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冼漢迪
長期以來,因為內地與港澳社會制度和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差異,以及出於對加強邊境管理和國家安全等方面的考慮,內地與港澳居民之間需要經歷一系列的“通關”才能正常來往,這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內地與港澳之間的交流。在通關口岸短期內無法取消的客觀條件下,筆者希望通過弱化通關的感知,從物理和心理上都拉近兩地社會及民衆的距離,同時也緩解高峰時段的通關壓力,推動內地與港澳居民更高頻度交流來往。
為此,今年兩會期間筆者提交了一份關於設立內地與港澳“通關白名單”,利用人臉識別等技術實現“無感”通關的建議。該建議提出後,受到了主流媒體和民衆的廣泛關注,累計報道超過300篇次,反映了社會對提升通關效率和便利性的強烈需求。目前,兩地政府正在進行積極的探索和實踐。雖然人臉識別技術尚未能夠應對大規模居民的識別需求,但已經足以支持小規模的“無感”通關試點。
昨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出入境管理局發布公告,自2024年11月20日起,在廣東省深圳市深圳灣口岸、珠海市拱北口岸,試點升級部分邊檢快捷通道,因私經常往來港澳地區人員可經“免出示證件”通道以“刷臉”代替“刷證”進行查驗通行。
特區行政長官李家超上月發表的《施政報告》也提出,將通過人臉識別科技,讓在中英街居住和工作人士試行「無感」暢通方式進出中英街。
未來,隨着試點的深入和經驗的積累,人臉識別技術的準確性和安全性將得到進一步提升,預計將能覆蓋更多人群並在更多口岸推廣,為粵港澳居民帶來更加便捷的通行體驗。
在推動“無感”通關的同時,希望各地有關部門也積極完善配套措施,確保民衆個人隱私和數據安全,增強民衆對新技術應用的信任和滿意度。
可以預見,未來“無感”通關將成為一種常態,為區域一體化發展提供重要支撐,促進粵港澳大灣區實現更深層次的融合,並進一步增加粵港澳人民之間的聯繫和友誼。期待兩地政府持續深化合作,攜手努力,讓這一願景儘快成為現實。
(作者為港區全國人大代表、互聯網專業協會會長)
https://res.youuu.com/zjres/2024/11/16/xiQ8ncbzfLPQdFrpA66gnMFp7zVJnmgfpn3.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