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溫志倫
本年度九月的新時代第二次全國教育大會至本年度十一月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學前教育法,都是圍繞立德樹人來展開,並且將培養什麼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定位為教育的根本問題。從宏觀角度至微觀角度,從整體教育至學前教育,都是為了建成教育強國,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的需要為目標。學前教育是國民教育體系的組成部分,因此《中華人民共和國學前教育法》的制定與億萬兒童健康成長有千絲萬縷的關係。相信無論是家長,亦或是社會大眾,都期盼新一代能夠健康快樂地成長。香港學前教育能否借鑒國家的先進經驗,及早準備及做出相關的規劃呢?
有效措施,惠及社會
少子化問題是中國、香港,乃至全球共同面對的挑戰。根據國家教育部的數據指出全中國幼兒園的數量在過去兩年內減少2.04萬間,2023年關閉的幼兒園多達1.48萬間。隨著每年出生率進一步下降,幼兒園關閉將會繼續,而招生也將繼續面臨困難。在這個情況下,學前教育法專設“幼兒園”一章,對幼兒園的規劃和舉辦作出規定。在規劃布局上,以科學配置學前教育資源,適當建設農村構建公辦幼兒園的公共服務體系。其中,學前教育法中最能惠及居民的政策為:新建設的居住區以“同步規劃、同步設計、同步建設、同步驗收、同步交付使用”來配套幼兒園。此項有效的措施能夠以科學為原則分配資源,且方便幼兒就近入學。
借鑒先進經驗,優化資源配置
在香港,教育局於10月14日發布《幼稚園及幼稚園暨幼兒中心概覽2024/25學年》網上版,此文件的數據顯示現時全港有約990間幼稚園,較去年少約20間,亦是近年來首次本港幼稚園的總數少於1000間。雖然預測未來數年香港的幼稚園會因少子化而大受影響,但有危才有機。正如行政長官李家超所說:“香港在一國兩制優勢下,機遇仍大於挑戰。”,因此,建議有關當局主動配合北部都會區的發展方向,並且參考同步落成幼稚園的方案,相信有利於當區居民的工作和日常照顧子女的需要。開設或搬遷的幼稚園,都是為了確保有效滿足需求的同時,避免資源浪費。適切的方案才是讓業界軟著陸的最佳方法,以科學化數據進行分析,更有利於規劃未來教育的需要。
實事求是,認真落實
現階段局方宜先通過過往人口普查的資料,整理及分析各區適齡學童的數據和趨勢。其次,應主動了解各區學校的收生情況,並且尋求非合併或殺校式的出路。同時,教育局應主動與發展局及房屋局保持密切的溝通,讓房屋的規劃創造更有利生育的條件。在新時代的發展下,借鑒祖國的寶貴經驗,了解相關的規劃配套設施,從而找出香港學前教育的新出路亦是一個重要的議題。長遠來說,穩定的出生率是社會發展的重要支柱,必須為生育及養育孩子開創有利的條件,及早規劃相關政策才能達至社會之福。
(作者係香港教育工作者聯會理事、香港政協青年聯會政策研究及培訓委員會副主任及香港未來教育協會學校聯絡部總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