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荊論壇》專稿/轉載請標明出處
宋小莊 | 華南師範大學港澳台教材綜合研究基地客座教授
習近平主席指出「破除利益固化藩籬,充分釋放香港社會蘊藏的巨大創造力和發展活力。」自回歸以來,香港在國家的大力支持下全面準確貫徹「一國兩制」,社會和經濟發展取得良好進展;但同時,社會「分化」「撕裂」等情況越來越嚴重。本文列舉了香港利益固化藩籬在九個領域的表現形式,幫助讀者深化理解香港「階層固化」和「利益藩籬」的問題。
2022年7月1日,習近平主席在慶祝香港回歸祖國25周年大會暨香港特別行政區第六屆政府就職典禮上的講話中強調,「中央全力支持香港積極穩妥推進改革,破除利益固化藩籬,充分釋放香港社會蘊藏的巨大創造力和發展活力。」2023年12月26日,習近平主席在紀念毛澤東同志誕辰130周年座談會上的講話中再次強調,「支持香港發展經濟、改善民生、破解經濟社會發展中的深層次矛盾和問題,更好融入國家發展大局。」這說明中央高度重視香港經濟社會發展和民生改善。在某種程度上,利益固化是香港的一個深層次矛盾,香港深層次矛盾也一定包括利益固化。兩者縱橫交錯,盤根錯節。習近平主席的重要講話指明了在「一國兩制」下,破除利益固化藩籬是香港社會改革的必由之路,別無其他出路,而中央將全力支持香港積極穩妥推進改革。
明確「階層固化」和「利益藩籬」的具體內涵
「破除利益固化藩籬」需要破除兩種負面的社會現象:一種現象是階層固化,另一種現象是利益藩籬。
所謂階層固化,就是在經濟全球化浪潮中,由於社會經濟發生急劇發展變化,社會分出不同社會階層;社會某些階層缺乏向上流動的條件,甚至向下流動,最後逐漸形成階層固化。對於社會經濟發生較快變化的時段,用「階層」描述比用「階級」描述更為確切。等一切階層都固化,到了劃分階級的年代,改革可能是很難的,甚至是不可能的。
總觀人類社會,不論是資本主義社會,還是社會主義社會,亦或是「一國兩制」下的香港,社會呈現不同形態,有的是金字塔型,有的是橄欖型,總是可以分層的。金字塔型的社會富人少,窮人多;橄欖型的社會中產較多,富人、窮人都少。在經濟全球化的過程中,特別是在金融或經濟危機時期,可能是金字塔的塔尖更尖,富人變少了,但是可能更富了;窮人變窮了,數量也更多了。也可能是橄欖的中間變瘦了,富人也變少了,而且向下流動了;大量的中產也向下流動,由陀螺型的動態穩定變得動態不穩定。
當今世界處於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不但國與國的關係是如此,一國之內也是如此。一國一地之內,如何分出社會階層,標準和方法很多,最簡單的就是分出四層或三層。按四層劃分,可以分為特殊得益群體、普通得益群體、利益相對受損群體、社會低層群體;按三層劃分,可以分為上層群體、中產群體、下層群體。在此用階層,而不用階級,經濟學家應該是有考慮的。這樣劃分沒有歧視之意,而是表示要對向下流動群體給予特別關注,對正在不斷變化的情況作出比較符合實際的描繪,這對香港這樣的社會可能是需要的,也是合適的。
所謂利益藩籬,就是獲得社會最大利益或處在社會最上層的群體,為了保護自身的利益,阻止其他社會群體向上流動;若被攤薄利益,就想出各種辦法,製造藩籬,如形成壟斷、跨行業控制、官商勾結、政策偏頗、製造不當規限和標準,以及在市場上使用製造輿論、散布謠言、搞亂市場等合法和非法的手段。對這種情況,相關部門要對有關情況進行深入的、專業的調查研究才能發現。如果泛泛而談,必然引起當事者的反擊和不必要的爭論。
「階層固化」和「利益藩籬」對社會的影響
用階層固化和利益藩籬來表示目前社會經濟發生變化之情況,大家未必熟悉兩者是什麼,如若用其他經濟學上的名詞來說,可能大家就不陌生了。例如:GDP不增長甚至衰退,貧富懸殊、貧窮家庭增多,失業率增長、基尼系數上升等等,或多或少都表現了問題的嚴重性。國家在香港特區實行「一國兩制」長期不變,實際上就是希望在國家統一和領土完整的基礎上,長期保持香港的繁榮和穩定。
回歸以來,中央提出CEPA、「一帶一路」倡議、深港合作、河套發展、粵港澳大灣區、香港成為人民幣離岸中心等構想,就是希望香港繼續對接國家戰略,強化「八大中心」地位,抓住各種機遇,發展經濟、改善民生,避免出現階層固化和利益藩籬等問題。同時,解決香港深層次矛盾,破除潛在的階層固化和利益藩籬等相關問題。
在世界範圍內,許多國家和地區都不同程度存在「階層固化」和「利益藩籬」的問題,有些國家和地區不願意破除,它們不僅大多沒有治理能力來應對處理這些情況,還抱有市場會用無形的手幫助解決難題的幻想。這些國家或地方通常就會被美國「盯上」。世界上最關注其他國家「階層固化」和「利益藩籬」的可能就是美國中央情報局(CIA)了。從CIA網站中可以看到世界各國最詳盡的關於貧富懸殊的基尼系數資料。世界頻頻發生「顏色革命」的國家大多位於東歐、北非、南美、中亞等地區,它們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貧富懸殊,基尼系數特別高。通常來說,基尼系數達到0.4,社會就會開始不安定,在0.55以上,社會就非常不安定了。
香港深層次矛盾表現為九個方面
香港「深層次矛盾和問題」與「階層固化」「利益藩籬」不是同一件事,但有關係。香港的「階層固化」和「利益藩籬」可能是香港深層次矛盾和問題引起的,也可能交相為因、互為因果,最終釀成惡果。可以說,前者沒有解決,後者就會惡化;前者解決了,後者也會消失或部分消失。反之亦然。對於深層次問題的表現,在此列舉九個方面:
一是GDP增長。香港回歸祖國近27年,GDP僅增長一倍多,且存在貧富差距擴大、基尼系數惡化等問題。在經濟全球化的過程中,香港並不完全是一個得益者,這個問題值得三思。經濟生活水準上升是社會穩定的重要保障,向上流動就意味著生活水準提高,儘管提高的程度有所不同,但只要有提高就會抵銷差距拉大造成的不滿。相反,向下流動的群體或人數多了,社會就會出現不穩定的情況。GDP增長減速、變緩、甚至退步,絕對不是一個可以小看、甚至忽略的問題。
與一些發達經濟體相比,香港的發展不算慢;但與新加坡相比,香港的發展顯得有些慢,好像是「龜兔賽跑」。根據有關機構最新排名,新加坡超越香港成為世界第三大金融中心、亞洲第一大金融中心。新加坡的製造業長期佔其GDP的20%,而香港的製造業逐年遞減,幾乎清零。新加坡為全球第四大高科技產品出口國,香港雖然是國際創新科技中心,但沒有高科技「拳頭」產品出口。新加坡的人口比香港少約33%、面積比香港小約52%、水域也更小,但是新加坡人均GDP約8萬美元,比香港高66.7%。為什麼兩者存在如此大的差距,這個問題值得思考。
二是土地開發。在世界同類城市和中國沿海開放城市中,香港尚未開發的土地儲備高達其陸地面積的70%。在中國沿海開放城市中,鮮有任何一個城市有這樣的土地資源,這還不計算其可以填海造地的水域。《行政長官2023年施政報告》提到交椅洲人工島將提供1,000公頃土地,這可能是世界最貴的、香港模式的填海造地。但在成本高企、政府財政赤字增加的情況下,政府應當謹記開源節流,不要忘了深港邊境禁區還有3,000多公頃的土地,已經多年沒有提到了。
香港土地開發比率偏低,保有大量閒置土地資源,這是世界和內地沿海城市難以超越的優勢。但在這種前提下,香港土地資源的優勢被曲解為劣勢,令人費解,也頗有值得研究之處。香港存留不少郊野公園,可以進行低度開發。香港所處的地質地帶有大量溶洞,由於缺乏日照,不宜開發為住宅區,但作為小型水庫、地下設施、倉儲、儲油庫、特殊場館、冰上運動場等具有可行性。如果溶洞不算太深,洞頂的空間也可以開發,則可能不失為開創性的建築了。從某種意義上,香港利用溶洞的空間幾乎可以說是無限的。新加坡的土地面積較香港顯然小,要增加也只有填海造地一途,根本沒有土地儲備,但仍可以建練油廠,香港可謂自嘆不如了。
三是水域開發。香港有相當於其陸地面積160%的水域,且還沒有開發。但尚未開發的香港水域的優勢還沒有發揮。除了海上交通之外,相關水域可以考慮作為香港的海上牧場。《行政長官2023年施政報告》提到「漁農業可持續發展」,但規模較小,難以作為經濟產業。關於漁業方面,《施政報告》只提及「在四個新魚類養殖區分階段提供新式深海網箱供業界租用」。這四個新魚類養殖區位於黃竹角海、大鵬灣、外塔門和蒲台,其中率先啟用的黃竹角海和大鵬灣魚類養殖區面積一共只有440公頃(即4.4平方公里),還不到香港整個水域的1/350。漁農自然護理署應當對香港水域進行普查,明確不同水域所適合的養殖類型。施政報告附錄《2022年〈施政報告〉指定項目指標的進度》表明「本地海魚養殖產量在五年內增加100%」,但沒有給出基數起點。如果香港的水產養殖業能夠成功,可以拉動漁農業發展,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
四是製造業空心化。香港製造業逐漸空心化的過程只有二十餘年,職位需求也在變動之中,目前還無法建立創新產業。如有創新產業,本來也可以先推動產業升級,產業升級可以避免階層固化。對投資內地的廠家而言,香港可成為研發和市場策劃基地,推動產品升級。在產業升級基礎上,可以發展創新的產品。然而產業尚未創新,產品尚未升級,就先被空心化搞沒了,影響了香港的出口貿易和經濟結構。據統計,香港製造業空心化以7%的速度進行著。上世紀80年代中期,有識之士就提出,香港製造業應走向「智造業」,向產品多元化、管理現代化、資本密集化、技術密集化、內地合作化、市場國際化邁進。如果做到了,就業人口和產值各佔30%的香港製造業或繼續存在,甚至有所發展。但到本世紀初,香港製造業就基本衰敗了。大量製造業工人不得不轉行服務業或建築業謀生,從而產生了這一階層的固化問題。
相較而言,新加坡有電子、能源化工、以精密工程為代表的先進製造業,上世紀70年代以來,新加坡製造業佔其GDP比重約20%。新加坡還有世界名列前茅的煉油業。製造業空心化的香港現在要實現產業升級,建設國際創科中心,實現產、學、研結合,儘量縮短研究期,儘快實現量產,伴隨香港創新科技的遲來,儘早實現創新產業的勃發。
五是教育和社會職位需求。香港年輕人缺乏向上流動的機會,這是香港的一個深層次問題。在香港的教育制度中,「學校所學」與「社會所用」脫節,對香港社會的職位需求沒有反映在學校課程上;學校的課程編排和招生,也沒有反映香港的社會需求。對於這個問題,施政報告附錄《2022年〈施政報告〉指定項目指標的進度》表示2026/27學年修讀STEAM相關學科學生的比例大約為35%,修讀「八大中心」相關學科學生的比例達約60%。這可能還是錯配了。
「八大中心」是在國家「十四五」規劃中確立的香港重點發展的八個中心或領域,以確保香港的競爭力和經濟的持續發展。這「八大中心」是否需要修讀過STEAM相關學科的工作人員,實在是說遠了。建設「八大中心」需要核心靈魂人物,即能提出創新構想的、趕超目前亞洲甚至國際最高水準的領袖式人物,不在於是否讀過STEAM相關學科。在「八大中心」中也有半數是不需要用到STEAM相關學科的,例如亞太區國際法律及爭議解決服務中心。
六是教育宗旨。香港回歸後,「愛國主義」教育長期缺位,對於青少年成長產生不利影響,成為引爆一系列社會運動的誘因。解決這個問題,要經過長期應對才能奏效。《行政長官2023年施政報告》提到「愛國主義教育」,要求把「憲法和基本法推廣督導委員會」的職能擴大至涵蓋愛國主義教育,成立「愛國主義教育工作小組」,協調政府部門和非政府機構推動國民教育,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愛國主義教育法》內容對接,在不同層面加強國家歷史文化和國情教育,傳承和弘揚愛國主義精神。這都是可行並但願成功的舉措。
七、劏房問題。香港劏房問題的「治本方案」:一是提高弱勢群體的家庭收入,二是加大政府興建廉租屋的規模。即使政府無法提高弱勢群體的家庭收入,但擴大興建廉租屋規模應該還是可能的。據政府調查,香港有22萬人住在11萬個劏房單位中,其中有部分劏房住戶並不貧困。如非貧困戶約為10%,則香港劏房有10萬戶即20萬貧困人口,數量還不算太大。
解決劏房問題的「治標方案」,就是政府要有對應的政策。但目前劏房單位面積租金比豪宅單位面積租金還要高,極不合理。政府限制劏房租金加價,並不能應對此種現象。其實,在政府擴大興建廉租屋規模的同時,劏房住戶是有所期盼的,而劏房業主是有負面期待的。但如現在一個單位若干劏房租金的總和可以遠高於同區相同單位的租金,這就會給劏房業主相反的期待,以為政府並未消除劏房業的政策,香港劏房仍會長期保留並存在,成為香港房屋政策的一個補充或標誌。這是不應該有的誤導。政府如要正面引導,需有其他更積極的限制。譬如,加上改建劏房的部分成本後,一個單位若干劏房租金的總和不得高於同區相同單位的租金。
八、金融業。2022年新加坡超越香港成為世界第三大、亞洲第一大國際金融中心,香港對能否實現反超應有充分信心和相應安排。《行政長官2023年施政報告》除了提出股票市場的改革外,還可以考慮債券市場;除開展人民幣離岸業務、大灣區金融合作、綠色金融外,還可以考慮阿拉伯國家金融,這對國家「一帶一路」倡議以及香港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是有積極意義的。針對大灣區合作的部分也可以做得更具體一些,令即使不在香港定居的大灣區居民也可以使用香港金融服務。香港是最大的人民幣離岸中心,可以把這個地位進一步做大做強,這樣可以極大地抵禦外部金融風險,維護香港金融中心地位。
九、保持香港獨特地位和優勢。香港自由港和單獨關稅區的地位是需要保留的獨特優勢,但遭到美國的無理破壞。作為亞太區國際法律及爭議解決服務中心的香港應當表示反對,並向世界說明美國是無理取鬧的。香港在法律上並非只能處於劣勢、保持守勢,而應當敢於有效反擊美英等國反華勢力對香港的無理攻擊和非法制裁。這樣國際上就會有越來越多的國家同情和支持香港,再加上國家的鼎力協助,香港收復失地是指日可待的。這也是香港對「一國兩制」的貢獻。
結語
中央全力支持香港積極穩妥推進改革,破除利益固化藩籬。為此,香港應當調查研究,對「階層固化」「利益藩籬」「深層次矛盾」等疑難問題進行量化分析,並讓廣大市民對此有全面深入的認識,這樣政府的改革才能得到市民的支持和擁護。在中央和香港市民支持的基礎上,政府就可以積極採取統籌兼顧、多管齊下、逐個破除各種藩籬的政策,防範階層固化,解決深層次矛盾,恢復香港的潛在活力和競爭力,糾正香港回歸前遺留下來的所謂自由市場體制下的「積極不干預」政策,補全回歸前遺留下來的行政、立法和司法及有關公務員體制的短板,更好維護香港長期繁榮和穩定。
本文發表於《紫荊論壇》2024年1-2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