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北角、建於1965年的新光戲院將於明年三月三日正式告別。新光戲院前身是商務印書館香港分廠,後來改建成戲院播映不同電影,同時是一座粵劇文化地標,亦是一代人的集體回憶,曾被《時代》雜誌評選為“25個不可錯過的亞洲體驗之一”。許多網友、居民聽聞“熄燈”消息後,紛紛表示不捨告別。

“老北角人”的集體記憶
《港紙》記者隨東區區議員、中國夢智庫主席丁煌大律師重訪新光戲院,追溯“老北角人”的集體記憶。
丁煌回憶起青少年時期初抵香港,他所就讀的樹人學校就在新光戲院隔壁,該校已停辦逾二十年。他記憶猶新的是,畢業典禮、文藝表演總在新光戲院舉行,學生們身著戲服,在舞台上初次領略藝術的魅力,這成為許多孩子夢想的啟蒙之地;回溯八、九十年代,新光戲院斜對面是曾經風光無限的敦煌酒樓。當時,酒樓員工下班後換上戲服,化身粵劇中的龍套演員、如清兵清將等,演繹著生動角色。演出結束後,他們帶著濃妝走進酒樓慶祝,食客們早已習慣這一幕,這也成為了北角居民共同的回憶。


丁煌表示,粵劇作為中華文化瑰寶,其鏗鏘鑼鼓聲陪伴了無數香港人成長。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年青人開始認同並支持這一珍貴的本土藝術。新光戲院的落幕,則讓許多人心生惋惜,突顯其在香港戲劇傳承與發展中的重要地位。
他提出,在社會發展的浪潮中,應思考如何維護大劇場的元素,找到變革與堅守的平衡點,讓國粹得以傳承與發揚。位於西九文化區的戲曲中心為粵劇愛好者提供了聚集地,而位於北角的新光戲院以其交通便利、接地氣的特點,深受港島居民喜愛。未來,能否在配合西九文化區發展的同時,在港島另擇交通便利之地,開設“新”新光戲院,成為全社會值得深思的問題。
記者走訪新光戲院周邊商鋪,詢問他們對於戲院落幕的擔憂。商戶們表示,對於未來如何發展,心中充滿不確定。
新光戲院多次轉手 仍為粵劇文化地標
90年代粵劇式微,但新光戲院影響力不減。2003年,商人羅守輝購入新光戲院及商場。2005年業主欲收回發展成主題商場,幸得粵劇界代表汪明荃及政府介入斡旋,新光戲院才得以續租4年至2009年,後租金大增兩倍,但仍獲續租三年。2012年,面臨結業危機,盛世天戲劇團成功續租四年,並重開為“新光戲院大劇場”。粵劇編劇及製作人李居明主理期間,投資千萬活化建築、傳承粵劇文化。可惜新光戲院去年最終以7.5億易手予教會Island ECC,為這座屹立北角逾半世紀的粵劇殿堂畫上句號。
李居明呻暫未有地方演出
日前,李居明在新光戲院舉行“告別新光最後記者會”,會上他表示對於過去12年參與粵劇感榮幸,透露不再經營主因是無法與新業主教會就合作達成共識,形容這次“應該冇奇跡”。最初新光的租約只到次年二月底,但因教會將會在聖誕時借場3日,所以便順延。問到有否另覓新的場地,他坦言香港暫時沒有新的地方,也呻政府有場地,但因為自己多產,加上不止做一場,要一年前預訂場地,所以很難配合。

李居明期望未來西九能予新光劇團靈活一點的檔期,也希望場租不要那麼貴。李居明又謂希望議員能向政府反映,並指期盼他們能夠在立法會上提到新光告別後,是否有具體的方法去協助從業員及在這裏演出的團體。至於新光的招牌,李居明指仍在想放在哪,但認為放在戲曲中心是不錯的選擇,因為當初戲曲中心就是為粵劇而起。而紅線女親筆提字的新光牌匾,他指將會送回給對方,放在紅線女廣州的劇場。
來源:《港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