近日受到社會關注。據報,有自稱是香港學生家長的網民發起聯署,批評有“不良中介”利用香港各項人才計劃,讓內地學生在不用來港讀書的情況下,仍可用“受養人簽證”去獲得香港“本地學生”身份,參加香港中學文憑考試(DSE)並考取香港各大學的特區政府資助學額。他們認為,情況有違人才計劃初心,更直接影響香港學生在本地升學的機會。筆者認為,問題的根源在於“不良中介”,社會應支持特區政府打擊這類誤導信息,絕不要錯將矛頭指向對香港有重大貢獻的輸入人才計劃。
香港是名副其實的“求才若渴”
首先,社會必須承認,大力輸入人才對香港確實有正面和積極意義。香港嚴重的老年化、少子化,加上近年個別市民選擇移居海外,令香港陷入人才流失窘境。根據特區政府最新推算,各項人才計劃自2022年12月底推出至今年9月底,已有16萬名人才攜同家人抵港,一定程度上填補本地人口及人力缺口,惟預料本港未來5年的人力和人才缺口仍會持續擴大,估算各行業人力到2028年仍然短缺約18萬人。
人才,乃世界各經濟體推動和發展經濟之本;沒有人才,要“拼經濟、惠民生”,根本無從說起。以今日香港的情況而言,特區政府大力輸入各類人才的唯一理由,就是希望為香港經濟發展持續增添動力,亦只有搞活經濟、發展經濟,特區政府才有辦法改善香港市民的生活,讓大家生活得更自在、更幸福。
本地學生升學沒受影響
至於部分香港家長擔心,那些實際上沒有到港,卻能用“受養人簽證”去獲得“本地學生”身份參加DSE考試的內地生,有可能影響本地學生的本地升學前景。就此,筆者認為大家不必過慮,有報章日前訪問一名不願具名、來自受資助大學並負責收生的教職員稱,各項新的人才計劃推出後,持相關簽證並符合“本地學生”資格的報讀人數確有增加,但同時近年本港適齡入讀大學的人口下降,而特區政府的資助學額則保持不變,故未見有影響本地生入學的情況。該名教職員又直言,若對“本地學生”資格施加居港年期要求,擔心會影響頂尖人才來港意願。
行文至此,我們不妨做一個小總結。現階段,香港學生的本地升學前景,有沒有受影響呢?數據上似乎看不到這情況;那麼未來又如何?特區政府會否檢視“本地學生”的定義呢?答案是“會”,教育局副局長施俊輝日在立法會已表明,留意到近日有意見關注各項人才計劃持有人的子女來港應考DSE,其後以本地學生身分入讀特區政府資助大學,承諾特區政府會考慮重新檢視專上院校在錄取學生時,所採用的“本地學生”定義。由是觀之,現階段未見有不良影響,特區政府既已承諾會檢討現有安排,筆者很希望各位家長相信,特區政府一定會保障本地學生的福祉,包括接受教育和持續進修的福祉。
“搶人才”須顧及人才家屬的需要
想必一定有人會問,香港各項輸入人才計劃,為來港人才的家屬提供寬鬆的定居和就學條件,這是否一個漏洞呢?翻查資料,為人才的家屬同時提供定居、工作和接受教育的機會,僅可算是“標準動作”,很多先進經濟體的“搶人才”計劃都有類似安排,甚至可以說,若沒有相類優惠,人才根本不會考慮去到當地發展。以美國、澳洲和加拿大為例,這三個先進經濟體的“輸入技術移民”計劃都容許,人才攜同家人到當地定居,而人才的子女亦可以入讀當地的公立或私立學校,藉以考取入讀當地大學的資格。事實上,很多調查都發展,人才決定是否到某地工作,首要考慮始終是子女的教育問題,這一點,幾乎是所有輸入人才計劃的金科玉律。
所謂“養兒一百歲,長憂九十九”,作為家長,關心子女前途,屬天經地義、情理之中。筆者非常明白香港家長的憂慮,大家積極主動、以正面態度向特區政府反映意見,這做法值得稱許;同時,筆者亦希望大家切勿被負面情緒主導,須明白特區政府已著手檢討“本地學生”的定義,亦相信特區政府會和內地相關部門緊密聯繫,了解該等“不良中介”是否有違法違規之處。總括而言,各位家長千萬不要受別有用心者的唆擺,將問題推到“兩地矛盾”層次,既令問題模糊失焦,亦傷害兩地人民感情,實是不必。
(作者係香港青年時事評論員協會成員,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