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羅崑
特區政府近年推出多項措施“搶人才”,而根據統計數據顯示,各項人才計劃在過去兩年已接獲逾38萬宗申請,特別是在前年底推出的“高才通”,直到目前為止已有約10萬宗申請。毫無疑問,香港仍然是具有多元開放、國際化的獨特條件,配合特區政府創人才措施,讓五湖四海的人才,能在香港奮力謀發展。
惟近日有“不良中介”利用各項人才計劃,讓內地學生在不用來港讀書的情況下,仍可用“受養人簽證”去獲得香港“本地學生”身份,而相關新聞引起有人認為此情況確有違反人才計劃之初心。事實上,特區政府高度重視並持續打擊有關中介的職業操守,同一時間,社會大眾亦要更全面地了解特區政府對於輸入人才、為香港經濟與繁榮發展所作出的努力。因而,不應因個別“不良中介”的操守,而全盤否定或引伸至“兩地融合”的區域矛盾之爭,不僅不利於香港建設成為國際高端人才集聚高地,更會阻礙已在香港落戶本地社會的人才融入香港文化的動力,對於香港作為中國對外輸出文化、講好中國故事的角色,將會受到一定程度的影響。
《紫荊》已於10月31日刊登本會成員許鴻鵠文章,題為“香港積極搶人才,為市民謀幸福,有商有量化矛盾護學生福祉”,已有詳細論述,全面剖析特區政府全力打擊有關問題的決心,不但對於本地學生升學未有影響,反而更突顯本地的教育措施,對本地學生接受教育和持續進修有所保障,簡接突顯香港教育體制也是吸引人才落戶的一大特點,以及反映社會珍惜、渴求人才來港落戶的必要,才引伸出不少的社會討論。
不過,許的文章也藉由“不良中介”之話題,涉及到搶人才的同時,也確實要關注其人才家屬的需要,包括人才的子女是否可透過計劃,解決子女的教育問題云云。
無可否認,香港已有全面吸引頂尖人才的規劃佈局,包括良好稅制、普通法制度,監管營商環境的公平與透明,以及社會治安、還有兩文三語通用的友善環境。需要知道的是,為進一步海納百川優秀人才,營造人才安心宜居就業之環境,部分人才憂慮的家庭因素之考慮,當局亦需要作出更全面且進取的完善舉措,方可更為有效留住人才。
筆者相信,涉及人才子女的教育問題,現時把問題拋出來在社會討論,定可促進當局加快腳步完善整套的措施,筆者這方面從不擔心。惟筆者亦想藉此提出,人才落戶香港與否,主要考量是離不開上述提及的各項舉措“硬件”,但甚少有評論認真關注人才及其家屬融入本地社會文化的問題,這可以說是政策舉措的“軟件”,也同時反映一個地方的軟實力,是否具有足夠的包容性,讓人才長久留港愛港,以港為家。
日前,7屆英式桌球世界冠軍奧蘇利雲來港定居,這情況反映出有少數人才是因為“實在太喜歡香港”,才作出人生至關重要的決定。不過,普遍輿論的導向,似乎刻意忽略或“有所不作為地”珍惜本港社會文化、生活之重要。公允地評論,香港是善於用兩文三語作為溝通的國際性城市,也是此一條件推使香港優越於其他國際城市之處,國際人才其實是很包容且敢於接受與學習本地文化,但若然本末倒置地“一味迎合”人才來源地的生活方式與習慣,其實國際人才亦會因由此因素“不多作考慮”來港落戶。因為此城與他城相似,人才又何必鍾情來港愛港、落戶香港?
此方向的探討涉及一個地方的軟實力建設,長遠更是涉及多個方面的界別與行業之持續發展,尤其有不少評論導向提及一式一樣的加快優才審批建議,而又忽視本身作為輿論導向的建設者,可能本身對香港文化與生活方式不習慣又不認同 (例如抗拒嘗試用粵語溝通、又對於本港生活文化的獨特性不多作了解,且刻意把自身的生活文化置入本港),顯然未能說服自身,又怎能呼籲並把握住全球英才留港的契機?留住國際人才,涉及文化軟實力的探討,希望拋出一個球,為日後社會大眾得以重視。
(作者係香港青年時事評論員協會秘書長,文章僅代表個人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