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記者 黃鈺洁
香港世界人才排名重回第九。最新數據顯示,各項人才入境計劃自推出以來即廣受全球人才歡迎,截至9月底,共有約16萬名人才攜同家人來港,人才引進數量超額達成目標。在短期內引進數量如此眾多的人才,香港是怎樣做到的?是什麼吸引他們來到香港?又是什麼讓他們願意留在這裡、開啟與香港的人生新篇章?如今,香港引才、留才、用才的故事,已啟新篇。
“搶人才”政策有效豐富香港人才庫
這要從“搶人才”開始說起。在2022年及2023年《施政報告》中,香港特區政府公布各項積極招攬人才措施,包括推出一系列入境措施,例如推出“高端人才通行證計劃”(高才通計劃),吸引和便利世界各地人才來港發展。2022年底,特區政府設立“人才服務窗口”線上平台,作為招攬人才的專責服務單位,2023年10月底,實體“香港人才服務辦公室”成立,為來港人才提供支援、制訂人才招攬策略、跟進人才入境後的發展和需要等。
數據顯示,香港實施的各項人才入境計劃廣受全球人才歡迎。據香港人才服務辦公室(人才辦)總監劉鎮漢介紹,截至今年9月底,各項人才入境計劃共收到超過38萬宗申請,批出近24萬宗申請,期間共有約16萬名人才攜同家人來港,有效紓緩人力短缺的情況,豐富本地人才庫。有關數字已超越政府訂立3年合共引入10.5萬名人才的目標。
香港高才通人才服務協會創會會長尚海龍告訴記者,截至8月底,申請高才通的總體人數已接近10萬人,獲批人數超過8萬,抵港人才數超過6.6萬,包括其配偶以及未滿18歲的子女,抵港新市民已超過10萬人。“這是一個非常大的群體,在過去的1年零9個月的短期內聚集到了香港,一定會對香港的‘三人結構’(即人口、人力、人才)產生很大影響。”他進一步說明,如今香港的人口統計數字重回750萬的疫情前水平。從人力資源方面看,高才通的人口中位數為35歲,正是工作的黃金年齡,為香港填補了許多過去由於疫情造成的崗位空缺,亦使得香港人力結構得以優化;從人才角度看,高才通抵港人才中有不少高收入群體如董事長、CEO層級人物,亦有相當比例人才除持有世界百强院校本科學歷外,同時還是博士研究生,“其中不少人才為先進新質生產力領域代表,他們在從事人工智能、生物科技、新能源、新材料等領域具有十分豐富的經驗,可為香港的新質生產力發展帶來新的活力。”
多項優勢吸引人才定居香港
是什麼吸引全球人才來到香港?“發展機遇”“教育水平”是令劉鎮漢印象最深的答案。
10月,人才辦剛剛完成赴馬來西亞的訪問。劉鎮漢介紹,此次訪問不僅親身接觸高才通計劃下當地合資格大學學生及專業人士,更特別邀請在港發展的馬來西亞人才同行,藉他們在活動中分享自己落戶的故事,向馬來西亞同鄉推廣香港的獨特優勢和無限機遇。他特別分享了一個故事:“研討會上,有來港人才被問到為何選擇香港時,他直接回答‘不是我選了香港,而是香港選擇了我,它為我帶來了很大的發展機會’,聽到這一句令我深感觸動。”
他又介紹,“在一次人才交流活動中,我曾接觸到一對來自迪拜(Dubai)的華人夫婦,他們已在高才通計劃下成功申請簽證,正研究在港開設建築公司。傾談中,他們充分表達了為人父母對子女的無私付出。那位太太表示,最初是在迪拜就讀高中的大兒子獲選參加香港大學的交流活動,回家後表示將來希望入讀香港大學,因而觸發他們考慮來香港居住的念頭,他們了解過高才通計劃後決定申請。夫婦均表示在迪拜的生意已上軌道,明白到港從頭創業一定有困難,可是為了子女的將來,且香港的教育水平世界知名,相信讓孩子在香港學習可獲得更好的發展。”隨後,人才辦為他們轉介到投資推廣署,了解更多來港創業的詳情,亦為懷孕太太分享了在港分娩的安排,協助他們了解香港的陪月資料、樓市資訊等,猶如朋友般分享最地道的生活資訊,只望他們落戶時不會有人生地不熟的無助感覺。
對於劉鎮漢來說,在人才辦工作一年,他最享受和來港人才直接交流,了解他們對來香港發展的看法,並為他們提供最適切的支援。他說:“我們向全球人才推廣香港的獨特優勢和無限機遇時,都真心希望選擇來香港的朋友,能夠在香港找到空間發揮所長,貢獻香港社會,亦同時成就他們自己的未來,看到他們在香港生活得好,就印證我們的工作是有意義的。”
而在尚海龍看來,香港的魅力也在於其對不同人才具有不同的吸引力。“香港以其‘一國兩制’、低稅制、普通法、自由度等優勢,能夠吸引大量人才,當然目前以華人為主,這是因為香港中西薈萃等特徵在吸引華人方面具有天然優勢。過去有一些人的心態中有一個心結,認為華人就不是國際化的,對此,我想大聲地澄清,現在的新來港人才當中,已有近40%的華人取得國際知名高校學歷,甚至在持有外國護照和居留權的情況下來申請香港人才計劃。華人的國際化程度已不同往日,他們同樣也是人才。”而對於多元種族人才,香港的護照優勢、中西薈萃教育優勢則未必是首要吸引力,“對他們來說,職業發展是主要的吸引力。香港的傳統行業相對狹窄,相應的如月薪收入超過5萬元以上的中產崗位數量也難以滿足一個月4,000個新來港人才的湧入所帶來的需求。因此,我們需要推進新來港人才,特別是高才A類人群的創業發展。只有批量化、高效率的創業,才能夠吸納香港本地青年向上流動的需求,也滿足新來港人才未來職業發展的道路需求,這方面是需要特區政府高度重視的。”
多方力量共促人才留港發展
短期內大量抵港的人才,充分證明了香港對於人才的吸引力,卻也對香港提出了新的挑戰:如何將招攬到的人才真正留在香港?對此,從特區政府、社會大眾,到人才本身,都在共同努力。
劉鎮漢直言:“成功招攬人才只是開始,要成功把來港人才留下來才能滿足香港經濟發展需要。”為此,人才辦致力為有意或已來港人才提供全方位一站式支援服務,與合作夥伴舉辦多元化的線上線下活動,提供不同生活範疇及就業等資訊,協助他們盡快適應及融入香港生活。線上平台方面,人才入境計劃配對工具為人才提供網上自我評估,助其找出最適合的人才入境計劃,亦直接連結香港入境處提交申請;人才支援服務則會在48小時內處理人才查詢,並連繫超過60家指定合作夥伴,提供網上支援配對服務,在求職、住房、教育等方面,為人才提供網上支援配對服務,如今,人才辦已處理超過27,000項查詢,並向指定合作夥伴轉介超過6,600項支援服務要求,未來的指定合作夥伴數目目標亦將增加至90個;而在向人才提供工作機會方面,人才辦線上平台每日實時展示超過5,000個優質招聘崗位,並舉辦及協辦線上線下招聘會,至今吸引超過23萬人才參加。他介紹,“明年人才辦將與業界和僱主團體共辦不少於12個招聘會,讓僱主與人才進行直接職業配對。”
劉鎮漢介紹,從接獲的查詢及日常與來港人才親身接觸,發現他們最關心求職創業、子女教育及住屋等問題。為支援人才落戶,人才辦今年內共定期舉辦不少於36場針對有關方面的主題研討會或工作坊,同時在微信、領英及YouTube安排網上直播,至今吸引近4萬人參與。他提到,為更好與本地社群溝通,來港人才亦渴望學習廣東話。有見及此,人才辦積極協助人才融入社區,4月舉辦廣東話體驗班。由於反應熱烈,人才辦近月再推出廣東話深造班。基於這一成功經驗,未來人才辦亦會研究舉辦針對海外來港人才的廣東話學習活動。而人才辦新推出的繁榮“人才義工計劃”,亦鼓勵人才參與不同機構或團體的義工服務,讓人才加深對社區的認識,拓展社交網絡。
面對大量引進的人才,尚海龍感到自豪,亦提出建議:“我們樂於見到這一批搶人才為香港的由治及興奠定了人才基礎,但同時,我們也要關注短期內大量湧入的新市民對香港的社會及民生、公共資源與服務所產生的影響。如何能夠因勢利導,將搶人才變為留人才,將留人才變成促進經濟的一個重要推動力,並規避歷史上曾出現過的‘普通話與廣東話之爭’‘雙非’等問題呢?”
尚海龍將協會舉辦活動生動地比作邀請人才點菜,介紹到“過去一年多,協會舉辦了50多場活動,每舉辦一次活動,都由大數據統計、由高才‘點菜’完成。針對人才最關心的孩子在香港插班就讀問題,我們邀請特區政府教育局蔡若蓮局長,第一次透過視頻與人才直播互動,當場吸引約15,000多個家庭成員。也是在這一次活動中,蔡局長承諾不會讓任何一位新來港人才的子女失學,使得大家吃了定心丸後,迅速推動了高才通計劃的順利開展。我們亦鼓勵A類及資深B類人才積極創業。經過摸排,已知有700多名曾任CEO或高管的優秀人才。為此,我們啟動和香港各所大學的‘教授天團&創業高才’大型合夥人招募盛會活動,先後走進香港大學、香港科技大學、香港城市大學,並將擴展至香港中文大學和香港理工大學等,目標是借助高才CEO的管理能力和市場渠道,促進教授的技術成果商業化,這亦是潛在的獨角獸項目。在前三次活動中,我們成功為70多位高才與教授配對,幫助他們留在香港開創更大的事業,亦助力香港國際創新科技中心的建設。”
而在4月高才通人才服務協會所舉辦的“新血”獻“新血”活動中,亦有不少新抵港市民主動響應香港紅十字會血庫告急的呼籲,為香港獻一次血。獻血人才不僅可受協會補貼參與香港紅十字會的急救證書課程,待其取得急救證書後,亦可成為高才義工團中的一名急救義工,使其在未來可繼續以一名合資格的急救義工身份,參與至香港的各項如馬拉松等大型比賽中,與香港本地土生土長的同胞真正同呼吸共命運,支持他們融入這個城市,亦促進香港同胞接納和包容新來港的市民。
香港向全球招攬人才步履不停
當記者問及未來的招攬人才計劃,劉鎮漢直言:“人才辦全球推廣的步伐是不會停下的”。
今年5月,人才辦舉辦“香港.全球人才高峰會”,這是香港首個以人才為主題的國際論壇及展覽,成功向國際社會推廣香港作為國際人才樞紐,以及大灣區乃至國家人才門戶的雙重角色。活動共吸引了約1.3萬人次參與,網上直播觀看次數逾13萬。8至10月,人才辦先後前往目標市場訪問,包括擁有高端人才通行證計劃下合資格大學的內地主要城市(包括北京、上海、杭州),以及亞洲、歐洲及北美國家(包括韓國、英國、馬來西亞、新加坡、加拿大),除到訪當地著名大學接觸學生及校友外,還向當地專業人才及企業推廣香港的無限機遇及特區政府各項招攬人才措施,以及參加當地舉辦的招聘會、研討會及工作坊,連結業界、合作夥伴、持份者等,深化推廣工作。展望未來,人才辦會訪問內地、亞太、中東、歐洲和北美洲地區,舉辦吸引人才的宣傳活動,繼續推廣香港作為國際人才樞紐及國家人才門戶的獨特優勢。 明年,人才辦計劃進行不少於 15 次外訪,亦將聯同廣東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組織粵港澳大灣區“9+2”城市,進行不少於一次海外宣傳活動,向國際社會推廣大灣區的發展機遇。人才辦亦會聯同各駐內地辦事處和海外經濟貿易辦事處、“一帶一路”辦公室、投資推廣署、引進重點企業辦公室,以及香港生產力促進局等合作推廣,在全球不同地方組織線上線下活動吸引人才。
尚海龍亦建議,隨著數以十萬計的人才來港,資金等機制上的銜接亟待更新。他提到,深圳、硅谷等城市的成功經驗值得香港學習,香港未來可以城市之名致敬人才,特別是要致敬人才當中拔尖的企業家。“人可以改變這個城市,改變國家,也改變著自己,正是社會和人的相互作用,成就了一個城市的魅力。我們希望2022年開啟的這樣一場人才的流動,可以使香港這座城市迎來一個新的機遇期,能夠透過人才、透過八大中心的建設,使得香港開啟新一輪高速成長的路徑。”
記者後記
人才辦總監劉鎮漢接受採訪時,正處於赴馬來西亞出差參與人才活動的間隙。與記者溝通採訪時間時,人才辦在電話裡笑著打趣自己:“我們一直在路上。”而對尚海龍的採訪,則在他的辦公室內舉行。採訪結束後,尚海龍邀請記者在他的辦公室背景墻前拍照留念,我們這才發現,座椅的背後即為高才通人才服務協會的活動背景墻。見記者驚訝,他眼神裡閃出狡黠的神情,向我們介紹:“是的,沒有想到吧。先前我們邀請蔡若蓮局長來時,她也很驚訝:‘你們竟然在這樣簡單的環境裡做了這麼多事情!我日後定會多多支持。’我說,是的,因為協會沒有會費,也沒有一位全職員工,全仰賴會員們的自願共同前行。”
是什麼支持人才前來香港?正是他們對香港的信心和共同願景。又是什麼支撐起人們對於香港的這份信心?這正來源於從特區政府、社會大眾到人才自己的這份對香港這一座城的共同貢獻與努力。正如他們自己所說,為香港引才、留才、用才,他們始終在路上。
(本文發布於《紫荊》雜誌2024年11月號)
https://res.youuu.com/zjres/2024/10/31/eK8zELGr1AkC85i4xA1sLmlCrO4ke26zaOb.png
掃描二維碼分享到手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