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江玉歡
時隔九年,國家終恢復“一簽多行”措施,深圳市戶籍居民和居住證持有人於 12 月起可在一年內多次到港旅遊,每次逗留不超過7日。“一簽多行”重啟後,每日訪港數字均較 11 月平均數增加 7% 至 8% ,周末更較去年同期增加三成。這項措施無疑會對香港的旅遊業帶來正面的影響,亦對本港零售及餐飲業有提振作用,將顯著刺激消費市道,增加旅客人流。
利用人潮效應“攪活個市”
在談論旅遊業復蘇時,我們必須明白,旅客的數量和類型同樣重要。在吸引遊客方面,增加旅客數量是最直接和根本的措施,只有在足夠的人流支持下,旅遊業的基礎設施才能得以提升和完善,進而促進整個旅遊生態系統的順利運行,形成良性循環。在此基礎上,再進一步探索如何滿足不同類型旅客的需求與期望,實現旅遊業的可持續發展。
有些人或會對低消費旅客頗有微言,但綜觀全球旅遊業的整體走勢,隨着疫後各地旅遊競爭加劇,香港的旅遊市場迫切需要擴大其受眾範圍,而不能只依賴於高消費旅客。以旅遊業蓬勃的日本為例,他們同樣熱情歡迎不同消費層次的遊客。在京都,一千日元也可享用到美味的午餐定食,餐廳外大排長龍,商家仍然視顧客如寶。
我們應該認識到,客流的重點不僅在於消費額,更在於帶來的人潮效應。疫後,香港的商業氛圍冷清,尤其是非繁華地段,缺乏人流使得許多商店面臨結業的窘境,街頭巷尾都彌漫蕭條氣息。期望增加的旅客量能帶旺氣氛,“攪活個市”才是旅遊業復蘇的關鍵一步。
配套設施不容忽視
從過去幾年的數字可見,疫情過後,雖然訪港旅遊業強勁反彈,2023 年的訪港旅客總人次回升至 3,400 萬,但這僅是 2018 年高峰時期的一半人次而已。2024 年的首 9 個月,即使訪港旅客按年進一步顯著反彈 40% 至 3,260 萬人次,但亦僅是 2018 年同期人次的七成。同時,過夜旅客的購物開支比例由 2018 年51% 顯著回落至2023 年的46% 後,於2024 年上半年進一步下降至 41% 。政府有否深究箇中原因?我們的景點及文化底蘊是否足以吸引遊客消費?一日遊旅客的增加會否令交通配套不勝負荷?一日遊旅客的湧現又會否對長線遊客及高消費客群帶來負面影響? 以尖東海傍為例,每晚 7 時起,梳士巴利道的旅遊巴士動輒佔用兩、三條行車線,造成嚴重交通阻塞,尤其對天星碼頭一帶影響顯著。這種情況不僅影響了旅客的出行體驗,也反映出政府在交通管理及設施規劃上的不足。
酒店住宿亦是遊客計劃行程中最為重要的一環。然而,香港的地價高昂、人工成本居高不下,加上政府對酒店業欠缺幫扶,使得新酒店和優質精品酒店難以進駐,近年來新建或翻新的酒店數量也屈指可數。這導致遊客在選擇住宿時面臨的選項匱乏,吸引力自然大打折扣。相比周邊地區,香港在提供“平靚正”酒店方面亟需加強,而政府的支持尤為重要。
發掘本港深層次旅游文化體驗
在提升旅客滿意度及消費能力方面,特區政府必須開動腦筋,尋找可行之道。昙花一現、缺乏深度的旅遊景點難令旅客讚嘆,也無法激發他們的推薦意願。香港作為中西文化薈萃的城市,其獨特的文化優勢本身就是吸引遊客的強大磁場。若能堅持本土文化的精髓,發掘更深層次的文化體驗,這將成為真正吸引旅客的長青之道。
香港如何在全球旅遊市場中分一杯羹,發展大眾旅遊以外的市場,並順應當前的旅遊趨勢,是目前的關鍵課題。最近,不同旅遊服務平台及雜誌在預測 2025 年的旅遊趨勢時,均提及一種新型的旅遊趨勢——遠離城市喧囂的旅行。許多受訪者表示嚮往養生慢活等旅行模式,希望到人跡罕至的地方旅行。這一趨勢清晰反映出現代旅客已逐漸厭倦“走馬看花”式的快節奏旅程,他們渴望遁入更靜謐的環境中,享受深入的文化體驗和壯觀的自然景色。
如今的遊客更傾向於在旅遊上做“減法”,對於旅遊的需求逐漸從“量”向“質”轉變。崇尚小眾另類旅遊的旅客普遍願意為高端旅遊服務買單,追求的不再是單純的度假體驗,而是心靈慰藉以及自我滿足感。依我在日本所見,不少溫泉區旅館雖位處郊外且價格不菲,但不乏旅客前來體驗溫泉文化,可見發展另類旅遊之潛力。面對本港旅遊業前景,我們應深入反思香港自身旅遊硬件、軟件是否“食正條水”,滿足多元化客群的需要。
一個成熟的旅遊體系,應憑藉其百花齊放的旅遊產業互補短板,覓得各類旅客的歡心,而非一窩蜂地開設同質化商店。過去十年的香港正是為了切合“爆買”旅客需求而導致藥房、名店泛濫,遏制了具本地特色的商舖,亦錯過了開發鄉郊深度遊的商機。當局應摒棄重量不重質的旅遊模式,並在大眾旅遊與另類旅遊之間尋求平衡點,通過善用中西文化薈萃及自然資源等獨特優勢,在原有旅遊模式下開闢出另類旅遊市場,利用“兩條腿走路”以吸納不同目標客群,從而提振本港旅遊業,贏得全球遊客的心。
(作者係立法會議員,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