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蘇永安
目前,全世界已基本走出疫情陰霾,如何重新發展區域經濟,是一個至關重要的課題。海峽兩岸依然面臨許多不確定因素,要攜手共同發展兩岸經濟合作,還有一定難度,但兩岸“和平統一”是民心所向,有再大的困難,只要有決心、有信心、有恆心,相信一定可以克服並儘快達到經濟重新起飛的共同願景與目標。
以下讓我們從兩方面來探討兩岸經濟融合的新路向。
一、在走向“東亞半球”大趨勢下尋找兩岸合作的契合點
首先,兩岸經濟是與“東亞半球”緊密聯繫在一起的。所謂“東亞半球”,是指包括中日韓、中國的港澳台地區和東盟10國在內的16個東亞經濟體,該經濟體的GDP佔全球一半。目前“東亞半球”面臨的是“東升西降”的走向,將在2040年左右形成,這為強化兩岸合作提供了歷史性機遇。中國有句老話“30年河東、30年河西” , 毛澤東主席60年前就英明指出“東風壓倒西風” ,又稱“西方不亮東方亮”。在這“東升西降”此起彼落的時刻,兩岸應該緊緊抓住這個契機,並以此作為契合點,共同合作,一起發展。
其次,要尋求共同合作,科技創新是第一大動力。因此,兩岸未來應加強科技創新領域的合作。科技是先進生產力的集中體現和主要標誌,面對科技創新發展新趨勢,誰在科技創新方面佔據優勢,誰就能在綜合實力競爭中佔據更有利的戰略地位。關注全球半導體產業動態的朋友都會知道,領導華為成功打破美國芯片封鎖的最關鍵人物,除了任正非之外,還有一位更關鍵的人物,他就是出生於寶島、留學美國、回歸台灣,然後從台積電跳槽韓國三星、再由三星投奔祖國,並帶領中芯國際團隊成功研發了讓美國大失預算並震驚不已的7納米先進芯片的梁孟松院士。各位朋友,當前,全世界都在尋找科技創新的突破口,搶佔未來經濟科技發展先機。以兩岸目前形勢來看,離我們比較近的產業應是優先發展lCT、醫療和農業等三大領域,應該屬當務之急。
目前,中產階層崛起和內部消費是第二大動力。在現代社會中,中產階層擁有一定程度的經濟獨立,對社會的發展和穩定產生很大作用。未來應該鼓勵台資企業拓展內銷市場,助力大陸增強內循環,並在市場管理和消費者保護方面提供經驗。
此外,區域合作是第三大動力,尤其是兩岸的經濟合作。未來應在“一個中國”原則下儘可能協助台灣參與區域合作,讓台灣島內的經濟融入大中國區域經濟發展,包括加入RCEP及參與“一帶一路”建設。
二、在兩岸融合發展試驗區基礎上,儘快設立“海峽共同市場”
要發展兩岸經濟融合,最好的辦法是儘快設立“海峽共同市場”,以利兩岸的具體交流合作。具體做法可有以下若干方面。
今年9月12日中央發布《國務院關於支援福建探索海峽兩岸融合發展新路──建設兩岸融合發展示範區的意見》,本人也覺得設立“兩岸融合發展示範區”,做到以通促融、以惠促融、以情促融,是一項“深化兩岸融合發展,夯實和平統一基礎”的重大舉措。在福建設立兩岸融合發展試驗區雖是單方面給予優惠,但對兩岸民間交流十分有利。
有了“兩岸融合發展示範區”基礎,還應繼續加一把勁,在福建和台灣兩地設立“海峽共同市場”,實現區域要素流動,增長區域的優化配置,擴展區域市場,例如逐步實現商品、勞動力、資金和資訊等要素的自由流動,形成規模經濟,促進技術擴散和行業均衡。
福建台灣隔海相望,卻血脈相連。兩地在歷史及地理上,在行政、經濟、文化各方面都保持着密切聯繫。加快福建對外開放步伐,對發展兩岸經濟有非凡的意義,對台灣也有更大的的吸引力。這方面可參照香港自由港的政策,把福建全省劃為自由港,實行全球最開放的自由貿易政策,這對兩岸經濟應該有立竿見影的作用。
要加快、加強福建的發展,可以在福建沿海城市分別設立經濟新區,例如在廈門設立“廈門新區”,主要目的對接高雄市和台南縣;在泉州設立“泉州新區”和“湄洲新區”,可與台中市對接。對這些經濟新區,可以賦予最大限度的自由開放政策,加上現有的對接台北市的“福州新區”和“平潭開發區”,作為對台灣開放的前沿陣地,形成全線開放格局。相信閩台共同携手,一定可以創造一番嶄新局面。
以上僅屬個人看法,相信還有不少不足之處,衷心希望可以拋磚引玉,有更多的專家學者共同集思廣益,必定為海峽兩岸經濟融合的發展作出貢獻。
(作者係亞太總裁協會亞洲副會長、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香港總會常務副會長,本文係作者在第六屆台胞社團論壇的發言,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