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記者 張清語
“立德樹人、守正創新”是香港教育大學校長李子建送給教大青年師生的寄語。1994年,香港教育大學的前身香港教育學院成立。百載師道,三秩桃李,香港教育大學培育了無數教育工作者。“作為教師,要立德樹人、終身學習,對國家有認同感,對學生的成長有幫助。作為青年,要守正創新,致力為香港特區、國家乃至全球不同領域作出自己的貢獻。”這是李子建校長對香港教師及未來人才的期望。
三十年教大繼往開來
1881年,香港首間官立師範學校成立,是第一間由政府開辦的全日制師資培訓機構,揭開了香港教師培訓的序幕。1996 年,香港教育學院被納入為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轄下院校,兩年後開辦第一個學士學位課程。經過20年努力,香港教育學院於2016年成為香港以師範教育為主的一所大學。李子建教授自2010年起加盟香港教育大學,出任副校長(學術),並於2019至2023年期間擔任學術及首席副校長。回首往事,在從香港教育學院走向一所大學的過程中,香港教育大學以教育、科研、創新這三大版塊為基底,不斷擴寬研究及課程領域,在“守正”的基礎上不斷“創新”,為香港教師、科研及專業人才培養作出了諸多貢獻。
三十年來,香港教育大學以多元化為導向,從以教育學為主的師範院校變為一所有著豐富專業和強大科研能力的大學。在一代代教職工的努力下,香港教育大學的課程及有關研究愈發豐富,學術水平與科研能力亦大幅提高,以堅實步伐向前邁進,為香港乃至國際級學術研究增光添彩。2024年,包括李子建校長在內,香港教育大學有49名學者獲美國史丹福大學(Stanford University)認可,列入最新公布的2024年全球首2%頂尖科學家名單。在李子建校長看來,人工智能(AI)技術是未來科技的重要發展方向,香港教育大學站在時代前沿,在科創領域不斷投入資源,於2023年成立兩個校級研究設施——數據科學與人工智能中心實驗室(UDSAI)和神經科學中心實驗室(UHBN),在49名頂尖科學家中,亦有兩名科學家主攻人工智能與影像處理領域。
在科研成果轉化方面,香港教育大學成果頗豐。在2024年獲得了32項國際創新發明獎項,大學取得的專利項目涵蓋教育科技、健康科技、微電子、人工智能模型和神經科學等多個領域,這些創新項目為社會提供可行且可持續的方案,解決社會需求。李子建校長提到,在腦神經科學及人工智能領域的研究成果已初步投入教學當中,已經融入本科生的課程,並開設了相關碩士專業。
香港教育大學也致力於為將香港特區建設成為國際專上教育樞紐貢獻力量。除了多元化、專業化程度的穩步提升以外,在國際化方面,香港教育大學“背靠祖國、聯通世界”,積極與內地及世界各個國家、地區建立合作關係,向世界講述香港故事、中國故事。2023年,香港教育大學與山東、港澳逾十間院校組成“魯港澳高校院所創新聯盟”等多個聯盟,期望藉不同院校的優勢,在學術研究、科技合作、知識轉移等方面作出貢獻,培養專業人才,激勵院校產學研發展。在國際方面,香港教育大學於去年成立全球芬蘭教育研究所(GRIFE),並於今年舉辦“全球芬蘭教育研究所研討會2024”,匯聚來自香港、內地和海外的150多位學者和教育工作者,就教育改革展開深入討論,並集中探討中國與芬蘭的教育制度,期望把研究成果融入教育發展,為全球教育作出貢獻。
李子建校長表示,除了與教育發達國家的互鑒互通以外,東盟尤其是“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教育領域也正在飛速進步,香港教育大學多年來一直致力推動“一帶一路”共建國家的教育發展。香港教育大學多年來積極推動與東盟國家的教育合作,與菲律賓、緬甸、汶萊等國家的多所院校建立合作關係,包括於2017年獲委任為世界銀行顧問,為越南教育培訓部提供支援,推動當地教師的持續專業發展;於2020年參與世界銀行的“高等教育改進項目”、協助提升柬埔寨大學教師的實力及教學素質等。2024年,李子建校長與協理副校長(國際化)盧成皆教授率領代表團,先後到訪汶萊及菲律賓並促成合作。
未來,香港教育大學將會進一步擴寬“朋友圈”,與歐洲、中東、東南亞等地的更多國家與地區建立聯繫,通過舉辦大型學術研討會、建立學術和學生交流機制等,促進教育交流,在守正創新的科研基礎上,與世界互聯互通。
傳承師德促全面發展
作為知名教育家,李子建表示,學生是支撐未來社會的人才,在培養學生方面,首先要做到“全方位教育”,學校與課堂只是教育的一環,並不是教育的全部,唯有同家庭、政府以及社會各界不同持份者廣泛聯繫、密切合作,才能做到“全人教育”,支持學生們德智體群美全面發展。
先“立德”,方才能“樹人”,教師們的一言一行都會被學生們看在眼裡,其個人的道德品質也會極大地影響到學生。在對師範生的師德培養方面,李子建有一套參考儒家的理念,從“個人、家庭”到“國家、世界”,由小及大,推己及人。他認為,師德培養首先要注重“修身”,培養個人的道德品質,再就是“齊家”,在最小的社會組織單位中盡到對家人的責任。除了“修身”與“齊家”,培養師德更要讓未來的教師們心懷家國,對國家產生認同感,有堅定、健全的愛國主義價值體系,並積極將愛國之情轉化為生活中方方面面的實際行動。在為祖國作出貢獻的同時,李子建也希望未來的教師們能夠懷有兼濟天下之心,對可持續發展、文化遺產保育等屬於全人類的事業貢獻自己的力量。
在香港教育大學的師德培養體系中,與“人”的接觸和正向關係的建立是重要的一環。首先,通過對歷史的學習,在與歷史人物跨越時空的“接觸”中,學生們能夠逐漸培養歷史文化的修養與德行。自2024年5月,香港教育大學與曲阜師範大學合作,舉辦了“師德教育經驗學習”課程,就讀課程的準教師可到山東曲阜參加一星期的體驗營,前往孔孟的故鄉,感受儒家文化的涵養,深入了解中華優秀文化傳統及師德承傳的底蘊,從而加強對國家歷史和文化的認同感。通過學校的各類活動與課程,以及與社會各界的廣泛合作,學生們能夠通過各種媒介接觸到社會上的傑出人士,並因此而獲益良多。
探訪內地不同地區也是幫助學生傳承師德、培養愛國主義價值觀的重要途徑。李子建提到,國家在七十五載的飛躍發展中,科技、民生、教育等各個方面都取得了傑出的成就,香港教育大學將會通過各種方式,初步計劃以“大思政課”的形式讓學生接觸到繁榮富強的祖國,讓學生從了解到認同,逐步培養起深厚的愛國之情。香港教育大學亦成立了國家安全與法律教育研究中心 (NSLERC),將國安和法律教育有效地融入大學的課程中,定期舉辦國家安全教育分享會或研討會。對於未來的教師們,李子建希望他們對香港乃至粵港澳大灣區有深厚的感情,重視地域文化的特質,並對周邊的社區作出貢獻。
李子建校長希望香港教師們能夠樹立起終生學習的意識,在離開大學後,與學生們相輔相成、共同進步。國家安全教育等知識體系在不斷地擴充、更新,並且愈發重要。為了更全面地解答學生們的疑問,教師們需要緊跟時代潮流,更新自己的知識庫,不斷深化自身對於國家發展大勢、國家各方面成就、重大政策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等方面的認識與思考。除此之外,教師也應是學生們的良友,在學生們的成長過程中,容易產生對於人生與社會的諸多疑問,需要教師的幫助與指引。因此,教師們除了應強化自身對於理論知識的學習以外,也應該不斷成長,豐富自身的人生體驗,幫助學生們處理成長過程中的困惑,成為一個德才兼備的教師。
以教育推動社會進步
“科技、教育、人才是三位一體、互相促進的概念。在這三者之中,教育能夠培養人才、激發科技的創新,也能以‘立德’的方式,讓科技與人才為國家和社會的進步服務。”李子建認為,教師是一個很光榮的專業和職業。在談到自身的教育經歷時,他表示,自己的母親就是一名教師,在學生時期他也遇到了很好的教師,在家庭與學校的耳濡目染之下,他對這份職業產生了嚮往。從事教育學研究工作以後,李子建開始進一步思考,在立志做個好教師以外,應該怎樣從學術的角度促進教育專業的發展。在擔任大學校長一職後,他開始探尋如何讓教育行業同社區、政府廣泛合作,培養越來越多的優秀教師,促進香港社會乃至國家的發展與人才強國建設。
在他看來,香港這一正在建設中的國際教育樞紐,就好像一個擁有無限潛力的國際機場,以聯通全球的航班迎來送往著無數來自不同地域與文化背景的學生和教師,以開放、包容、友善的姿態豐富著香港與世界各地的學術和文化交流。同時,香港社會各界應廣泛合作,進一步完善這座“國際機場”的相關設施,為學生及教師們提供全方位的服務與支援,讓來自內地與世界各地的學生們能夠有更多的機會體驗中華優秀文化和國際化的教育体驗。在建設好國際教育樞紐的過程中,香港也能夠留下擁有多元技能的人才,助力香港社會進一步發展。李子建希望,香港能繼續順應國家發展大勢,以非凡勇氣面對教育改革過程中的種種困難,讓這座“機場”能夠助力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人類文明的百花齊放。
https://res.youuu.com/zjres/2024/11/2/jbVMDqR0F0TsOUrGlMAYsws5zVzwyOdk2Qd.jpg
掃描二維碼分享到手機
+關註
文|本刊記者 張清語
“立德樹人、守正創新”是香港教育大學校長李子建送給教大青年師生的寄語。1994年,香港教育大學的前身香港教育學院成立。百載師道,三秩桃李,香港教育大學培育了無數教育工作者。“作為教師,要立德樹人、終身學習,對國家有認同感,對學生的成長有幫助。作為青年,要守正創新,致力為香港特區、國家乃至全球不同領域作出自己的貢獻。”這是李子建校長對香港教師及未來人才的期望。
三十年教大繼往開來
1881年,香港首間官立師範學校成立,是第一間由政府開辦的全日制師資培訓機構,揭開了香港教師培訓的序幕。1996 年,香港教育學院被納入為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轄下院校,兩年後開辦第一個學士學位課程。經過20年努力,香港教育學院於2016年成為香港以師範教育為主的一所大學。李子建教授自2010年起加盟香港教育大學,出任副校長(學術),並於2019至2023年期間擔任學術及首席副校長。回首往事,在從香港教育學院走向一所大學的過程中,香港教育大學以教育、科研、創新這三大版塊為基底,不斷擴寬研究及課程領域,在“守正”的基礎上不斷“創新”,為香港教師、科研及專業人才培養作出了諸多貢獻。
三十年來,香港教育大學以多元化為導向,從以教育學為主的師範院校變為一所有著豐富專業和強大科研能力的大學。在一代代教職工的努力下,香港教育大學的課程及有關研究愈發豐富,學術水平與科研能力亦大幅提高,以堅實步伐向前邁進,為香港乃至國際級學術研究增光添彩。2024年,包括李子建校長在內,香港教育大學有49名學者獲美國史丹福大學(Stanford University)認可,列入最新公布的2024年全球首2%頂尖科學家名單。在李子建校長看來,人工智能(AI)技術是未來科技的重要發展方向,香港教育大學站在時代前沿,在科創領域不斷投入資源,於2023年成立兩個校級研究設施——數據科學與人工智能中心實驗室(UDSAI)和神經科學中心實驗室(UHBN),在49名頂尖科學家中,亦有兩名科學家主攻人工智能與影像處理領域。
在科研成果轉化方面,香港教育大學成果頗豐。在2024年獲得了32項國際創新發明獎項,大學取得的專利項目涵蓋教育科技、健康科技、微電子、人工智能模型和神經科學等多個領域,這些創新項目為社會提供可行且可持續的方案,解決社會需求。李子建校長提到,在腦神經科學及人工智能領域的研究成果已初步投入教學當中,已經融入本科生的課程,並開設了相關碩士專業。
香港教育大學也致力於為將香港特區建設成為國際專上教育樞紐貢獻力量。除了多元化、專業化程度的穩步提升以外,在國際化方面,香港教育大學“背靠祖國、聯通世界”,積極與內地及世界各個國家、地區建立合作關係,向世界講述香港故事、中國故事。2023年,香港教育大學與山東、港澳逾十間院校組成“魯港澳高校院所創新聯盟”等多個聯盟,期望藉不同院校的優勢,在學術研究、科技合作、知識轉移等方面作出貢獻,培養專業人才,激勵院校產學研發展。在國際方面,香港教育大學於去年成立全球芬蘭教育研究所(GRIFE),並於今年舉辦“全球芬蘭教育研究所研討會2024”,匯聚來自香港、內地和海外的150多位學者和教育工作者,就教育改革展開深入討論,並集中探討中國與芬蘭的教育制度,期望把研究成果融入教育發展,為全球教育作出貢獻。
李子建校長表示,除了與教育發達國家的互鑒互通以外,東盟尤其是“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教育領域也正在飛速進步,香港教育大學多年來一直致力推動“一帶一路”共建國家的教育發展。香港教育大學多年來積極推動與東盟國家的教育合作,與菲律賓、緬甸、汶萊等國家的多所院校建立合作關係,包括於2017年獲委任為世界銀行顧問,為越南教育培訓部提供支援,推動當地教師的持續專業發展;於2020年參與世界銀行的“高等教育改進項目”、協助提升柬埔寨大學教師的實力及教學素質等。2024年,李子建校長與協理副校長(國際化)盧成皆教授率領代表團,先後到訪汶萊及菲律賓並促成合作。
未來,香港教育大學將會進一步擴寬“朋友圈”,與歐洲、中東、東南亞等地的更多國家與地區建立聯繫,通過舉辦大型學術研討會、建立學術和學生交流機制等,促進教育交流,在守正創新的科研基礎上,與世界互聯互通。
傳承師德促全面發展
作為知名教育家,李子建表示,學生是支撐未來社會的人才,在培養學生方面,首先要做到“全方位教育”,學校與課堂只是教育的一環,並不是教育的全部,唯有同家庭、政府以及社會各界不同持份者廣泛聯繫、密切合作,才能做到“全人教育”,支持學生們德智體群美全面發展。
先“立德”,方才能“樹人”,教師們的一言一行都會被學生們看在眼裡,其個人的道德品質也會極大地影響到學生。在對師範生的師德培養方面,李子建有一套參考儒家的理念,從“個人、家庭”到“國家、世界”,由小及大,推己及人。他認為,師德培養首先要注重“修身”,培養個人的道德品質,再就是“齊家”,在最小的社會組織單位中盡到對家人的責任。除了“修身”與“齊家”,培養師德更要讓未來的教師們心懷家國,對國家產生認同感,有堅定、健全的愛國主義價值體系,並積極將愛國之情轉化為生活中方方面面的實際行動。在為祖國作出貢獻的同時,李子建也希望未來的教師們能夠懷有兼濟天下之心,對可持續發展、文化遺產保育等屬於全人類的事業貢獻自己的力量。
在香港教育大學的師德培養體系中,與“人”的接觸和正向關係的建立是重要的一環。首先,通過對歷史的學習,在與歷史人物跨越時空的“接觸”中,學生們能夠逐漸培養歷史文化的修養與德行。自2024年5月,香港教育大學與曲阜師範大學合作,舉辦了“師德教育經驗學習”課程,就讀課程的準教師可到山東曲阜參加一星期的體驗營,前往孔孟的故鄉,感受儒家文化的涵養,深入了解中華優秀文化傳統及師德承傳的底蘊,從而加強對國家歷史和文化的認同感。通過學校的各類活動與課程,以及與社會各界的廣泛合作,學生們能夠通過各種媒介接觸到社會上的傑出人士,並因此而獲益良多。
探訪內地不同地區也是幫助學生傳承師德、培養愛國主義價值觀的重要途徑。李子建提到,國家在七十五載的飛躍發展中,科技、民生、教育等各個方面都取得了傑出的成就,香港教育大學將會通過各種方式,初步計劃以“大思政課”的形式讓學生接觸到繁榮富強的祖國,讓學生從了解到認同,逐步培養起深厚的愛國之情。香港教育大學亦成立了國家安全與法律教育研究中心 (NSLERC),將國安和法律教育有效地融入大學的課程中,定期舉辦國家安全教育分享會或研討會。對於未來的教師們,李子建希望他們對香港乃至粵港澳大灣區有深厚的感情,重視地域文化的特質,並對周邊的社區作出貢獻。
李子建校長希望香港教師們能夠樹立起終生學習的意識,在離開大學後,與學生們相輔相成、共同進步。國家安全教育等知識體系在不斷地擴充、更新,並且愈發重要。為了更全面地解答學生們的疑問,教師們需要緊跟時代潮流,更新自己的知識庫,不斷深化自身對於國家發展大勢、國家各方面成就、重大政策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等方面的認識與思考。除此之外,教師也應是學生們的良友,在學生們的成長過程中,容易產生對於人生與社會的諸多疑問,需要教師的幫助與指引。因此,教師們除了應強化自身對於理論知識的學習以外,也應該不斷成長,豐富自身的人生體驗,幫助學生們處理成長過程中的困惑,成為一個德才兼備的教師。
以教育推動社會進步
“科技、教育、人才是三位一體、互相促進的概念。在這三者之中,教育能夠培養人才、激發科技的創新,也能以‘立德’的方式,讓科技與人才為國家和社會的進步服務。”李子建認為,教師是一個很光榮的專業和職業。在談到自身的教育經歷時,他表示,自己的母親就是一名教師,在學生時期他也遇到了很好的教師,在家庭與學校的耳濡目染之下,他對這份職業產生了嚮往。從事教育學研究工作以後,李子建開始進一步思考,在立志做個好教師以外,應該怎樣從學術的角度促進教育專業的發展。在擔任大學校長一職後,他開始探尋如何讓教育行業同社區、政府廣泛合作,培養越來越多的優秀教師,促進香港社會乃至國家的發展與人才強國建設。
在他看來,香港這一正在建設中的國際教育樞紐,就好像一個擁有無限潛力的國際機場,以聯通全球的航班迎來送往著無數來自不同地域與文化背景的學生和教師,以開放、包容、友善的姿態豐富著香港與世界各地的學術和文化交流。同時,香港社會各界應廣泛合作,進一步完善這座“國際機場”的相關設施,為學生及教師們提供全方位的服務與支援,讓來自內地與世界各地的學生們能夠有更多的機會體驗中華優秀文化和國際化的教育体驗。在建設好國際教育樞紐的過程中,香港也能夠留下擁有多元技能的人才,助力香港社會進一步發展。李子建希望,香港能繼續順應國家發展大勢,以非凡勇氣面對教育改革過程中的種種困難,讓這座“機場”能夠助力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人類文明的百花齊放。
https://res.youuu.com/zjres/2024/11/2/jbVMDqR0F0TsOUrGlMAYsws5zVzwyOdk2Qd.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