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黃偉傑
隨着本港人口老化,估計十多年後香港患慢性疾病人數會由約220萬增至300萬,佔總人口約37%。醫療需求增加為公營醫療帶來巨大的壓力,若沒有根本性的改革,公營醫療服務超負荷的問題,只會進一步惡化。有見及此,新一屆政府致力推動基層醫療,希望扭轉現時“重治療,輕預防”的醫療體制和觀念。
當局於去年底推出基層醫療藍圖,重點提出一系列改革措施,加強香港基層醫療服務,以預防為重、社區為本、早發現早治療為策略。按照藍圖,政府會發展以地區為本的基層醫療系統,當中包括強化家庭醫生的登記制度,以及於18區成立地區康健中心,以強化社區醫療及復康服務,並進行專科及醫院之間的雙向轉介機制。
其中一項重點措施,是推出慢性疾病共同治理計劃,資助高危人士於地區康健中心篩查高血壓和糖尿病,並轉介至家庭醫生等私營醫療界別監察和控制病情,旨在長遠減少市民對專科、住院服務的需求。
此外,在基層醫療中,家庭醫生在基層醫療體系中擔當舉足輕重的角色。他們能為市民提供全面和連貫的疾病預防服務,照顧市民不同人生階段的健康需要。家庭醫生是推展“慢性疾病共同治理計劃”的重要夥伴,目前已登記基層醫療服務提供者的家庭醫生人數由去年年底約2,700人,增加至現時逾3,100人。我們期望更多家庭醫生可以參與計劃,為基層市民提供醫療服務。
雖說市民對於使用急症室的觀念,仍有改善的空間,但政府如何重整醫療系統,將需求分流至基層醫療和家庭醫生服務,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公營醫療服務長期不勝負荷的問題。
(作者係新界社團聯會(新社聯)副理事長,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