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啟剛給大眾留下的第一印象是什麼?他是全國人大代表、香港特別行政區立法會議員;是一位盡顯擔當的青年才俊;是致力於促進中國內地及香港在國際間開展交流與合作的專業人士……在奮力前行間,霍啟剛已取得很多成績,但他從未停下腳步。2023年1月,霍啟剛被香港特區政府任命為香港藝術發展局(簡稱“香港藝發局”)主席。自此,推動香港文化藝術產業的發展,成為他的一項新使命、新任務。
今年10月14日至18日,歷經兩年精心籌備,“首屆香港演藝博覽”(簡稱“演藝博覽”)舉辦,這也是霍啟剛履職以來交出的一份滿意“答卷”。
平台戰略:助力中華文化“走出去”
“一直以來,香港積極響應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在這樣的前提下,讓香港與內地的文化藝術界建立更緊密的聯繫成為香港藝發局的重要使命。希望文藝工作者能夠開展更多跨界交流與合作。”從商業、體育,到藝術、文旅,多年來,霍啟剛用自身的資源和影響力積極拓展內地和香港的交流與互動。“當前,香港正着力打造一個優質文化平台,在文化藝術領域協同發力,演藝博覽因此應運而生。可以說,演藝博覽正是對國家戰略的響應,希望通過這一活動,搭建起國內外文化交流平台。”霍啟剛說。
在香港特區政府、文化和旅遊部的大力支持下,經過兩年的籌備,演藝博覽得以如期呈現。作為一場專業博覽會,演藝博覽的各項數據可圈可點:受文化和旅遊部委託,中國文化傳媒集團組織內地20余家單位、100多位代表參展;來自美國、加拿大、沙特等全球6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藝術從業者參會……霍啟剛坦言:“萬事開頭難,演藝博覽能夠順利舉行,得益於多方共同付出的大量心血和努力。此次活動的成效和成果,也證明國內外對演藝博覽文化價值、傳播價值的認可。”
此次參展的內地單位對演藝博覽發揮的作用與呈現的效果感到滿意。有參展單位負責人表示,演藝博覽匯聚了眾多的國際演藝企業和單位,數量之多、質量之高遠超預期。他們在與國際同行進行深入接觸洽談之餘,也自發組織了此次一同來到香港的其他內地演藝單位,共同探討了未來合作的諸多可能,希望主辦方能夠進一步明確各方需求,提高對接匹配度,進一步提高洽談效率,推動更多實質性的合作成果落地,讓演藝博覽成為中華文化“走出去”的重要窗口。
深挖優勢:在文化創新中發現機遇
20世紀八九十年代,香港的電影、電視劇、歌曲等在內地風靡一時,形成一股香港文化熱潮。隨着時代的變遷,社會對演藝產品的需求也發生了變化。當前,如何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成為文藝工作的重要命題。在演藝博覽現場,來自香港本地的小型社團、獨立藝術家帶來了許多跨媒介藝術作品,令人耳目一新。
“我們要先了解文化創新的目標,才能找到有效的創新路徑。依託創意創新,傳播、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最終目的。”霍啟剛說,“比如,傳統粵劇就在不斷推出貼合時代潮流的新劇目,以吸引更多年輕觀眾,這些都是很好的創新嘗試。香港藝發局鼓勵本地藝術家大膽嘗試,以期尋求更多新突破。內地很多文化機構都積極嘗試創新,想辦法滿足群眾需求,這是非常實際的目標,也很值得香港借鑑。”
藉助此次活動,香港作為世界文化交流平台的優勢得到了充分地展現。內地參展代表一致認為此次活動內容充實,收穫頗豐。“香港營商環境好,我們希望通過演藝博覽這一平台促進更多優秀演藝產品出海,並加強產業交流與合作。”霍啟剛介紹,“這次我們邀請了內地眾多大型文化集團,這種體量是香港演藝行業所不具備的。未來,我們希望內地的文化集團可以考慮把香港作為一個對外交流基地。我們也將着力為內地企業打造一站式的服務平台,降低跨境交流成本,形成一套內地與香港可持續、常態化的合作機制。”
並船出海:積極探尋演藝中心發展新路徑
演藝博覽吸引了逾1600名藝術界專業人士,參與總人次超3.1萬;為期5天的活動包括100多場表演、講座及交流活動,打造演博節目、國際精品演出以及輪流展演,設有近100個展覽攤位,展示來自世界多地的藝術團體的作品。
演藝博覽首次舉辦便獲得各界的肯定。霍啟剛則希望聽到更多建議,以便在今後的工作中加以改進,更好地持續向香港特區政府爭取更多支持。他在深度推動產業發展方面也逐步形成了新構想,比如找準內地和香港對國際市場的需求,明確更精準的合作定位;現場展示部分可按照不同的專題分區,組織針對不同國家和地區的主題對接等。
如今,香港積極擔當着“超級聯系人”的角色。如何利用好香港背靠祖國、聯通世界的獨特區位優勢?怎樣讓內地和香港“並船出海”、攜手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這些都是霍啟剛持續深入思考的問題。更好利用演藝博覽這一優質平台,藉助香港現有的物流、免稅港、金融等優勢,促進文化藝術一起出海,是霍啟剛未來努力的目標。他說:“我們如何以一個演藝博覽的體量,最大程度地配合好國家戰略的實施?方式和方法能不能被市場接受?有沒有發展機遇?我認為這些都是演藝博覽未來要考慮的問題。”
在談及內地與香港開展文藝交流時,霍啟剛用“天時地利人和”來評價:“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中有很多優惠政策和便利條件,有助於兩地文化藝術從業者開展更深入的合作。”霍啟剛認為,已經深耕10餘年的香港巴塞爾藝術展就是一個成功案例。香港的獨特優勢幫助巴塞爾品牌不斷提升知名度,香港也因此成為視覺藝術交流中心。演藝博覽也存在諸多相似情況,希望藉由這一平台,為香港構建演藝中心的新定位,並藉此搭建更大的平台,在粵港澳大灣區打造一個常態化的文化交流基地。
未來10年、20年,演藝博覽將會如何?“2024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大力發展文化產業。這讓演藝文化在未來經濟發展新動能中有了明確定位,也讓我對文藝工作、文化產業的發展前景充滿信心。”在霍啟剛看來,隨着經濟發展以及各界對文化的重視與支持,未來演藝博覽這個品牌會一路成長,成為全民關注和參與的重要文化藝術活動。
(本文原刊於《中國文化報》,原標題為《首屆香港演藝博覽:依託國家發展戰略 建構文化交流平台》,記者景曉萌)
https://res.youuu.com/zjres/2024/11/7/knFNxdjVgxcqEURiXbRvScyNvyAW1kHwnvZ.png
掃描二維碼分享到手機
+關註
霍啟剛給大眾留下的第一印象是什麼?他是全國人大代表、香港特別行政區立法會議員;是一位盡顯擔當的青年才俊;是致力於促進中國內地及香港在國際間開展交流與合作的專業人士……在奮力前行間,霍啟剛已取得很多成績,但他從未停下腳步。2023年1月,霍啟剛被香港特區政府任命為香港藝術發展局(簡稱“香港藝發局”)主席。自此,推動香港文化藝術產業的發展,成為他的一項新使命、新任務。
今年10月14日至18日,歷經兩年精心籌備,“首屆香港演藝博覽”(簡稱“演藝博覽”)舉辦,這也是霍啟剛履職以來交出的一份滿意“答卷”。
平台戰略:助力中華文化“走出去”
“一直以來,香港積極響應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在這樣的前提下,讓香港與內地的文化藝術界建立更緊密的聯繫成為香港藝發局的重要使命。希望文藝工作者能夠開展更多跨界交流與合作。”從商業、體育,到藝術、文旅,多年來,霍啟剛用自身的資源和影響力積極拓展內地和香港的交流與互動。“當前,香港正着力打造一個優質文化平台,在文化藝術領域協同發力,演藝博覽因此應運而生。可以說,演藝博覽正是對國家戰略的響應,希望通過這一活動,搭建起國內外文化交流平台。”霍啟剛說。
在香港特區政府、文化和旅遊部的大力支持下,經過兩年的籌備,演藝博覽得以如期呈現。作為一場專業博覽會,演藝博覽的各項數據可圈可點:受文化和旅遊部委託,中國文化傳媒集團組織內地20余家單位、100多位代表參展;來自美國、加拿大、沙特等全球6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藝術從業者參會……霍啟剛坦言:“萬事開頭難,演藝博覽能夠順利舉行,得益於多方共同付出的大量心血和努力。此次活動的成效和成果,也證明國內外對演藝博覽文化價值、傳播價值的認可。”
此次參展的內地單位對演藝博覽發揮的作用與呈現的效果感到滿意。有參展單位負責人表示,演藝博覽匯聚了眾多的國際演藝企業和單位,數量之多、質量之高遠超預期。他們在與國際同行進行深入接觸洽談之餘,也自發組織了此次一同來到香港的其他內地演藝單位,共同探討了未來合作的諸多可能,希望主辦方能夠進一步明確各方需求,提高對接匹配度,進一步提高洽談效率,推動更多實質性的合作成果落地,讓演藝博覽成為中華文化“走出去”的重要窗口。
深挖優勢:在文化創新中發現機遇
20世紀八九十年代,香港的電影、電視劇、歌曲等在內地風靡一時,形成一股香港文化熱潮。隨着時代的變遷,社會對演藝產品的需求也發生了變化。當前,如何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成為文藝工作的重要命題。在演藝博覽現場,來自香港本地的小型社團、獨立藝術家帶來了許多跨媒介藝術作品,令人耳目一新。
“我們要先了解文化創新的目標,才能找到有效的創新路徑。依託創意創新,傳播、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最終目的。”霍啟剛說,“比如,傳統粵劇就在不斷推出貼合時代潮流的新劇目,以吸引更多年輕觀眾,這些都是很好的創新嘗試。香港藝發局鼓勵本地藝術家大膽嘗試,以期尋求更多新突破。內地很多文化機構都積極嘗試創新,想辦法滿足群眾需求,這是非常實際的目標,也很值得香港借鑑。”
藉助此次活動,香港作為世界文化交流平台的優勢得到了充分地展現。內地參展代表一致認為此次活動內容充實,收穫頗豐。“香港營商環境好,我們希望通過演藝博覽這一平台促進更多優秀演藝產品出海,並加強產業交流與合作。”霍啟剛介紹,“這次我們邀請了內地眾多大型文化集團,這種體量是香港演藝行業所不具備的。未來,我們希望內地的文化集團可以考慮把香港作為一個對外交流基地。我們也將着力為內地企業打造一站式的服務平台,降低跨境交流成本,形成一套內地與香港可持續、常態化的合作機制。”
並船出海:積極探尋演藝中心發展新路徑
演藝博覽吸引了逾1600名藝術界專業人士,參與總人次超3.1萬;為期5天的活動包括100多場表演、講座及交流活動,打造演博節目、國際精品演出以及輪流展演,設有近100個展覽攤位,展示來自世界多地的藝術團體的作品。
演藝博覽首次舉辦便獲得各界的肯定。霍啟剛則希望聽到更多建議,以便在今後的工作中加以改進,更好地持續向香港特區政府爭取更多支持。他在深度推動產業發展方面也逐步形成了新構想,比如找準內地和香港對國際市場的需求,明確更精準的合作定位;現場展示部分可按照不同的專題分區,組織針對不同國家和地區的主題對接等。
如今,香港積極擔當着“超級聯系人”的角色。如何利用好香港背靠祖國、聯通世界的獨特區位優勢?怎樣讓內地和香港“並船出海”、攜手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這些都是霍啟剛持續深入思考的問題。更好利用演藝博覽這一優質平台,藉助香港現有的物流、免稅港、金融等優勢,促進文化藝術一起出海,是霍啟剛未來努力的目標。他說:“我們如何以一個演藝博覽的體量,最大程度地配合好國家戰略的實施?方式和方法能不能被市場接受?有沒有發展機遇?我認為這些都是演藝博覽未來要考慮的問題。”
在談及內地與香港開展文藝交流時,霍啟剛用“天時地利人和”來評價:“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中有很多優惠政策和便利條件,有助於兩地文化藝術從業者開展更深入的合作。”霍啟剛認為,已經深耕10餘年的香港巴塞爾藝術展就是一個成功案例。香港的獨特優勢幫助巴塞爾品牌不斷提升知名度,香港也因此成為視覺藝術交流中心。演藝博覽也存在諸多相似情況,希望藉由這一平台,為香港構建演藝中心的新定位,並藉此搭建更大的平台,在粵港澳大灣區打造一個常態化的文化交流基地。
未來10年、20年,演藝博覽將會如何?“2024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大力發展文化產業。這讓演藝文化在未來經濟發展新動能中有了明確定位,也讓我對文藝工作、文化產業的發展前景充滿信心。”在霍啟剛看來,隨着經濟發展以及各界對文化的重視與支持,未來演藝博覽這個品牌會一路成長,成為全民關注和參與的重要文化藝術活動。
(本文原刊於《中國文化報》,原標題為《首屆香港演藝博覽:依託國家發展戰略 建構文化交流平台》,記者景曉萌)
https://res.youuu.com/zjres/2024/11/7/knFNxdjVgxcqEURiXbRvScyNvyAW1kHwnvZ.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