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偉文
行政長官李家超日前宣讀第三份施政報告,題為“齊改革同發展 惠民生建未來”,公布了一系列的惠及民生政策,包括推出最新房屋政策,增建公營房屋數目和改善住屋環境。
住屋作為全港市民最基本和最核心的生活需要,如果特區政府未能為市民提供一個舒適的安樂窩,社會民生何以安穩?社會民生未能得到安穩發展,經濟發展何以有突破性的發展?因此,特首及管治團隊希望帶領香港再次進入輝煌的發展,必須要解決住屋問題。
筆者認為特區政府應抱持“釘釘子精神”,才能在房屋政策夯實基礎,解決困擾特區政府多年的房屋問題。什麼是“釘釘子精神”?第一個“釘”是動詞,是敲打的意思;“釘子”是建築材料。國家主席習近平曾在一個會議上對“釘釘子精神”進行了詳細闡述。習近平表示:“我們要有‘釘釘子的精神’,釘釘子往往不是一錘子就能釘好的,而是要一錘一錘接著敲,直到把釘子釘實釘牢,釘牢一顆再釘下一顆,不斷釘下去,必然大有成效。”“釘釘子精神”亦有另外一個重要的啟發,就是釘釘子,往哪兒釘很重要,如果釘不到點上,釘子就會打歪。釘釘子不能光憑著一股蠻力,逢牆亂釘,碰到容易脫落或者開裂的牆面時,還要想辦法修補牆面,打好釘釘子的基礎。
自回歸以來,幾屆特區政府一直是做緊夯實根基的工作,經過反覆多次的“敲打”,進行不同方向的房屋研究,有董建華的“八萬五房屋”政策;有曾蔭權的偏向私營房屋政策;有梁振英的造地及增建公屋政策;及後,還有林鄭月娥的“明日大嶼”造地政策。以上多個不同方向政策,內容雖然不同,但其核心價值都是解決香港市民最迫切住屋的訴求。
房屋政策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解決的問題,它的“釘子”起初要慢慢地敲打,不要急進,過急會觸動了市民、發展商的神經。相反,太慢又會讓人覺得隔靴搔癢,政策不到位。因此,房屋政策就須要一釘一釘地敲打,不可連續地敲打,萬一根基打不好,會弄壞牆身,又要做更多的修補工作。
事實上,過去幾位特首深明此大意,政策上都是適度地推行,奈何地他們都有一個共通點,就是大家都未能完成兩屆十年的任期,他們所推出的政策往往實施了一半,特首任期結束,政策未能得以延續下去。
今屆特首李家超及管治團隊汲取了過去幾屆特區政府所實施的房屋政策所帶來的經驗,好的措施需要保留,繼而深度優化、拓大服務範圍;不好的措施需要檢討、改善,繼而再考慮是否保留,或者提早取消。
縱觀過去三年的施政報告,特首在房屋政策上施展了“組合拳”,將多個與房屋相關的政策捆綁在一起,逐一解決。筆者對於現屆政府施政有一值得欣賞的地方,不是盲目向一個問題進行“狂攻猛打”,而是向多個問題進行“深耕細作”,一步一步推出適度政策、措施來實現目標,實踐“釘釘子精神”。他們認清了一個方向,就是讓基層市民有一個安樂窩。李家超在第一份施政報告上,已經開宗明義地講明,要規管劏房的租金,先為最基層市民做好房屋保障。
其次,政府加快興建過渡性房屋,讓市民盡快“上樓”,一來可以改善住屋環境,二來可以減輕租屋的負擔。這些政策,都是過去幾屆政府所投入的房屋政策研究所帶來的貢獻。
曾經有社區組織做過劏房戶的心理研究,報告指出住在劏房的住戶,每天因承受著大小程度不一的消防、安全及衞生隱患,導致身心健康持續受到威脅。有些住戶更出現焦慮、抑鬱和壓力等情緒症狀,有些更確診患有情緒病。
因此,今屆特區政府對基層住戶實施第三項重大政策,就是將現時沒有規管的劏房,格式化、標準化。因此,李家超在今次施政報告上提出“簡樸房”的措施。“簡樸房”的政策原意,就是讓基層市民住得有體面,減少他們對住屋環境的負面影響。特區政府對於“簡樸房”的要求,就是必須有窗、有獨立廁所、面積不少於八平方米等,這是市民最基本的住屋要求。
最近,習近平出席一個省級幹部“三中全會”學習會議上提出一句意味深重的說話——“頂層設計和摸著石頭過河結合,是新時代全面深化改革的鮮明特徵之一”,意思就是“頂層設計更重系統思維、整體戰略,摸著石頭過河更重敢闖敢試、基層探索。”筆者認為,今屆特區政府能夠實踐到“頂層設計和摸著石頭過河結合”,不是盲目推行某些政策,而是從過去的經驗,加上現時推出政策時的觀察,如政策有所不足,即時檢討改良。如政策取得階段性成果,即時深化擴展至不同範疇。
最後,房屋問題不是一時三刻可以解決到,筆者認為,特區政府須要有長遠的發展藍本,同時亦要有穩定的管治團隊,方可作長時間來執行房屋政策,才能夠改善市民的住屋的需求。
(作者係香港青年時事評論員協會成員、深水埗區議員,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