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中心指數排名升到全球第三、恆生指數重上2萬點、香港私募基金管理資本額位列亞洲第二、2024年前10個月有54家新上市公司……最近一段時間香港金融界利好信號頻傳。
業內人士認為,面對種種挑戰,香港持續改革,探索轉型,尋求方法提升國際金融中心地位,這將讓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含“科”量更高,前景更加多元。
業態轉型 開拓新方向
在產業升級、消費升級、新質生產力引領高質量發展的大背景下,香港金融市場也正經歷一場“變革”。
金融界人士認為,由於傳統金融市場已較為飽和,如果香港停留在傳統模式裡,增長空間顯然有限,效率也不易提高。因此,採用新科技、開拓新市場,將為香港發展帶來新動力,成為香港金融市場發展的新方向。
中共二十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提出,發揮“一國兩制”制度優勢,鞏固提升香港國際金融、航運、貿易中心地位。
為了鞏固提升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地位,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李家超今年10月在最新一份施政報告中提出持續優化“互聯互通”機制,提供更多以人民幣計價的投資產品,鼓勵更多上市公司增加人民幣股票交易櫃檯,擴大人民幣債券發行,豐富離岸投資者投資在岸債券的流動性管理相關配套等。
在強化國際資產及財富管理中心地位方面,李家超表示,特區政府會全力推動更多環球資金在港管理,包括促進私募基金透過港交所開拓新銷售渠道、“一帶一路”主權基金合作、優化“新資本投資者入境計劃”等。
在開拓海外新資金方面,特區政府提出,將落實追蹤香港股票指數的交易所買賣基金(ETF)在中東上市,吸納當地資金配置港股。首隻沙特阿拉伯投資中國香港市場的ETF日前在沙特證交所上市,標誌着香港和中東地區的合作邁入多元並進的新里程。
“今年9月下旬以來,中央釋放強烈支持經濟的信號,令投資者對香港及內地經濟未來前景的看法漸趨樂觀。香港金融市場從過去美西方資金主導轉向國際資本更均衡參與。”華大證券首席宏觀經濟學家楊玉川說。
高含“科”量 激活新動能
目前區塊鏈、人工智能和大數據等技術創新,正在重塑全球金融行業。香港金融界也積極識變、應變、求變。
香港金管局與香港交易所近期相繼出臺新舉措支持金融業發展。從推進資產代幣化、打破支付隔閡、發揮數據潛能和提升銀行數字化能力等,到優化上市制度,推出虛擬資產指數系列……一系列變革帶動了香港金融市場生態迭代,過去傳統的香港國際金融中心正逐漸向高含“科”量的國際金融中心轉變。
隨着世界進入人工智能時代,金融發展對科技的要求將越來越高。楊玉川認為,打造高含“科”量的國際金融中心,抓住了未來金融發展的新方向,通過機制創新、產業創新,將吸引更多科技公司加入,共同創造光明前景。
為便利科技公司上市,香港進一步引入為特專科技公司專門增設的上市條款第18C章,支持從事特專科技的創新企業進行融資,讓香港成為不少創科企業優先選擇的上市地。截至目前,先後有兩家特專科技公司在港交所上市。
香港的金融生態迭代激活了市場新動能。2024年前三季,滬深港通及債券通成交額錄得強勁增長,北向滬股通及深股通平均每日成交金額達1233億元人民幣,同比升14%;債券通“北向通”平均每日成交金額達441億元人民幣,同比升9%。
今年上半年,香港私募基金管理的資本額超過2339億美元,位列亞洲第二。截至今年6月,香港證監會認可的ESG(環境、社會和公司治理)基金已超過230家,管理資產超過1600億美元,比3年前增長了60%。
香港交易所集團行政總裁陳翊庭表示,港交所將繼續優化上市制度,服務好“專精特新”科技公司,為這些高增長潛力的“硬科技”企業打開一扇融資的大門。
培新固本 展望新前景
面對新業態、新模式、新潮流,業內人士認為,香港國際金融中心轉型需培新固本,共謀發展新前景。
中金公司首席經濟學家、中金研究院院長彭文生表示,在香港國際金融中心迭代的過程中,“培新”的同時還要“固本”。“培新”將帶來豐富的投資者群體、資金渠道以及多元的上市主體。在“固本”方面,要鞏固其原有的優勢,避免動盪及風險的溢出。
地理位置、法治環境、稅制優惠、成熟的金融基礎設施和豐富的人才資源是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傳統優勢。楊玉川認為,這些優勢在新的環境下仍然是香港賴以成功的基礎因素。
“轉型後的金融中心應更具有靈活性和敏捷性,能夠快速響應國際市場變化,適應不斷變化的消費新需求。”香港經濟學家、絲路智谷研究院院長梁海明認為,在未來香港除了應繼續強化原有優勢外,還應關注互聯網金融、移動支付、金融科技等“新基建”產業,以及已成為國際金融發展潮流的綠色金融。
金融界人士認為,香港應在國際金融監管制度、監管框架、法律框架等方面對新領域完善相關規則,可以鞏固和發展香港國際金融中心的業務和內涵,也能推動國家“新基建”產業、綠色產業的發展,同時裨益其他國家。
來源:新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