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黃展瑋 朱兆麟
自新冠肺炎疫情結束後,美國為主的西方媒體,就以中國經濟復蘇力度低於預期為由,積極鼓吹“中國崩潰論”,包括指中國於中美貿易戰下慘遭圍堵,引致科技發展遇樽頸、對外貿易受挫等,加上人口紅利優勢消失、經濟已經不行。近日中國外長王毅指出“中國發動機仍然強勁”,並引述了去年中國經濟以5.2%增速、貢獻全球三分之一增長的數據,對“中國崩潰論”作出有力反駁,亦令各界加深反思“中國崩潰論”的理據。
其實“中國崩潰論”提出的不少理據都流於片面,忽視了中國經濟的深厚根基和優勢。即使美國挑起對華貿易戰、試圖封鎖高新科技對華出口,但中國政府對產業作出大力支持,避免了中國重演八十年代日本向美國妥協、由國家積極推動半導體產業的惡果。從1980年代之後,日本沒有出現過領先於世界的新產業,正是因當年的妥協,使其技術創新、產業升級停滯、生產力水平停滯。去年華為成功發布了先進智能手機,正反映出中國自主研發5G芯片取得成果。中國在個別產業,例如是電動車產業等高技術產業的銷量、技術研發亦增長明顯,據調查研究機構Canalys數據顯示,2023年上半年全球各種車款的電動車銷量中,前20款中有12款為中國車企生產。日本汽車工業會與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的數據,日本2023年首11個月的出口量為399萬輛,中國則為441.2萬輛。可見日企在電動車領域已落後於中國。
中國正由“人口紅利”過渡到“人才紅利”,人口規模保持平穩,質素更明顯提升,國家發改委數據顯示勞動力的平均受教育年限達到11年,新增勞動力更是達到14年。加之健康狀況改善、勞動生產率提高、中等收入群體壯大,能為中國現代化之路提供更優秀人才,亦解釋了為何在美國與盟友聯手打壓下,中國仍能在高端產業及科研發展上持續取得突破。
對外貿易方面,即使美國不斷拉攏盟友在貿易上圍堵中國、組建對華脫鈎產業鏈、企圖孤立中國,但歐洲仍多次無視美國意願與華合作,法國總統馬克龍去年率領大規模團隊訪華洽談商貿合作,德國總理朔爾茨今年4月亦將率領商業代表團訪華,正反映歐洲多國持續加強對華合作。根據今年1月商務部發布的數據顯示,2023年實際使用外資金額11339.1億元人民幣,雖然同比下降8.0%,但規模仍處歷史高位。而全國新設立外商投資企業53766家,同比增長39.7%,可見美國對中國的圍堵亦未能奏效,外商仍樂於對華投資。
即使中國於中美貿易戰中,面臨科技發展、對外貿易方面更多的挑戰,但中國經濟有深厚根基,加上國家透過有效政策對產業的大力支持,故能在新科技領域、貿易均有所突破、於貿易戰“百戰不殆”,絕不會是美國掀起的貿易戰、反全球化下的輸家。事實上美國於貿易戰中亦身受其害;貿易戰前,許多中國公司從美國公司進口大量芯片,故美國政府對中國的封鎖政策,亦打擊了眾多美企。故此,西方的媒體和學者,應以更客觀、理性的角度看待中國貿易戰下的經濟挑戰和機遇,提出實質建議,促進中美尋找可持續合作的模式,督促美國政府實行更開明的貿易政策,讓世界各地的企業都能在良性競爭、互惠互利下進步,促進全球一體化下技術和貿易發展。
(作者係香港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