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記者 莊蕾
10月15日,第六屆世界佛教論壇在寧波開幕,來自72個國家和地區的佛教界代表、專家學者等約800人出席。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國政協主席王滬寧出席開幕式並致辭。王滬寧表示,本屆論壇以“同願同行.和合共生”為主題,是展現中國佛教開放包容、推動世界佛教文化傳承發展、加強人類文明交流互鑒的一次盛會。希望廣大佛教界人士弘揚佛教優良傳統,凝聚向上向善力量,順應時代進步要求開展好教理教義闡釋,推動不同文明交流對話,倡導不同信仰和諧共生,共同為世界和平發展、人類文明進步貢獻智慧和力量。
三大主題展呈現世界佛教文化精髓
第六屆世界佛教論壇文化展陳是本次論壇的重要活動之一,展覽分為3個主題,分別是“同願同行——中國佛教傳承發展主題創作展”、“和合共生——世界佛教文化藝術展”和“翰墨佛緣——‘中國歷代繪畫大系’佛教藝術珍品展”。兩千餘件(套)精品文物、原創書畫、多媒體影像、石窟複製和互動裝置,呈現佛教進入中國後與中華文化融合的歷程,全方位、多維度地展現世界佛教文化精髓。展陳面積約2.3萬平方米,為歷屆論壇展陳面積最大。
“同願同行——中國佛教傳承發展主題創作展”匯聚展出130餘件(套)佛教文物和作品,融藝術創作與學術研究於一體。除傳統的文物、書畫、篆刻、攝影作品外,此項展覽還運用多媒體影像、實物及模型、互動裝置等多種方式創新展陳。30米中國山水畫長卷《梵山聖境》是“同願同行”主題展的壓軸之作,以中國畫特有的“遊目騁懷”觀物方式,通過傳統手卷的形式徐徐展開。該山水長卷右起左收,山山相連,跌宕起伏,中國的佛教名山從南到北依次綿延。同時以多媒體影像屏幕環繞佛教名山百米長卷,將綿延萬里的佛教聖山與傳承千年的宏大願景融匯於筆墨光影之間,構造出佛教“慈悲智願行”的沉浸式體驗場景。
“和合共生——世界佛教文化藝術展”著眼於中華文明與世界佛教的“和合”與“共生”,通過近500件造像、書畫、攝影、非遺等形式的藝術精品,梳理世界佛教文化的發展脈絡。走進展覽現場,五幅色彩明豔的中國畫引人眼球。這些作品依次對應前五屆世界佛教論壇的盛況。藝術化的再現令人穿越時空,回憶經典瞬間,深刻感受到佛教在促進文化交流融合中發揮的橋樑作用。
在“翰墨佛緣——‘中國歷代繪畫大系’佛教藝術珍品展”中,首次匯聚展出1,100餘幅中國歷代繪畫中的精品佛畫高清出版打樣稿,涵蓋敦煌藏經洞出土遺畫、黑水城遺址出土唐卡及其他入編“中國歷代繪畫大系”的佛畫經典,以及通過等比例高保真數字化3D打印複製的中國石窟寺代表性龕像等,引領觀眾穿越時空,沉浸於歷史文明的深邃長河。展覽通過“次第花開”“雪域淨土”“月印萬川”“四明福地”四大主要版塊,以繪畫藝術之美生動再現佛教中國化的歷程,呈現出中外文明交流互鑒的歷史場景和美好願景。
本次展陳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數字化展陳形式或內容佔總面積的22%。為增強觀眾的互動性和體驗感,現場採用了沉浸式體驗、裸眼3D、3D打印、全息投影、交互式多媒體、岩彩動畫等高科技,全方位、立體式、多角度呈現了一個充滿故事性與時尚感的佛教文化體驗空間。
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佛教智慧
10月16日,第六屆世界佛教論壇在寧波彌勒聖壇萬善堂舉行主論壇活動,37位與會嘉賓圍繞“同願同行.和合共生”的主題進行了發言。
“自2006年創立以來,世界佛教論壇已發展成為全球最大、最重要的國際佛教對話與交流平台之一,這要歸功於中國的倡議。”首位發言的泰王國最高僧伽委員會成員、聯合國衛塞節國際理事會主席、國際佛教大學協會主席梵智稱,“期待此次論壇能促進世界和平,加強佛教界、學界、文化界及全球其他各界之間的合作。”
韓國佛教宗團協議會會長、大韓佛教曹溪宗總務院長真愚在發言時表示,我們應以世界佛教論壇為契機,廣泛弘揚“同願同行”和“和合共生”的價值,共同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尋找不同文明共存與交流的解決方案,實現百花齊放的美麗華嚴世界。
“希望借著世界佛教論壇的平台,弘揚佛法,促進世界和平、造福人類社會,構建一個和合共生的人類命運共同體。”中國香港佛教聯合會會長寬運認為,“同願同行”就是和諧;和諧就能“和合共生”。寬運深刻感受到,作為佛教徒在這世界大局中的歷史和時代價值,肩負的崇高使命,要匯集所有力量,同願同行,為創造和合共生的人類命運共同體,奉獻自己的力量和智慧。
中國台灣佛光山寺住持心保認為,在當今戰亂與動蕩的時代,本次論壇的主題恰好彰顯了佛教平等與慈悲的普世價值。台灣“中華人間佛教聯合總會”持續與兩岸佛教界互動友好,甚至跨宗教交流,展開深度對話,這些努力都是在實踐“同願同行.和合共生”的精神。
“此刻,我們正以‘同願同行.和合共生’為主題,為踐行佛教慈悲濟世精神,為維護世界和平、促進人類共同發展,凝聚共識,攜手同行。”中國澳門佛教總會會長戒晟在發言時說,澳門佛教藉助澳門城市蘊藏的各種特色資源,和“人間佛教”思想的百年經驗,一直在探索一條與世界和合共生,與國家命運與共,與城市唇齒相依的共融之路。
大家表示,要圍繞“同願同行.和合共生”主題深入挖掘佛教文化精髓、思想內涵和時代價值,以世界佛教論壇為平台,弘揚佛教慈悲和平教義,踐行佛教智慧、平等、中道、圓融、利他的精神,為促進不同文明、不同信仰間的平等相待、和諧共存和交流互鑒,促進世界和平、增進人類福祉、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佛教的智慧和力量。
高僧大德呼籲佛教多承擔社會責任
本屆世界佛教論壇期間,與會佛教界代表、專家學者圍繞佛教的包容智慧、精神內涵、法脈傳承、典籍結集、社會責任、文化藝術、人間佛教的思想與內涵、中道思想和平等智慧等主題舉行了多場分論壇。
在“典籍保護與整理——佛教典籍的數字化結集”分論壇上,來自全球21個國家和地區的65位佛教界領袖圍繞佛教典籍的保護與傳承,尤其是“佛典數字化”話題展開交流對話。為促進佛教界交流與合作,探討和解決佛典保護與整理中的各種問題,搭建了一個開放而包容的平台,以顯著提高社會各界對佛典保護與整理的認知度和重視度,同時積極推動佛典數字化進程,使其能在現代技術支持下得到更加全面和有效的保護、利用。
香港寶蓮禪寺住持淨因在分論壇上表示,隨著大數據、區塊鏈和人工智能技術的應用,新的佛典結集工作勢在必行;而中國佛教界,作為世界佛教版圖中最大的一部分,理應抓住這一歷史機遇,藉助世界佛教論壇的平台,發起“世界佛教第七次結集”。號召全球佛教國家的佛教組織、佛教學者共同參與,收集、整理各自的佛教文獻,最終整合成一個完整的《世界佛教文獻大數據庫》。這不僅將成為佛教史上“結集”的新里程碑,更將顯著提升中國佛教在國際上的影響力與話語權。
“公益與慈善——佛教的社會責任”分論壇邀請了來自全球的99位佛教界領袖,圍繞“佛教的社會責任”主題進行交流探討,旨在凝聚世界各地佛教界領袖的力量,共同探討佛教的公益慈善事業和社會責任,充分發揮佛教慈悲濟世的精神和服務社會的功能,為世界佛教事業的展開和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提供互鑒的寶貴空間。
香港佛教聯合會執行副會長、香海正覺蓮社社長宏明認為,社會責任是每位公民應盡的義務與使命,而佛教作為香港市民的主要宗教信仰之一,在教育、醫療、慈善等事業上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呼籲佛教徒及社會各界共同承擔社會責任,以實現更美好的社會未來。
港區全國政協委員高佩璇居士認為,開展公益慈善活動是佛教界參與社會服務、發揮自身積極作用的重要途徑。近年來,全國佛教界秉承“莊嚴國土、利樂有情”的精神,積極參與公益慈善活動,在脫貧攻堅、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應急救難等國家意志中主動作為,體現了佛教界積極服務社會的行動力。充分發揮佛教慈善思想在社會慈善領域獨特的價值與功能,將有利於社會的穩定與和諧發展。
https://res.youuu.com/zjres/2024/11/8/ADnwAahowArzNkKEFRDOQCpFnNJjGwXIhIF.png
掃描二維碼分享到手機
+關註
文|本刊記者 莊蕾
10月15日,第六屆世界佛教論壇在寧波開幕,來自72個國家和地區的佛教界代表、專家學者等約800人出席。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國政協主席王滬寧出席開幕式並致辭。王滬寧表示,本屆論壇以“同願同行.和合共生”為主題,是展現中國佛教開放包容、推動世界佛教文化傳承發展、加強人類文明交流互鑒的一次盛會。希望廣大佛教界人士弘揚佛教優良傳統,凝聚向上向善力量,順應時代進步要求開展好教理教義闡釋,推動不同文明交流對話,倡導不同信仰和諧共生,共同為世界和平發展、人類文明進步貢獻智慧和力量。
三大主題展呈現世界佛教文化精髓
第六屆世界佛教論壇文化展陳是本次論壇的重要活動之一,展覽分為3個主題,分別是“同願同行——中國佛教傳承發展主題創作展”、“和合共生——世界佛教文化藝術展”和“翰墨佛緣——‘中國歷代繪畫大系’佛教藝術珍品展”。兩千餘件(套)精品文物、原創書畫、多媒體影像、石窟複製和互動裝置,呈現佛教進入中國後與中華文化融合的歷程,全方位、多維度地展現世界佛教文化精髓。展陳面積約2.3萬平方米,為歷屆論壇展陳面積最大。
“同願同行——中國佛教傳承發展主題創作展”匯聚展出130餘件(套)佛教文物和作品,融藝術創作與學術研究於一體。除傳統的文物、書畫、篆刻、攝影作品外,此項展覽還運用多媒體影像、實物及模型、互動裝置等多種方式創新展陳。30米中國山水畫長卷《梵山聖境》是“同願同行”主題展的壓軸之作,以中國畫特有的“遊目騁懷”觀物方式,通過傳統手卷的形式徐徐展開。該山水長卷右起左收,山山相連,跌宕起伏,中國的佛教名山從南到北依次綿延。同時以多媒體影像屏幕環繞佛教名山百米長卷,將綿延萬里的佛教聖山與傳承千年的宏大願景融匯於筆墨光影之間,構造出佛教“慈悲智願行”的沉浸式體驗場景。
“和合共生——世界佛教文化藝術展”著眼於中華文明與世界佛教的“和合”與“共生”,通過近500件造像、書畫、攝影、非遺等形式的藝術精品,梳理世界佛教文化的發展脈絡。走進展覽現場,五幅色彩明豔的中國畫引人眼球。這些作品依次對應前五屆世界佛教論壇的盛況。藝術化的再現令人穿越時空,回憶經典瞬間,深刻感受到佛教在促進文化交流融合中發揮的橋樑作用。
在“翰墨佛緣——‘中國歷代繪畫大系’佛教藝術珍品展”中,首次匯聚展出1,100餘幅中國歷代繪畫中的精品佛畫高清出版打樣稿,涵蓋敦煌藏經洞出土遺畫、黑水城遺址出土唐卡及其他入編“中國歷代繪畫大系”的佛畫經典,以及通過等比例高保真數字化3D打印複製的中國石窟寺代表性龕像等,引領觀眾穿越時空,沉浸於歷史文明的深邃長河。展覽通過“次第花開”“雪域淨土”“月印萬川”“四明福地”四大主要版塊,以繪畫藝術之美生動再現佛教中國化的歷程,呈現出中外文明交流互鑒的歷史場景和美好願景。
本次展陳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數字化展陳形式或內容佔總面積的22%。為增強觀眾的互動性和體驗感,現場採用了沉浸式體驗、裸眼3D、3D打印、全息投影、交互式多媒體、岩彩動畫等高科技,全方位、立體式、多角度呈現了一個充滿故事性與時尚感的佛教文化體驗空間。
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佛教智慧
10月16日,第六屆世界佛教論壇在寧波彌勒聖壇萬善堂舉行主論壇活動,37位與會嘉賓圍繞“同願同行.和合共生”的主題進行了發言。
“自2006年創立以來,世界佛教論壇已發展成為全球最大、最重要的國際佛教對話與交流平台之一,這要歸功於中國的倡議。”首位發言的泰王國最高僧伽委員會成員、聯合國衛塞節國際理事會主席、國際佛教大學協會主席梵智稱,“期待此次論壇能促進世界和平,加強佛教界、學界、文化界及全球其他各界之間的合作。”
韓國佛教宗團協議會會長、大韓佛教曹溪宗總務院長真愚在發言時表示,我們應以世界佛教論壇為契機,廣泛弘揚“同願同行”和“和合共生”的價值,共同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尋找不同文明共存與交流的解決方案,實現百花齊放的美麗華嚴世界。
“希望借著世界佛教論壇的平台,弘揚佛法,促進世界和平、造福人類社會,構建一個和合共生的人類命運共同體。”中國香港佛教聯合會會長寬運認為,“同願同行”就是和諧;和諧就能“和合共生”。寬運深刻感受到,作為佛教徒在這世界大局中的歷史和時代價值,肩負的崇高使命,要匯集所有力量,同願同行,為創造和合共生的人類命運共同體,奉獻自己的力量和智慧。
中國台灣佛光山寺住持心保認為,在當今戰亂與動蕩的時代,本次論壇的主題恰好彰顯了佛教平等與慈悲的普世價值。台灣“中華人間佛教聯合總會”持續與兩岸佛教界互動友好,甚至跨宗教交流,展開深度對話,這些努力都是在實踐“同願同行.和合共生”的精神。
“此刻,我們正以‘同願同行.和合共生’為主題,為踐行佛教慈悲濟世精神,為維護世界和平、促進人類共同發展,凝聚共識,攜手同行。”中國澳門佛教總會會長戒晟在發言時說,澳門佛教藉助澳門城市蘊藏的各種特色資源,和“人間佛教”思想的百年經驗,一直在探索一條與世界和合共生,與國家命運與共,與城市唇齒相依的共融之路。
大家表示,要圍繞“同願同行.和合共生”主題深入挖掘佛教文化精髓、思想內涵和時代價值,以世界佛教論壇為平台,弘揚佛教慈悲和平教義,踐行佛教智慧、平等、中道、圓融、利他的精神,為促進不同文明、不同信仰間的平等相待、和諧共存和交流互鑒,促進世界和平、增進人類福祉、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佛教的智慧和力量。
高僧大德呼籲佛教多承擔社會責任
本屆世界佛教論壇期間,與會佛教界代表、專家學者圍繞佛教的包容智慧、精神內涵、法脈傳承、典籍結集、社會責任、文化藝術、人間佛教的思想與內涵、中道思想和平等智慧等主題舉行了多場分論壇。
在“典籍保護與整理——佛教典籍的數字化結集”分論壇上,來自全球21個國家和地區的65位佛教界領袖圍繞佛教典籍的保護與傳承,尤其是“佛典數字化”話題展開交流對話。為促進佛教界交流與合作,探討和解決佛典保護與整理中的各種問題,搭建了一個開放而包容的平台,以顯著提高社會各界對佛典保護與整理的認知度和重視度,同時積極推動佛典數字化進程,使其能在現代技術支持下得到更加全面和有效的保護、利用。
香港寶蓮禪寺住持淨因在分論壇上表示,隨著大數據、區塊鏈和人工智能技術的應用,新的佛典結集工作勢在必行;而中國佛教界,作為世界佛教版圖中最大的一部分,理應抓住這一歷史機遇,藉助世界佛教論壇的平台,發起“世界佛教第七次結集”。號召全球佛教國家的佛教組織、佛教學者共同參與,收集、整理各自的佛教文獻,最終整合成一個完整的《世界佛教文獻大數據庫》。這不僅將成為佛教史上“結集”的新里程碑,更將顯著提升中國佛教在國際上的影響力與話語權。
“公益與慈善——佛教的社會責任”分論壇邀請了來自全球的99位佛教界領袖,圍繞“佛教的社會責任”主題進行交流探討,旨在凝聚世界各地佛教界領袖的力量,共同探討佛教的公益慈善事業和社會責任,充分發揮佛教慈悲濟世的精神和服務社會的功能,為世界佛教事業的展開和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提供互鑒的寶貴空間。
香港佛教聯合會執行副會長、香海正覺蓮社社長宏明認為,社會責任是每位公民應盡的義務與使命,而佛教作為香港市民的主要宗教信仰之一,在教育、醫療、慈善等事業上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呼籲佛教徒及社會各界共同承擔社會責任,以實現更美好的社會未來。
港區全國政協委員高佩璇居士認為,開展公益慈善活動是佛教界參與社會服務、發揮自身積極作用的重要途徑。近年來,全國佛教界秉承“莊嚴國土、利樂有情”的精神,積極參與公益慈善活動,在脫貧攻堅、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應急救難等國家意志中主動作為,體現了佛教界積極服務社會的行動力。充分發揮佛教慈善思想在社會慈善領域獨特的價值與功能,將有利於社會的穩定與和諧發展。
https://res.youuu.com/zjres/2024/11/8/ADnwAahowArzNkKEFRDOQCpFnNJjGwXIhIF.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