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開星:如何看待西方輿論“唱衰”中國經濟?

魏開星:如何看待西方輿論“唱衰”中國經濟?

日期:2023-09-05 來源:紫荆 瀏覽量: 字號:
分享到
用微信掃描二維碼

|魏開星

中國內地經濟今年第二季度增長放緩,內需不振,失業率高企;加上繼恒大集團之後,上個月另一家大型房地產私企“碧桂園”也出現債務違約,令到外界對中國經濟能否持續增長產生質疑。近期,西方主流媒體關注中國經濟問題的文章不少,基調都比較悲觀。如何看待西方輿論“唱衰”中國經濟?有些太偏激且說服力不強的觀點,不值得一駁!本文從較為客觀理性的文章中綜合出幾方面意見,並嘗試就此發表看法。

 一、中國衰落?

僅憑中國房地產出現了轉型期的問題、出現幾間可能資不抵債、破產倒閉的企業,出現如今年的經濟增長可能完成不了年前定的5%增長指標、三年疫情之後內需、投資、進出口等復常未入理想等情況,就斷言“中國衰落”,中國經濟高速發展並帶動全球的時代已經成為了過去。這是不是太武斷、太草率了?這樣的“衰落論”已流行幾十年了,而且在西方反華陣營中一直沒有停過。假定2023年中國經濟增長正如一些機構所預計的將降至4.5%左右,雖不理想,但仍遠高於美國、英國和大多數歐洲經濟體的增長率。中國今年GDP若增長4.5%,新增部分達8千多億美元,相當於瑞士2022年的經濟總量(這年該國GDP排名全球第20位);而美國今年的經濟增長預計1%,新增部分也就是2千5百億美元。那麼,誰才是全球經濟增長的引擎呢?答案一目了然! 

若說中國衰落了,那麼,美國是否就更加衰落了?外媒指出中國的經濟問題,我們就單說美國的債務問題:美國聯邦債務已到了違約的臨界點,即31.46萬億美元。如果分攤給美國民眾,相當於每個美國人負債9.4萬美元。經過長達幾個月的談判與博弈,總統拜登和眾議院共和黨籍議長麥卡錫5月27日晚分別宣佈,終於就聯邦政府債務上限和預算達成初步一致,把有關協定文本提交國會投票。在此次債務上限“瀕危”前,據美國國會相關部門統計,自二戰以來,國會已經102次對債務上限進行調整。由此才有專家經過計算得出結論,全世界的黃金全部送給美國,美國大約15年就能全部虧完;全人類的財富都不夠填美國一國的窟窿。至於其他的選舉爭拗問題、種族問題、槍支問題等等,幾乎構成美利堅合眾國的痼疾,根本沒法解決。請問,這些還不是一國衰落的跡象嗎?這樣的國家還能在超級霸權的位子上呆多久?

二、內地的房地產問題  

中共十八大以來,中國政府主張“房住不炒”,房地產市場逐漸進入“去杠杆”、“去庫存”階段。三年疫情下經濟停滯、消費不振,加劇了該行業的蕭條。目前正是行業轉型與調整的陣痛期,也是內地經濟必須跨過去的坎,更是邁向高品質發展必須經歷的階段。該行業產值450萬億元人民幣(下同),佔中國國民總產值的約1/4,產業鏈涉及到上游的材料供應商如水泥、鋼鐵、玻璃、化工、木材、機械等,中游的總承包公司如專業分包公司、設計諮詢、地產公司、政府(土地供應者),下游如房地產仲介、物業公司、家居建材(地板、塗料、門窗、潔具)、家電(廚電、冰箱、空調、洗衣機)、金融等,終端如購房者。在房地產深度調控的時段上,受到房地產規模的縮減,產業鏈裡的產業將受到直接影響,特別是材料供應商。  

但是,房地產過分炒賣、畸形發展是一個毒瘤,吮吸著健康經濟體的血液,並加大普通家庭的置業困難,削弱城市對於新來勞動力及年輕人的吸引力,增加政府安居工程的成本,加深社會貧富懸殊的鴻溝;同時,當房地產一枝獨秀、大發利市時,其產業鏈之外的各行各業就遭到衝擊。因此,應讓房地產價格走向理性,回歸居住的本性而不是炒作生財的工具。中國房地產行業轉型、令其不再是暴利行業,房子不再是炒賣轉手的牟利商品,回到滿足剛需及改善性住房的狀態。這是必由之路。不能因為轉型的陣痛,就前功盡棄,就走回頭路。  

只是要考慮如何避免這種轉型導致整個經濟陷入系統性的風險之中,減少對房地產企業、銀行及購房者的衝擊與損害。有些外媒對此幸災樂禍,在觀望房地產泡沫破滅時產生的巨額債務會否使整個中國經濟陷入崩潰。這不是善意的表現!  

中國當局要求陷入資金周轉不靈的房企,必須“保交樓”就是最大限度地避免出現大面積的爛尾樓,以保證購房者的利益。當局實行的“認房不認貸”,減少首付的比例,刺激購買二套房及方便換樓客;“帶押過戶”,不用先還完貸款即可完成房產過戶手續,方便售樓者,並省去交易過程的時間、減輕資金積壓、提高交易速度,為換樓及購買二套房減少資金壓力與縮短時間成本。目前“認房不認貸”已在廣州、深圳、北京等一線城市落地;福建省廈門市還施行“帶押過戶”。同時,中國人民銀行也降低貸款利率,房貸利率從5.25%降至4.75%,除了降低房地產商的借貸成本,也減少按揭貸款的利息支出,減輕供樓成本。  

隨著上述一系列穩樓市、刺激房地產需求、為房地產企業減壓的組合拳見效,剛需與改善性住房的購買力將被激發出來,相信對房地產業走出低谷、回歸正常軌道將有顯著的效果。中國房地產擠泡沫的過程與2008年美國爆發次貸危機是兩類完全不同的問題。前者是政府、銀行及房地產商的主動行為,是消費者持有現金卻不去購房或購房者付了首期、銀行做了按揭,地產商尚未將現樓交給準業主的問題;而後者是購房者本不具備購買力,透過金融機構次級乃至多級的重重按揭,將錢借了出來,將房子買下。只要越來越多的原本就是力所不逮的購房者無力償還分期付款時,次貸危機就爆發了。  

可見,部分外媒將中國內地一些房地產企業還債困難、資金鏈斷裂視為經濟危機,並認為可能波及到全球經濟,顯然是危言聳聽、反應過度了。  

三、投資拉動、基建先行的路子不靈了?  

中國經濟40多年來走的投資拉動、基建先行的路子,是否已經行不通了?投資、出口、內需“三架馬車”都處於增長乏力的時候,中國經濟新的增長點來自何方?這確實是中國經濟未來是否能夠繼續增長的難題。外媒從這點出發,為中國經濟提出問題,指出結症。這是善意的出發點,動機也沒問題。中國內地也可從中獲得一些有益的意見,不必一味排斥,不可諱疾忌醫;畢竟,西方國家的市場經濟發展歷史較為長久,所經歷的經濟週期較多,所遭受的經濟危機教訓也深刻。這裡面涉及到的私人資本在經濟中作用及其保護,的確是中國內地眼下所要重視與反思的課題。  

一些外媒關注到中國政治體制與經濟發展的關係。中國改革開放實際上是中央權力下放的過程。中國式現代化究竟是一種怎樣的政治體制與經濟體制相結合模式,還有待於在實踐中進一步摸索。 

四、輿論“唱衰”與金融“做空” 

在“唱衰”中國經濟的同時,不少外媒也都強調不應該幸災樂禍。這不是矯情,也非善良;而是中國經濟的增長,若正面地看待,確是關乎他們的利益。中國經濟高速發展幾十年帶動全球增長,目前的貢獻率達30%以上。 

 然而,從戰後世界經濟發展史來看,西方抓住某國經濟中的貨幣、物價、資源缺乏等問題,無限誇大,利用強大的話語權,輿論“唱衰”與金融“做空”相呼應,引誘資本從該國外逃,導致該國貨幣匯率大幅下跌,達到擾亂該國社會穩定、經濟秩序的目的。當一國經濟陷入混亂、資產大幅貶值之際,外資又乘機收購這些廉價資產。這種政治、經濟、金融與輿論相互默契配合,達成收割“韭菜”的套路,是它們慣用的伎倆。  

在中美兩國處於全面競爭的時間點,美方意圖割中國經濟“韭菜”、薅中國經濟“羊毛”的可能性隨時存在。中國始終必須保持高度警惕!

 

(作者係香港資深媒體人,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

來源:紫荆

掃描二維碼分享到手機

編輯:楊晨 監製:黎知明
李家超:熱烈歡迎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三一”艦編隊訪港 展雄姿亮風采
駐港國家安全公署:香港特區國安法治絕不容任何外部勢力干涉
李家超:助力國家中醫藥“走出去”
習近平同巴西總統盧拉舉行會談
打開看看
紫荊雜誌
影響有影響力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