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爾「看一看」、閑時「刷一刷」、隨手「拍一拍」……豐富多彩的互聯網信息,為廣大未成年人擁抱世界、放飛夢想創造了無限可能。然而,一些「隱秘的角落」同樣值得警惕——網絡沉迷、網絡詐騙、網絡欺淩……
作為「網絡原住民」,未成年人無論學習還是生活,都早已離不開互聯網,而且越來越深入互聯網。如何共同織密保護網,讓廣大未成年人享有更多安全、健康的網絡空間?
「觸網」年齡越來越低,家長應做好引導和表率
今年國慶假期,河北廊坊的張女士與孩子展開了一場手機拉鋸戰。
「一到放假,孩子成天抱著手機看。」為了讓孩子放下手機,她和丈夫列了一個「暑期戶外活動計劃」,但以失敗告終——孩子興趣不高,只想打遊戲、刷視頻。
家在吉林梅河口農村的蔡先生也很苦惱,他和妻子常年在外打工,上小學一年級的孩子主要交給老人照看。孩子稍有不順心,老人就拿手機哄孩子。「以前,孩子還是偷偷摸摸玩手機,現在直接拿出來玩,也不避著大人。」蔡先生說。
據2023年12月發布的《第5次全國未成年人互聯網使用情況調查報告》,2018至2022年,我國未成年人互聯網普及率從93.7%增長到97.2%;而且,「觸網」年齡越來越低,小學階段的未成年人互聯網普及率從89.5%提升至95.1%。最新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6月,我國網民較2023年12月增長742萬人,其中青少年占新增網民的49.0%。
此外,來自中國教育學會青少年媒介素養分會的一份研究報告顯示:未成年人接觸的設備、平台、媒介範圍日益廣泛;未成年人與網絡的聯系越發緊密,使用程度加深。
顯然,青少年已成為網絡社會的重要參與者。「未成年人網絡保護,不是要讓未成年人與網絡隔離,而是要讓他們在與網絡親密接觸中實現保護。」北京青少年法律援助與研究中心主任佟麗華認為,要積極培養未成年人辨析數字信息、利用數字技術、預防數字風險等能力,幫助他們積極融入數字時代。
如何做到?家長首先責無旁貸。
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組織編寫的《青少年藍皮書:中國未成年人互聯網運用報告(2024)》提出:家庭關系對未成年人上網行為有著顯著影響。
不少專家表示,引導家長為子女樹立榜樣並提升用網能力,對於預防未成年人沈迷網絡等問題至關重要。
以使用手機上網為例,北京兒童醫院主任醫師崔永華建議:「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討論製定使用計劃,比如什麽時候用手機、每天用多長時間、手機不用的時候要放在什麽地方等。父母要優先做到,同時要陪伴孩子一起踐行這個計劃。」
崔永華說,還應培養孩子合理減壓的方式方法,「這樣就會很好地用別的方式來緩解壓力,而不是使用手機」。
尊重未成年人成長規律,全力守護「網絡晴空」
「上網時看到彈出來的鏈接,可以點嗎?」
「不能!」
「公共場所開放的Wi-Fi,可以隨意連嗎」
「不能!」
…………
湖北十堰茅箭區實驗學校,一場「『e』『童』守護,保『未』成長」宣講活動正在進行,孩子們在互動環節積極搶答。
守好網絡安全之門,提升青少年網絡素養,除了家長的引導,還需要校園教育,甚至全社會的參與。
近年來,多地結合「愛心暑托班」「開學第一課」等常態化活動,讓網絡安全意識進校園、進社區、進家庭,推進「家、校、社」三方聯動。
比如,上海發布未成年人網絡素養「菜單式」課程庫,涵蓋網暴防治、防沈迷、網絡安全等多個主題。30門課程根據未成年人用網需求,研發定製模擬法庭、互動遊戲、情景劇演繹、以案釋法等多種形式,實現「點單」授課、按需施教。
廣州市少年宮聯動中國青少年宮協會,在全國範圍內發動青少年發揮小主人翁意識,撰寫小提案500多份,展示青少年視角下如何保護未成年人權益,讓安全意識更好地在青少年心裡紮根、發芽。
抽卡贈卡、屏幕共享、手機刷臉……面對網上形形色色的詐騙手段,未成年人應該怎麽辦?北京市公安局朝陽分局反詐中心與猿編程共同創製反詐動畫課程《科技少年反詐指南》,以生動有趣的劇情和互動環節,讓孩子學會識別詐騙手段,提高自我保護意識。
「我們不僅要把這些現實案例講給孩子們聽,還要把案例背後的技術原理剖析出來,讓孩子們擦亮慧眼、做到舉一反三。」猿編程創始人李翊說。
今年國家網絡安全周期間,《未成年人網絡安全提示手冊》面向社會發布。這份由中國網絡社會組織聯合會依托未成年人網絡保護專業委員會,會同中國法院網共同編輯形成的手冊,對未成年人依法上網、安全上網、文明上網作出系列提示。
「手冊分為未成年人篇、家長篇、學校篇,結合小貼士、漫畫等形式,讓未成年人直觀地認識網絡風險,通俗易懂,即學即用。」人民法院新聞傳媒總社編委、網絡部主任兼中國法院網總編輯劉嵐介紹。
我國《未成年人網絡保護條例》明確提出,未成年人的網絡素養教育應當圍繞「網絡道德意識形成、網絡法治觀念培養、網絡使用能力建設、人身財產安全保護」等方面展開。「這需要家長、學校、公檢法、教育行政部門和社會各界共同努力,擰成一股繩,合力點亮孩子們的『網絡晴空』。」中國傳媒大學文化產業管理學院法律系主任鄭寧指出。
不少專家表示,要尊重「網絡原住民」成長的客觀規律,從加強未成年人網絡素養教育出發,引導未成年人安全合理使用網絡,切實保障未成年人數字權利,讓每一個未成年人都能充分利用網絡帶來的資源與發展機會。
「只有當青少年深入了解網絡安全背後的原理和奧秘,他們才會變得更加警覺,更有力量抵制不法侵害,從而更好地在網絡空間向陽生長、馳騁翺翔。」李翊說。
推進未成年人友好型網絡生態建設
一些短視頻使用低俗粗俗語言篡改兒歌,傳遞不良價值觀;一些App打著學習類App的名義,通過上架審核後變臉為遊戲App;一些人通過「校園墻」「留言板」,曝光學生姓名、學校、網絡賬號等隱私信息……這是今年網信部門「清朗·2024年暑期未成年人網絡環境整治」專項行動查處的部分典型案例。
為整治危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各種網絡亂象,網信部門從2021年開始持續開展「清朗·暑期未成年人網絡環境整治」專項行動。今年的專項行動,覆蓋直播、短視頻、社交、電商等,累計清理攔截涉未成年人違法不良信息430萬余條,處置賬號13萬余個,關閉下架網站平臺2000余個,有力維護未成年人合法權益。
如果說,提高未成年人網絡素養是一種主動預防,那麽,營造健康的網絡空間則相當於給未成年人安全上網加了一個「雙保險」。
「要以『零容忍』態度整治損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和合法權益的網絡亂象,營造有利於未成年人健康成長的清朗網絡空間和良好網絡生態。」鄭寧呼籲。
良好的網絡生態,需要為未成年人「量身定製」。
2019年3月,國家網信辦指導組織相關短視頻平臺試點上線青少年防沈迷系統,「青少年模式」首次出現在公眾視野。此後,「青少年模式」從短視頻平臺延伸到網絡直播、長視頻、社交等更多平臺。不過,青少年模式的實際使用率仍然較低,網絡平臺還需從理念、內容、技術等層面進一步優化。
2023年8月,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發布《移動互聯網未成年人模式建設指南(征求意見稿)》,提出全面升級「青少年模式」為「未成年人模式」,推動模式覆蓋範圍由App擴大到移動智能終端、應用商店,實現移動智能終端、應用程序和應用程序分發平台之間三方聯動。
今年1月1日起實施的《未成年人網絡保護條例》明確規定,網絡遊戲、網絡直播、網絡音視頻、網絡社交等網絡服務提供者應設置未成年人模式,在使用時段、時長、功能和內容等方面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和標準提供相應的服務,並以醒目便捷的方式為監護人履行監護職責提供時間管理、權限管理、消費管理等功能。
不過,近年來快速發展的人工智能技術,給未成年人用網帶來新的風險。《青少年藍皮書:中國未成年人互聯網運用報告(2024)》指出,人工智能技術正在潛移默化地影響未成年人的認知。一方面,智能推薦算法的普及,影響了未成年人對多元世界的理解和認知;另一方面,生成式人工智能的逐步應用,可能會加大他們對真實信息的辨別難度。
「要充分研判新一代的人工智能技術對未成年人用網的機遇和挑戰,鼓勵平臺探索運用人工智能技術,打造個性化陪伴式的未成年人用網模式。」藍皮書主編、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新聞傳播學院教授季為民呼籲。
面對未成年人網絡保護的新形勢新要求,網絡平臺肩負著更大的責任。「平臺應盡可能讓未成年人覺得未成年人模式跟正常模式沒太大區別,不要讓他們產生抵觸感。」某視頻平臺青少年保護業務負責人於海洋說,「最重要的是,未成年人在網絡世界裏遇到危險時,平臺能有相關幹預機製,家長能及時收到平臺的反饋。」
「人工智能時代,技術對未成年人的賦能可能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要從規則體系、評估機製、調控工具等多方面,全面推進未成年人友好型的網絡生態建設。」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互聯網法治研究中心主任劉曉春說。
https://res.youuu.com/zjres/2024/10/31/rINWWOg8VTr47mURq4wAaJ4gSSvkEZ90rzQ.jpg
掃描二維碼分享到手機
+關註
偶爾「看一看」、閑時「刷一刷」、隨手「拍一拍」……豐富多彩的互聯網信息,為廣大未成年人擁抱世界、放飛夢想創造了無限可能。然而,一些「隱秘的角落」同樣值得警惕——網絡沉迷、網絡詐騙、網絡欺淩……
作為「網絡原住民」,未成年人無論學習還是生活,都早已離不開互聯網,而且越來越深入互聯網。如何共同織密保護網,讓廣大未成年人享有更多安全、健康的網絡空間?
「觸網」年齡越來越低,家長應做好引導和表率
今年國慶假期,河北廊坊的張女士與孩子展開了一場手機拉鋸戰。
「一到放假,孩子成天抱著手機看。」為了讓孩子放下手機,她和丈夫列了一個「暑期戶外活動計劃」,但以失敗告終——孩子興趣不高,只想打遊戲、刷視頻。
家在吉林梅河口農村的蔡先生也很苦惱,他和妻子常年在外打工,上小學一年級的孩子主要交給老人照看。孩子稍有不順心,老人就拿手機哄孩子。「以前,孩子還是偷偷摸摸玩手機,現在直接拿出來玩,也不避著大人。」蔡先生說。
據2023年12月發布的《第5次全國未成年人互聯網使用情況調查報告》,2018至2022年,我國未成年人互聯網普及率從93.7%增長到97.2%;而且,「觸網」年齡越來越低,小學階段的未成年人互聯網普及率從89.5%提升至95.1%。最新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6月,我國網民較2023年12月增長742萬人,其中青少年占新增網民的49.0%。
此外,來自中國教育學會青少年媒介素養分會的一份研究報告顯示:未成年人接觸的設備、平台、媒介範圍日益廣泛;未成年人與網絡的聯系越發緊密,使用程度加深。
顯然,青少年已成為網絡社會的重要參與者。「未成年人網絡保護,不是要讓未成年人與網絡隔離,而是要讓他們在與網絡親密接觸中實現保護。」北京青少年法律援助與研究中心主任佟麗華認為,要積極培養未成年人辨析數字信息、利用數字技術、預防數字風險等能力,幫助他們積極融入數字時代。
如何做到?家長首先責無旁貸。
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組織編寫的《青少年藍皮書:中國未成年人互聯網運用報告(2024)》提出:家庭關系對未成年人上網行為有著顯著影響。
不少專家表示,引導家長為子女樹立榜樣並提升用網能力,對於預防未成年人沈迷網絡等問題至關重要。
以使用手機上網為例,北京兒童醫院主任醫師崔永華建議:「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討論製定使用計劃,比如什麽時候用手機、每天用多長時間、手機不用的時候要放在什麽地方等。父母要優先做到,同時要陪伴孩子一起踐行這個計劃。」
崔永華說,還應培養孩子合理減壓的方式方法,「這樣就會很好地用別的方式來緩解壓力,而不是使用手機」。
尊重未成年人成長規律,全力守護「網絡晴空」
「上網時看到彈出來的鏈接,可以點嗎?」
「不能!」
「公共場所開放的Wi-Fi,可以隨意連嗎」
「不能!」
…………
湖北十堰茅箭區實驗學校,一場「『e』『童』守護,保『未』成長」宣講活動正在進行,孩子們在互動環節積極搶答。
守好網絡安全之門,提升青少年網絡素養,除了家長的引導,還需要校園教育,甚至全社會的參與。
近年來,多地結合「愛心暑托班」「開學第一課」等常態化活動,讓網絡安全意識進校園、進社區、進家庭,推進「家、校、社」三方聯動。
比如,上海發布未成年人網絡素養「菜單式」課程庫,涵蓋網暴防治、防沈迷、網絡安全等多個主題。30門課程根據未成年人用網需求,研發定製模擬法庭、互動遊戲、情景劇演繹、以案釋法等多種形式,實現「點單」授課、按需施教。
廣州市少年宮聯動中國青少年宮協會,在全國範圍內發動青少年發揮小主人翁意識,撰寫小提案500多份,展示青少年視角下如何保護未成年人權益,讓安全意識更好地在青少年心裡紮根、發芽。
抽卡贈卡、屏幕共享、手機刷臉……面對網上形形色色的詐騙手段,未成年人應該怎麽辦?北京市公安局朝陽分局反詐中心與猿編程共同創製反詐動畫課程《科技少年反詐指南》,以生動有趣的劇情和互動環節,讓孩子學會識別詐騙手段,提高自我保護意識。
「我們不僅要把這些現實案例講給孩子們聽,還要把案例背後的技術原理剖析出來,讓孩子們擦亮慧眼、做到舉一反三。」猿編程創始人李翊說。
今年國家網絡安全周期間,《未成年人網絡安全提示手冊》面向社會發布。這份由中國網絡社會組織聯合會依托未成年人網絡保護專業委員會,會同中國法院網共同編輯形成的手冊,對未成年人依法上網、安全上網、文明上網作出系列提示。
「手冊分為未成年人篇、家長篇、學校篇,結合小貼士、漫畫等形式,讓未成年人直觀地認識網絡風險,通俗易懂,即學即用。」人民法院新聞傳媒總社編委、網絡部主任兼中國法院網總編輯劉嵐介紹。
我國《未成年人網絡保護條例》明確提出,未成年人的網絡素養教育應當圍繞「網絡道德意識形成、網絡法治觀念培養、網絡使用能力建設、人身財產安全保護」等方面展開。「這需要家長、學校、公檢法、教育行政部門和社會各界共同努力,擰成一股繩,合力點亮孩子們的『網絡晴空』。」中國傳媒大學文化產業管理學院法律系主任鄭寧指出。
不少專家表示,要尊重「網絡原住民」成長的客觀規律,從加強未成年人網絡素養教育出發,引導未成年人安全合理使用網絡,切實保障未成年人數字權利,讓每一個未成年人都能充分利用網絡帶來的資源與發展機會。
「只有當青少年深入了解網絡安全背後的原理和奧秘,他們才會變得更加警覺,更有力量抵制不法侵害,從而更好地在網絡空間向陽生長、馳騁翺翔。」李翊說。
推進未成年人友好型網絡生態建設
一些短視頻使用低俗粗俗語言篡改兒歌,傳遞不良價值觀;一些App打著學習類App的名義,通過上架審核後變臉為遊戲App;一些人通過「校園墻」「留言板」,曝光學生姓名、學校、網絡賬號等隱私信息……這是今年網信部門「清朗·2024年暑期未成年人網絡環境整治」專項行動查處的部分典型案例。
為整治危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各種網絡亂象,網信部門從2021年開始持續開展「清朗·暑期未成年人網絡環境整治」專項行動。今年的專項行動,覆蓋直播、短視頻、社交、電商等,累計清理攔截涉未成年人違法不良信息430萬余條,處置賬號13萬余個,關閉下架網站平臺2000余個,有力維護未成年人合法權益。
如果說,提高未成年人網絡素養是一種主動預防,那麽,營造健康的網絡空間則相當於給未成年人安全上網加了一個「雙保險」。
「要以『零容忍』態度整治損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和合法權益的網絡亂象,營造有利於未成年人健康成長的清朗網絡空間和良好網絡生態。」鄭寧呼籲。
良好的網絡生態,需要為未成年人「量身定製」。
2019年3月,國家網信辦指導組織相關短視頻平臺試點上線青少年防沈迷系統,「青少年模式」首次出現在公眾視野。此後,「青少年模式」從短視頻平臺延伸到網絡直播、長視頻、社交等更多平臺。不過,青少年模式的實際使用率仍然較低,網絡平臺還需從理念、內容、技術等層面進一步優化。
2023年8月,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發布《移動互聯網未成年人模式建設指南(征求意見稿)》,提出全面升級「青少年模式」為「未成年人模式」,推動模式覆蓋範圍由App擴大到移動智能終端、應用商店,實現移動智能終端、應用程序和應用程序分發平台之間三方聯動。
今年1月1日起實施的《未成年人網絡保護條例》明確規定,網絡遊戲、網絡直播、網絡音視頻、網絡社交等網絡服務提供者應設置未成年人模式,在使用時段、時長、功能和內容等方面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和標準提供相應的服務,並以醒目便捷的方式為監護人履行監護職責提供時間管理、權限管理、消費管理等功能。
不過,近年來快速發展的人工智能技術,給未成年人用網帶來新的風險。《青少年藍皮書:中國未成年人互聯網運用報告(2024)》指出,人工智能技術正在潛移默化地影響未成年人的認知。一方面,智能推薦算法的普及,影響了未成年人對多元世界的理解和認知;另一方面,生成式人工智能的逐步應用,可能會加大他們對真實信息的辨別難度。
「要充分研判新一代的人工智能技術對未成年人用網的機遇和挑戰,鼓勵平臺探索運用人工智能技術,打造個性化陪伴式的未成年人用網模式。」藍皮書主編、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新聞傳播學院教授季為民呼籲。
面對未成年人網絡保護的新形勢新要求,網絡平臺肩負著更大的責任。「平臺應盡可能讓未成年人覺得未成年人模式跟正常模式沒太大區別,不要讓他們產生抵觸感。」某視頻平臺青少年保護業務負責人於海洋說,「最重要的是,未成年人在網絡世界裏遇到危險時,平臺能有相關幹預機製,家長能及時收到平臺的反饋。」
「人工智能時代,技術對未成年人的賦能可能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要從規則體系、評估機製、調控工具等多方面,全面推進未成年人友好型的網絡生態建設。」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互聯網法治研究中心主任劉曉春說。
https://res.youuu.com/zjres/2024/10/31/rINWWOg8VTr47mURq4wAaJ4gSSvkEZ90rzQ.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