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紫荊雜誌(記者彭彥)2024年12月30日東莞報道:近日,記者獲悉,根據東莞市部署,2024年10月底,中堂糧所已完成所有儲備糧的出庫工作,將不再儲糧。這些已經完成歷史使命的舊糧倉,將其作為中堂文旅項目進行打造,讓市民能夠在糧倉的觀賞遊覽過程中,了解中國農業發展的歷史、社會的變遷、時代的發展。
圓形的、方形的,尖頂黃牆、紅磚黛瓦…在中堂鎮海傍街和裝潢村西橋坊前街,隱藏著一座座被時光遺忘的“寶藏”。它們曾是豐收的象徵,在時代的光影流轉中更記載社會的變遷與歷史的厚重。這些就是中堂舊糧倉,它們不僅僅是儲存糧食的場所,更像是時間的守護者,這裡的一磚一瓦寫滿歷史的痕跡,彷彿在講述著那些年豐收的喜悅與辛勤的汗水。它們不僅是建築,更是幾代心中的記憶與牽掛,在金色的陽光中,小貓在這裡被溫柔以待,讓人感受到一股溫暖與力量。

糧倉,糧食收儲之所,承擔著“倉廬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的社會功能,在過去那個物質並不充裕的年代,糧倉是人們心中的“定海神針”。
走進糧倉,只見空曠高大的空間佈局,乾爽又通風,據介紹,糧倉長約33米,寬19米,總面積達到了627平方米。建築設計佈局巧妙,體現實用性與藝術性的融合。

據介紹,中堂鎮糧所現有9座儲備糧倉庫,建於上世紀50年代至80年代,倉容為9,350噸,儲備數量為7,167噸稻穀。
“最早的糧倉是‘蘇式倉’。”據糧所相關負責人說,它的特點是比較低矮、瓦面、中間有木頭支撐,頂部是金字塔架構。
上世紀80年代初,國內又推出特有的淺圓倉,這種淺圓倉被習慣稱為磚圓倉。直徑14米,但高有7米,可堆放5公尺高的糧食。頂上有個口用於觀察糧食,有樓梯上到倉頂。糧管所收到糧食後,由農民沿著樓梯挑到第二層,然後倒入糧倉,從上到下將糧倉蓄滿糧食。

儲藏糧食,最害怕的就是遇到發黴、蟲鼠雀害等。得益於這種淺圓倉,其上裝抽風機,下開通風口,由於房子是圓形結構,庫內空氣形成負壓,極具通風效果。另外,圓形糧倉也相對容易對付蟲鼠雀害,且易使用機械化作業。
中堂糧所當時工作人員李生跟糧食打交道已有幾十年。他回憶說,每逢交公糧和買餘糧,家家戶戶會透過水泥船、手力推車、手扶拖拉機等方式把糧食運來,往往要排很長的隊,“收糧的把關工作很嚴格,要看裡面有沒有沙子、雜物、曬乾的程度是否夠,如果抽檢發現這些問題,就會拒收退回。
中堂是水鄉地區,舊時也是魚米之鄉,糧倉多依河而建,大大方便了糧食運輸流轉。老一輩中堂人回憶,每年糧食成熟後,農民把收割下來的糧食曬乾封好,然後把上交的公糧和余糧運過來,糧所工作人員頂著烈日一一檢查把關,使每一粒入庫的糧食都成為合格糧,確保完成一年又一年的“公糧”收儲任務。

中堂的黎先生說,上世紀80、90年代,他放暑假時就在糧所打暑期工,主要是做驗糧和過稱,一車車的糧食拉進來,一干就是一天,一個月能掙200多元。在糧所的歲月,成為許多人美好的回憶。
根據《中堂鎮志》記載,1949年—2002年,中堂糧管所完成國家糧食徵收任務23.27萬噸。在計畫經濟年代,糧倉在收購儲存農民生產種植的糧食和供應居民日常口糧中發揮重要作用。
在統購統銷年代,居民糧食憑票供應。那時,吃商品糧、國家糧當時是非常讓人羨慕的。有單位的老員工介紹,當時每人每月30斤糧票和半斤油票,憑票來糧管所購買糧食和食油。

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商品糧、國家糧、糧票、油票、布票等已退出歷史舞台。 2004年,為減輕農民負擔,以工業反哺農業,東莞市全部取消農業稅,千百年來農民種田交皇糧的歷史宣告結束。徵收公糧轟轟烈烈的記憶在人們心中慢慢退去,曾經家喻戶曉的“糧站人”似乎也在人們的記憶中逐漸模糊。

但無論是過去,還是現在,糧食是百姓生存的根本,是百姓的命脈,糧倉則承載著這段記憶與歷史,也提醒人們任何時候要愛惜糧食,居安思危,勤儉節約。相信舊糧倉也將會陸續迎來屬於它們的華麗轉身,為助推中堂高品質發展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