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曉迎
應國家教育部邀請,中聯辦教育科技部和特區政府教育局合辦的“2023年香港教育界國慶訪京暨專業交流團”順利結束交流行程。此次是香港與內地全面恢復通關後首個大型教育交流活動,得到了中央有關部委和特區政府的高度重視。在教育局局長蔡若蓮的率領下,交流團先後走訪了湖南長沙和北京兩個城市,參觀了嶽麓書院、國家超級計算長沙中心、騰訊北京以及國家博物館等機構。
“以德施教、以身作則”
9月26日,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蔡達峰、國家教育部副部長陳杰在人民大會堂會見了交流團。蔡達峰副委員長就國家近年來在經濟、科技、民生和教育等方面的發展和取得的輝煌成就作了詳盡的介紹。並勉勵香港教育工作者要堅定“躬耕教壇”志向,落實和維護好“一國兩制”,做好港澳學生的“引路人”。
蔡副委員長的講話有兩點值得廣大教育工作者留意。首先,引述了習近平主席關於教育科技和人才培養方面的重要論述以及去年“七一”重要講話內容,並將之延伸至港澳愛國主義教育方面。蔡副委員長說:港澳教育工作者肩負着促進港澳人心回歸的神聖使命,要求港澳教師要高舉愛國主義旗幟,在維護“一國兩制”偉大實踐成果上要“以德施教、以身作則、動之以情、曉之以理、授之以法”。同時,教師還應主動引導港澳青少年“了解中華民族奮發圖強的光輝歷程,領略中華文化開放包容博大精深的獨特點,理解民族復興與‘一國兩制’的內在關係,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必要性,增強文化自信和愛國情懷。”使港澳青年成為胸懷國家之大才。
這一講話,不僅再次提醒港澳教育工作者身上肩負的使命,是為香港教育在國情、國民教育方面如何更貼地氣提出了方向,更是與習近平主席給香港培僑中學高一年級全體學生回信的內容相呼應,緊扣香港教育與課程發展的現實情況。筆者理解,這並不是要求香港教育界重新開闢“新戰場”和“新領域”,而是希望港澳教育工作者把現有的教育目標和課程規劃落實好,尤其像香港的公民與社會發展科中內地考察行程這類活動,不能只是為了做而做,更不能淪為遊學玩樂的工具,而應成為香港青少年了解國情、認識國家、提升國民身份認同的途徑。通過親身走訪,讓學生實事求是的認識國家,看到真實的民生與發展。
其次,對教師在港澳特區和國家改革開放與發展中所扮演的角色寄予了厚望。他強調,在面對科技革命與教育改革方面,港澳教育界和學校國際化程度高,在服務國家對外開放中具有橋樑和紐帶的作用。他希望港澳教育工作者積極與內地教育界進行交流合作,努力提升跨文化交流能力,在國家對外交流方面扮演重要角色,尤其是引進更多優質教育資源與高層次人才方面可以助力國家的對外開放。
這一論述過去較少提及。筆者認為,這是清晰地將港澳教育工作者納入改革開放偉大事業之中,這不僅再次體現國家對港澳教育界的重視,更是對港澳教育界的高度信任。
也許有人會說,蔡副委員長的講話應該是向交流團中的高等教育界代表提出希望,而非基礎教育界。筆者認為此言差矣,港澳回歸後在基礎教育發展方面的發展有目共睹,不僅在多項國際測評中保持前列的排名,更是在國際交往中與先進教育理念的實踐上都有着不錯的發展和嘗試。
推動兩地學生交流拓展視野
這些年更是在國家教育部的倡議與香港特區教育局的積極推動下,透過努力拓展姐妹學校計劃,推動蘇港、閩港、浙港、京港、粵港教育界的多層次交流發展,在國際交流與交往上做到取長補短,互相借鑒互相學習。如姐妹學校共同參與國際賽事或國際會議、共同舉辦人道救援籌款活動、共同傳播中華文化等,大大提升了姐妹學校之間在辦學能力、教研發展,更拓展了學生視野。
此次交流團團員由香港特區教育局官員、大中小學校長、教師代表及辦學團體負責人等150多人組成,有力促進了香港教育工作者對國家發展成就的認識,增強了民族自豪感,更為香港教育界同工的專業發展提供了難能可貴的交流學習平台。
此次交流團的目的地雖然是首都北京,但途中停留長沙,因而創造了一個香港和長沙教育工作者難得的深度專業交流的機會,校長教師們的交流不局限於國情與民生了解,也會觸及本港教育政策的討論。在參觀當地學校期間,校長、教師們不僅向走訪學校互相學習和“取經”,更會在餐敘休息期間就訪校與學校管治策略、學校經營進行深度討論,還就近年來社會普遍關注的教育議題交換意見,如縮班殺校、普教中、公民科內地考察等,這加深了各辦學團體與學校之間的互相了解,進一步的提升了參與者的專業能力。很多校長、教師紛紛表示希望教育局可以多舉辦這類活動,提供更多讓教師深入了解國家科技發展的機會。
(作者係為香港未來教育協會總幹事,原文載於《大公報》10月4日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